《奇葩說》楊冪和北大狀元那一期真的挺好看的。
幾句話而已,把人和人之間那種“低聲下氣”的傲慢,“自以為是”的自嘲,那種很微妙的“看不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這是一場戲,演員未必能在幾個鏡頭裡演出這種感覺,編劇未必能用幾句臺詞就寫出——人和人之間這種我可能尊敬你,卻有點看不上你的感覺。
首先劉純懿上臺先介紹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地說,我是一個過氣的高考狀元”。
然後介紹自己用了內卷這個詞。接的是,“簡單和康永老師和楊冪老師解釋一下內卷這個詞”。
馬東說,和康永解釋沒關係,為什麼要掛到楊冪呢。
楊冪的表情也是一言難盡,哈哈。
劉純懿開始那種很誇張的笑和解釋,“楊冪老師剛才瞪著無辜的大眼睛,我也想聽聽的那種表情,哈哈哈哈哈哈哈。”
反正我作為觀眾,我搞不懂她笑得這麼誇張是在笑什麼。是為了節目效果內涵一下楊冪,倒是可以理解,但後來的採訪裡,她解讀了這一段,我真的驚呆了。
02
“我比較擔心,我說的那個內卷,她沒辦法聽懂”,
這個抓耳撓腮,加上和節目裡略微相似的那種笑,講真要不是看了這個表情,我真的很難相信,可以這麼坦蕩地“自以為是”,就,真的發自內心覺得她不懂。
我倒也不覺得她有惡意。
有很多文章寫這個北大狀元太驕傲,仗著自己出身名校看不起娛樂圈。
後來我仔細想,倒也真沒必要上綱上線到什麼名校,也不見得是這個女孩刻薄,而是可能她身上放大了人性的這個部分。
和名不名校無關,高估自己,低估別人,是我們很容易犯的錯誤。
03
我們很容易都覺得自己的行業辛苦,自己付出的努力多,而對別人的付出輕描淡寫,對別人的行業不屑一顧。
做技術的,覺得產品都是自己研發的,自己博士畢業做行業最前沿的研發,接觸的都是全球的最新技術。
你們銷售有什麼本事,不就是擅長說話,擅長推銷麼。
在城中最好中學當英語老師的,父母和親戚朋友覺得工作非常體面,也被家長捧在手心。
輕描淡寫說起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女孩,當年就是不好好學習,現在好像在賣手機殼吧。
我們當然尊重技術研發,全球最前沿的創新當然激動人心,但做技術的不知道,其實他們公司的銷售團隊市場團隊,也各個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各個身懷絕技:本身不是學外語的,在非洲小國呆了一年就學會了當地語言,每個國家都有當地市場和不同的政策,調整不同的策略和方案,市場是靠一點一滴的勤奮和重複勞動死磕下來的。
並且,就單單擅長說話本身,也是很值得尊重的本事。
讓別人如沐春風,和句句給別人添堵,天壤之別。
把畢業班的學生一個個都送入名校,當然是桃李滿天下的成績。
但其實,她也不太知道,賣手機殼的發小女孩,從零起步,手機殼到充電線耳機,如今做跨境電商,東南亞市場,從完全未知到做下幾千萬營收。
沒有好壞的。也不用錢衡量成功。
而是,不要高估自己,低估了別人。不要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改變世界的,而對別人的努力不屑一顧。
尊重每一個行業,和行業裡的每一個人。
就算這個同學沒有做到幾千萬營收,你也並不知道別人的處境和境遇。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裡,竭盡全力,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好,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把自己劃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抱著雙手,看不起別人,把自己活得太窄了,是很大的遺憾。大機率,其實你並不知道別人的行業,外面的天地,是有多遼闊。
04
而我們,真的太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了。
不是指責任何人,而是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這樣評價過別人。
“xx家,是挺有錢的,但說到底也就是做小買賣的。不像xx爸爸,500強的財務總監,完全就不一樣的。” “大公司的真的不一樣的呀。” “對啊,開個奶茶店也算創業?”
兩個應該是很年輕的班主任女孩。這樣的談話,其實每天在很多場合,或者在腦子裡會轉過這樣的想法。沒什麼可批評的。
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已有的對這個社會的認知,來給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都沒有惡意的。
可能很年輕的時候,我也會有一樣刻板的想法,也曾經會這麼輕描淡寫地評價一些人,一些行業。
對去大機構的師姐特別崇拜,而對畢業後自己開火鍋店的師哥則覺得,“他不就是掙了點錢麼,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種慣性特別可怕。開個奶茶店很容易嗎?coco奶茶是上市公司,喜茶是新消費研究很好的樣本。
楊冪可以不懂嗎?
當然可以。薛兆豐老師也可以不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懂。
這個女孩完全可以坦蕩地和大家解釋,而不是這麼“小家子氣”地透出傲慢和優越感。
自以為是,挺嚇人的。而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自以為是,我們都覺得自己是那個最懂的,最通透的,活得最明白的人。
而其實,“說自己人間清醒的,未必是真的清醒”。
北大狀元女孩說:“不想拿第一,拿過太多次了,沒有意思,想要試試怎麼輸”。
對自己,對這個社會認知不夠,就是這樣。她說,從小到大一直都是贏啊,倒是想看看怎麼輸。而,其實,路才走了多遠,刺眼的優越感太沒有必要了。
反而,楊冪說,
“失敗對於我來說,習以為常”。
和你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