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別人,同時,我們也觀賞自己。
《孔雀》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主演的劇情片,於2005年2月18日上映。
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整部電影故事圍繞姐弟三個人來敘述,沒有過多的言語,大多數時候都是伴著音樂來展現人物的動作、表情、事件,透過有形的東西故意留白,讓我們更多的思考那些無形的東西。
看過電影,我想到四個詞,也就是電影的主題。它們纏繞著每一個主人公,並且紛繁的糾纏在一起。
一、家庭這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北方小城裡的五口之家,姐姐清秀出脫,執拗而果斷,早早輟學打工,心懷理想卻無法實現;哥哥肥胖臃腫,小時候生病落下腦疾,一副傻傻憨憨的樣子,被父母溺愛,依賴家人照顧;弟弟上中學,外表英俊,內心卻敏感脆弱;母親代表家裡的權威,強勢而決絕,卻又辛苦而操勞;父親很少說話,卑微而懦弱。
(一)偏袒的結局是悲劇
在這個家庭中,每天的生活似乎都是圍著哥哥轉,因為從小他就是最需要照顧的那個人。印象最深的一個情節是:要過年了,家裡買了糖果,平均分開,一人一堆,但母親卻要弟弟和姐姐從自己的那一份中各拿出來五個分給哥哥。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裡,能吃到糖果本就是一件奢侈而幸福的事情。弟弟和姐姐當然捨不得拿出來,但是這似乎已是家庭的一種傳統,或者說是規矩,他們只能滿是不捨地拿出自己的糖果給哥哥,而哥哥也心安理得地、得意洋洋地接受了。但是接下來哥哥除了自己毫不珍惜的吃外,還把自己的糖果餵給鵝吃,這個時候正好被弟弟看到,他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與哥哥相反,弟弟和姐姐的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他們的成長和想法被父母忽視,他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所以才有了姐姐帶著弟弟欺騙彈手風琴的老人說自己的父母暴打他們,從而博得同情和關愛的事件;也因為這種不公平,姐姐早早輟學,和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中年婦女工作在一起,單調而枯燥地磨耗著青春;也因為偏坦,弟弟將老鼠藥倒在哥哥杯子,險些釀成大禍;而被全家寵溺的哥哥,雖然在家耀武揚威,但是社交能力極差,屢屢換工作,也屢屢被欺負,甚至在姐姐找人對欺凌他的人算賬後,又買肉卑躬屈膝的討好人家。因此被寵溺的他,人格並不健全,軟弱而自私,甚至外強中乾。
因此,固然一個孩子有疾病,固然他需要照顧,作為父母有時卻應該狠下心來“不照顧”,因為他終究要長大,父母也終究要老去,比起照顧他,更重要的是教他照顧自己和學會堅強。而那些被忽視的孩子,一生中都會帶著自卑和失落。電影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父母的偏愛對於一個家庭的傷害有多大,所以偏袒的果實是家庭的悲劇。
(二)團聚就是最大的溫暖
電影中一家人一起吃飯的場景出現了多次,故事的開頭是一家人一起在走廊吃飯,結尾又以一起吃飯結束,雖然每一次在飯桌上發生的事並不都是愉快的,大多數時候各自吃著自己的飯,但是在姐姐和弟弟的敘述中,都很懷念一家人擠在那個窄窄的走廊裡一起吃飯的時光,不管吃得好與壞,只要在一起就很好。雖然姐姐弟弟缺乏來自家庭的溫暖,但是家人在一起,就足夠溫暖了。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逢年過節,身處異鄉的人要不遠萬里的趕回家,哪怕只能和家人吃一頓飯的原因吧。那頓飯,足以沖淡一個遊子所有的委屈,撫平他們所有的傷痕,因為那頓飯裡,有家人的味道,有團聚的溫暖,有再出發的能量。
二、愛情電影中姐弟三人的愛情和婚姻經歷隨著時光的流逝緩緩展開。
姐姐偶然遇到了當傘兵的男孩兒,並且喜歡上了他,但是終究沒能和男孩兒在一起,為了重新找一份工作,嫁給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司機,後來離了婚;
弟弟因為哥哥給自己送傘,站在廁所門口被誤認為是流氓而受到牽連,被同學欺負,同桌的漂亮女生幫他解圍,他以為女生喜歡他,後來得知女生只是出於同情。弟弟輟學離開家後,在外流浪時遇到了有孩子的舞女,並且帶回家裡結了婚,變成了吃軟飯的人;
哥哥先是喜歡上了技校的一個校花,被殘忍拒絕後,娶了鄉下一個跛腿的女孩兒,倆人在父母的支援下開了小餐館,安穩得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反觀他們三人的愛情,哥哥恐怕是最幸福的一個了。年輕時的愛情,懵懂而美好,卻紛紛受挫。等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他們對於家庭的看法無疑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哥哥是幸運的,雖然沒有娶到自己喜歡的人,但是婚姻裡有父母的支援,可以安穩度日。但是姐姐和弟弟卻對卻對“家庭”這兩個字有別樣的感覺,他們的內心中,家和溫暖無關,更多的是失望,即使沒有愛情,也可以得過且過。所以姐姐為了改變工作,草率的嫁作人婦;弟弟寧願遊手好閒,靠一個女人養活。
誰都經歷過青春懵懂時而情竇初開的時候,那時候的愛情炙熱而美好,但是現實終會教會少女和少年成長,生活終會磨平年少時的稜角和狂熱,走向平靜和平淡。
此外,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一個家庭的狀態,影響的不只是這個家,還有下一代人對待愛情和家庭的態度。
三、孤獨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姐姐渴望成為傘兵,渴望自由,渴望擺脫枯燥乏味的工作,渴望改變,她的孤獨無處訴說,她有才華無處施展。當她終於遇到老藝術家,並且認他做乾爸後,本以為自己有了知己,有了開啟心靈的視窗,但由於人們的狹隘和“搞破鞋”這樣的流言,乾爸自殺了,於是她又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電影中,當她知道自己與傘兵無緣時,她選擇絕食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獨自坐在窗臺上的她,把孤獨演繹得淋漓盡致。
弟弟的孤獨的在於不被家人重視和被支配的無奈。他的學習成績很好,父母從來不知道,而當父親發現自己書裡的裸女畫像時,將他強拉硬拽出了家門,他也因此輟學;他的孤獨也來自於被姐姐指使買性常識的書,幫哥哥搓澡。本來是年紀最小最應該寵慣的孩子,卻缺乏應有的關愛。於是他脆弱而敏感,最終被社會改造得面目全非。
哥哥的孤獨在於他活在自己的簡單的邏輯中,和正常人不太一樣;
他們有不同的孤獨,但相同的是,他們的孤獨無人瞭解,無處訴說,無法解決。這種孤獨,是那個即將經歷大變革的時代造成的,是那個令人窒息的家造成的,也是青春裡再正常不過的狀態,只是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足以讓人孤獨到無法呼吸。
四、夢想在那個大變革的時代裡,年輕人勇敢而狂放,他們敢於對抗現實,也有著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和嚮往。但是現實的守舊和殘酷,足以把那些飄渺的夢想揉得粉碎。
姐姐的夢想,是自由。她不喜歡託兒所的工作,不喜歡刷瓶子的工作,當她偶然看到降落下來的傘兵時,她痴迷了,她想象自己從天而降時候的放飛自我的場景,她瞞著家人去報名,她花錢買禮物送軍官,但是最終沒能入伍。她的夢想破滅了,她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了婚姻上,只希望找一份輕鬆的工作,但是也並未給她帶來真正的自由,而是新的束縛,新的壓抑。姐姐經歷的是從夢想到現實,再從生活到生存的顛落,百般掙扎卻毫無意義,最後只能向命運低頭。她的夢想,在那個時代,在那個家庭,只能化作泡影。
有人說,《孔雀》裡的姐姐、哥哥、弟弟分別代表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虛幻主義,電影以這樣的順序安排,也正符合人生的三種狀態。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讀懂其中的箇中滋味,或許因為我們不曾經歷過那個時代,或許因為我們還沒有到達那個階段。
既然人生一定要經歷飄渺狂熱的理想主義、冷靜殘酷的現實主義、虛妄無奈的虛幻主義,那不如在正值的階段裡,像姐姐一樣敢於追逐夢想,像哥哥一樣單純善良一些,努力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正如電影中的一句話——生如孔雀,儘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歲月再漫長,也總可以等到開屏的瞬間。這樣的瞬間,便足以將生命照亮。
#成長##張靜初##孔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