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多數看過印度電影的觀眾,一定都對其中的歌舞表演有著深刻的印象。 極具民族特色的印度舞蹈是印度電影在世界影壇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據相關資料顯示:近10年來,印度每年的電影產量多達900-1000部,其中歌舞片大概有500多部。歌舞在當代的印度電影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為印度口碑與票房雙贏的印度歌舞電影,其中除了深刻的劇情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舞蹈,實現了劇情融入,情感表達,主題反映上的創新。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一窺印度歌舞電影的反思與創新。

一、歌舞與劇情相結合

印度電影的創新之處多在於載歌載舞,節奏明快的舞蹈場景,體現出了印度獨特的民族標誌。印度的舞蹈最初起源於宗教祭祀禮儀活動,印度人民認為舞蹈是由印度教三大神靈中的溼婆神所創造,因此用歌舞來表達對溼婆神的尊重與敬意。

《詩·大序》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傳統的印度歌舞片中,歌舞片段所佔的比重較大,我們也稱影視舞蹈(寶萊塢舞蹈),但其突出強調歌舞表演,反而忽略了劇情的合理性。

而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逐漸開始脫離為了歌舞而歌舞的侷限性,不會讓劇情與歌舞相分離,更多時候是歌舞為劇情而服務。

據說之前,印度曾經規定每部電影要有一定比例的歌舞場景,因此”一個明星,三個舞蹈,六首歌曲“,漸漸成為印度電影的一種模式。由於這種模式的束縛,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電影中都會出現一些脫節的表演。

在一部長達3小時的寶萊塢電影中,往往會有3個以上的舞蹈場景,且歌舞片段一般不會少於3分鐘,由此,印度電影有了“無歌舞不成片”的傳統,區別於其他國家的電影。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電影中,出現一些和劇中人物在行走,或者做著各自的事情,突然下一秒,隨著主角一起步入舞蹈表演當中。

這種硬性的加入,使得電影的情節出現暫時間斷的尷尬場景,讓人不禁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不管電影中正在上演怎樣的情節,一段歌舞之後,打斷了原本的敘述流程,讓觀眾很難銜接之前的劇情,對電影也失去了興趣。

如果說歌舞元素是印度電影的標配,那麼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歌舞元素已經與電影情節緊密結合了,它不僅推動情節發展,與劇情緊密結合,更是通過歌舞這個載體,幫助觀眾理解電影的主要內容與情節。

比如電影開頭部分的鏡頭,開始尋找蘭徹之旅時,汽車賓士在高速公路上,隨之而起的是歌曲《他像風一樣自由》,優美的旋律彷彿是在講述著蘭徹的故事,告訴觀眾蘭徹就是這樣如風的自由人,也為找尋他的故事奠定了伏筆。

有一段鏡頭以女主皮婭的視角,在宮殿,雨中,月光下,跨時空歡快的舞蹈場景,體現兩個人的愛情進展。

其中很多鏡頭都在引導關注兩個人的愛情,比如皮婭與蘭徹在一起歡快的跳舞,而不理睬自己的未婚夫;和蘭徹一起圍繞在父親身旁,父親吹鬍子瞪眼睛,兩個人載歌載舞。

蘭徹和皮婭兩個人,不打不相識,從誤會到和解,再到最終相互傾慕在一起,影片通過這段歌舞向觀眾交代了兩人水到渠成的愛情,曖昧情愫,互訴衷腸,欲言又止,若隱若現,使觀眾在了解了前因後果之後,能夠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他們的愛情故事,不會覺得尷尬和突兀。

在這段音樂中,歌詞部分也寫出了兩個人的心在慢慢靠攏,“我那顆傻傻的心在砰砰演奏,輕快跳躍”,“魚啪啪地下著,風呼呼地颳著,雨點跳著華爾茲”,“明亮的夜晚啊卻如此寂寞,來抱著我吧,我的愛人”,為後來兩個人真正在一起做了鋪墊。

影片中蘭徹有一句口頭禪:All is well(一切順利),一段段恰如其分的歌舞詮釋了他積極樂觀的心態,就算不能解決問題,也能夠暫時平復情緒,打敗內心的恐懼,獲得直面困難的勇氣。這也是貫穿電影的一個主要主題,多次強調讓觀眾印象深刻。

通過這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三傻大鬧寶萊塢》裡在劇情在融入方面,不再讓影片中的歌舞尷尬獨立出現在劇情之外,反而是能夠更好的補充故事細節,推動情節發展,能夠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歌舞推動情節發展,情節豐富歌舞的內涵,兩者相輔相成,意境深遠。

二、與情感合理結合

印度傳統歌舞片,許多故事情節過於戲劇化,並不能體現出主人公的真實情感,表演不到位,舞蹈太出鏡,導致不能精準地體現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而現在這個印度電影蓬勃發展的時代,故事的品質往往取決於情感的表達。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裡, 歌舞音樂能夠隨著人物的情緒和情感流露的變化,映射出人物內心的感受。

之前的傳統印度電影,為了給觀眾營造歡快的氣氛,擺脫現實的煩悶,影片中的音樂都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服飾亮麗,俊男靚女,眾人漫舞,使觀眾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感受到熱鬧的氣氛。

但是這些歡樂的模式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場景,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場景,與主人公的情感表達有一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滑稽與尷尬。

印度的舞蹈動作講究手、腳、眼的配合,這些可以表達出舞蹈者的情感和心境。手語動作是印度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演員可以單手做出28種不同的手語動作,雙手可以做出24種。舞蹈中手、腳、眼三合一,在表達出真情實感的同時,還展現出了印度的民族特色。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片中的歌舞開始作為重要的轉折點,對渲染環境氣氛,人物情感提升和觀眾情緒調動起到了很重要的過渡作用,能夠讓人物的情緒表達更加豐滿。

影片中,插曲《給我Sunny》道出了悲劇人物喬伊對印度“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控訴,插曲動人的歌聲配合著積極的曲調,卻由於喬伊無奈的鏡頭,有幾分悲天憫人的嘆息,增添了電影悲傷的韻味,也為他自殺埋下伏筆。

歌詞“希望有一剎那,讓我為自己而活”,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在接下來的蘭徹製作了遙控飛機模型,飛上了天空,每個人的喜悅之情都溢於言表的時刻,飛機越高,卻看到了悲慘的一幕:喬伊自殺了。

在視覺和聽覺上的巨大反差,使影片的情感更具有穿透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所有的觀眾都能夠隔著螢幕感受到悲傷,達到了共情的效果。

這樣歌舞表演與情感結合有很大的益處,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01刻畫人物形象

電影中“以人為本”的訴求,讓電影中的人物展現不再僅僅依靠對白與音樂,這些並不能完全準確展現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而舞蹈的加入,增加了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面部和肢體的變化,呈現出了更立體的人物形象。

02提升藝術美

印度舞蹈在輕鬆愉快的音樂和節奏下,通過肢體不同變化呈現出了不同的動作與造型,在服裝的裝飾下,動作的優美中,體現了民族特色,也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美。

03展現多元性

很多電影在拍攝的過程中,僅僅是對白形式,不僅讓觀眾看得疲憊,產生視覺疲勞,也容易讓電影情節拖沓,沒有新意。而印度舞蹈與電影融合之後,兩者產生了互補的作用,都更加完善多元,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舞蹈在印度電影中,表達了主人公歡樂、開心、悲傷、痛苦的情緒,真情實感讓觀眾深有感觸,連連叫好,可以說歌舞的作用是印度電影制勝的不二法寶。

《三傻大鬧寶萊塢》在情感方面的創新在於影片明晰了自己想要渲染的氛圍,推動了人物的情感發展,同時利用片中的歌舞音樂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實現了影片想要傳達的情感內涵,讓情感與劇情相結合。

三、與時代主題相結合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性極強的國家,在進行宗教活動的時候,總是離不開歌舞表演,使歌舞隨宗教得以延續。

傳統的印度歌舞片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固守民族特色,但《三傻大鬧寶萊塢》卻並不隱藏現實中的宗教、階級、制度、社會的存在問題,嘗試在民族與世界中尋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

以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為例,電影直擊的是印度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與學校裡一塵不染、枯燥乏味、機械單一的教育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人公蘭徹的自由隨性、思考上進、積極活潑。

他所在的環境中,經常伴有輕鬆歡快的場景舞蹈,在充斥著壓力與權威的校園裡,學生們的自由歡快形成了極具有衝擊力的對比。

在這所全國著名的帝國理工大學裡,學生面對的不僅是無盡的考試,更多的是校長、家庭乃至社會施加給他們的層層壓力。在這裡,他們沒有興趣,沒有愛好,不敢反抗,只能通過競爭考試,優勝劣汰,找到自我的價值。

而蘭徹就像是一個“異類”,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挑戰權威,挑戰規則。他以一人之力,對抗“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以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告訴所有人: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才會有利於個人的發展,學校的機械教育只會培養出沒有自己思想的蠢材。

所謂的高等教育,如果只是培養了一批批高智商的“考試機器”,那麼教育的意義究竟在哪裡?本該是獨立創造,愛說愛思考的年紀,卻被禁錮成了沒有思想,沒有能力的低能兒。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哀。

這部電影直到最後,用昔日朋友與勁敵尋找蘭徹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異類”蘭徹成為科學家和校長,與心愛的皮婭在一起的美滿結局,完成了對印度教育模式的答卷。

四、結語

《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歌舞展示在電影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為我們展現了真實的印度社會問題,體現出了人文關懷。這意味著印度的電影正在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朝著世界電影的方向蓬勃發展。

歌舞不僅是表達個人情感的表達,還能夠在電影中與劇情,情感,時代背景相結合,給觀眾愉悅的觀影感受。印度將其獨特的宗教特色融入到電影中,以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帶到大熒幕上。讓我們欣賞到的不僅僅是電影,更是背後深遠的民族意義,值得深思。

在電影中注入新的藝術形式,相信未來的印度電影會以更新更美好的面貌,走到全世界觀眾的面前,實現舞蹈藝術與電影藝術的完美結合。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為諷刺成龍,王晶集結成龍的“敵人”拍此片,結果香港票房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