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僅僅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如何在“工具”上有多個維度的意識覺醒,才能談論何時崛起。
“中國風格的大片,只有中國人自己能做到,我一直相信這個。”
郭帆的《流浪地球》之前在春節檔創造了國產科幻的奇蹟,那一年也因此被視為“國產科幻元年”。路陽執導的《刺殺小說家》定檔今年的春節檔,從之前釋出的特輯來看,這部電影的視效難度甚至超過了《流浪地球》。而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三部曲》無論是體量還是製作,在此前的中國電影史上都絕無僅有。
一直以來,“工業化”都被看作是中國電影市場是否真正成熟的標誌。而能否推動工業化的進步,往往需要一部又一部的視效大片。但是這個維度不僅僅是票房高低的市場維度,而在於導演的工業化意識、技術的運用水平、人才體系的垂直培育以及工業化和審美體系支撐的IP思維,在多個維度上能否共同發力。
1
—技術:
好萊塢很多底層技術
其實來自於中國—
視效大片的難點在於,電影不僅僅是內容或主題層面的深度與否,而在於以技術為核心的“硬工業”是否實打實的過關。
中國的電影市場如果從《英雄》開啟商業大片時代算起,到現在也不過是20年的時間歷程。在這20年的時間裡視效工業的發展必然是緩慢的。而且整個視效大片進入電影主流市場,也是以好萊塢為核心的。
在新浪潮論壇現場,無論是三位本土導演還是特效公司MORE的總監徐建,都對科幻電影與好萊塢存在20-30年的差距,特效方面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表示認同。這種物理差距,某種程度上需要整個工業體系的支撐。
但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奇幻大片,視效電影想要取得突破的關鍵就在於“技術”是否進步。
需要注意的是,國產大片往往不能依賴好萊塢。
在《流浪地球》製作的過程中,郭帆和製片人龔格爾帶著主創團隊前往好萊塢請教。在與全世界最頂尖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交流的過程中,郭帆他們發現,除了意識上的差異,更重要的在於成本差異。因為按照好萊塢的成本計算,7-15秒的高難度鏡頭需要12-28萬美元。對於剛剛起步的國產視效大片,顯然無法和2億美金製作成本起步的好萊塢視效大片採用同樣的視效製作團隊。
這某種程度上需要更加依賴國產視效公司,而如何在技術層面迅速縮小差距也是本土視效大片能否取得長足進步的關鍵。從《流浪地球》開始到現在,國產視效大片在技術層面的進步驚人。比如即將在春節檔上映的《刺殺小說家》,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大規模和完整使用虛擬拍攝技術,並且第一次將虛擬拍攝、動作捕捉、實拍、CG等多項技術整合到一起來使用。
在此前電影釋出的特輯裡,徐建在第一次看劇本時,對導演說“你是不是瘋了?”而從實際的結果來看,徐建帶著將近800人的團隊透過兩年半的特效製作,最終還是“啃”下了這部電影。
值得注意的是,徐建表示,好萊塢很多底層技術其實是從中國買的。因為中國視效大片的發展剛起步,整個產業的需求並不旺盛,這就導致了中國公司買不起中國的技術。但無論是雲技術還是航拍技術,中國本土的底層技術往往是全球最先進的。
雖然高新技術的物理差距依然存在,以技術為核心的工業化流程仍然是目前國產電影和好萊塢相比的一個短板,但隨著視效大片需求的增加,國產視效運用中國底層技術的可能性相應也會增加。這對於加速縮短與好萊塢的技術差距是有非常明顯的幫助。
2
—人才:
“第一代”人才的抱團取暖—
2013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和美國電影協會(MPAA)達成一項交流合作計劃。其中,烏爾善、張一白等4位導演第一期就前往了派拉蒙,而路陽、郭帆、甯浩、陳思誠等人組成了第二期,2014年前往。
如今回過頭來看,前後60多位赴美學習的導演裡組成了中國重工業大片探索的“第一代”。郭帆和路陽也表示,在好萊塢學習參觀期間,兩個電影工業體系的巨大差距成為他們探索重工業大片的一個起點。
後來,《刺殺小說家》的預拍攝系統和《流浪地球》所嘗試的一些技術都共同運用在了《金剛川》的製作中。“第一代”導演和“第一代”技術的承接,也為視效工業的不斷打磨和探索提供了便利條件。

從國產視效大片來說,本土人才是根本。除了製作成本的考慮之外,溝通和意識的統一也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路陽也提到,之所以選擇採用本土的視效團隊,是因為有海量的溝通細節,而視效團隊工作全流程跟進長達三年,要是選擇一家國外的視效公司,如果缺乏足夠精確的管理,很難保障最後的輸出成果。因此,《流浪地球》75%的視效是本土團隊製作,而《刺殺小說家》則100%都由本土團隊承擔。
在國內幾部視效大片的製作過程裡,其實對本土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好萊塢,很多視效製作是“分包制”,比如骨骼、面板、毛孔會分到不同的公司製作,最終再整合。但在國內的製作流程裡,基本上都只能由一家公司完成。例如幾部視效大片所需要的毛孔系統,則是徐建的公司自己研發的。
從這幾部電影背後的視效製作來看,本土視效人才方面的進步也是非常喜人的。除了對於技術更熟練的運用,技術體系的管理和創新十分明顯。郭帆導演也表示,好萊塢強大之處不完全在於技術的高低,而在於有非常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當導演提出需求時,視效團隊可以迅速提供解決方案。

可見,中國視效大片短短几年的時間所取得的進步,就在於“第一代”人才的不斷探索。第一批赴美交流學習的導演在相繼探索的過程中互相幫助,而承擔重任的國內視效團隊也在不斷旺盛的需求裡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3
—IP思維的覺醒:
工業化的“因地制宜”—

這種覺醒並不是產業內的頭部人才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而在於知道了如何去運用技術。在新浪潮論壇,三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表示,視效是電影的一部分,視覺設計是為了參與敘事,不是為了做特效而做特效。
中國電影市場主流觀眾大部分都是伴隨著好萊塢電影長大的,2015年左右開始的視效大片初級階段,中國電影也在這條路上走過彎路。但從新一批主流視效大片來看,技術服務於內容的意識已經徹底確立。
“中國式”成為了主流視效大片共同追逐的目標。《流浪地球》能夠被認為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的元年,不在於技術上的高度,而在於情感上的寬度,這是符合當下主流觀眾情感共鳴的“中國式科幻”。而《刺殺小說家》和《封神三部曲》同樣是將“東方審美”放在了最前沿的位置。
這給國產視效大片取得更高維度的程度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將好萊塢工業化流程體系“因地制宜”地運用在國內電影製作過程裡,透過技術去服務東方審美和中國觀眾的情感,才有可能在市場層面取得成功。
也只有多部《流浪地球》式的電影,才能共同推動整個電影工業化水準的提升。這和多年前,在視效大片製作的最初期,以“好萊塢標準”為標準的階段已經有了質的差別。
此外,如今這批導演的IP意識也非常明顯。無論是《流浪地球》還是《刺殺小說家》,都是根據原著進行改編。而《流浪地球》的續集已經進入到了劇本階段,而《刺殺小說家》也會有相應的系列計劃。
工業化作為視效大片的根基,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推動中國IP的誕生。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的進步是一方面,導演的IP思維、人才體系的打造都是共同推動工業化進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