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說奧斯卡在這個時間段的作用,那無疑是給在家補片的朋友們拉了一個片單。
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的《喬喬的異想世界》。(沒錯這波操作就是這麼皮)
導演塔伊加·維迪提和國內影迷不熟,就算說起之前的作品《兩車一夜》,也讓人對不上號,那就不用提他為《瑞克和莫蒂》的第四季配音的事了,畢竟公號文裡無法傳送語音。
但這哥們確實全能,就算在這部片子裡他也是身兼:導演、劇本編劇、演員、製片人,用我剛學會的詞,是個斜槓導演⁄(⁄ ⁄•⁄ω⁄•⁄ ⁄)⁄。
這部電影有望在今年被引進影院,雖然還不確定,但眼尖的朋友一定會感覺整體風格眼熟。
整體的濃郁的油畫配色加上大片的暖色運用,很容易讓人想起《月升王國》。
而故事上雖然也有一點點像,但不妨礙《喬喬兔》(以下都是這個簡稱)的整體觀感。
從故事層面出發,影片講述了處於二戰尾聲的德國,幾乎要戰敗了,但全民還處於麻木的狀態,非理性的簇擁自己的元首。
主人公喬喬是一個10歲的少年,不會繫鞋帶、父親不在身邊,是希特勒的狂熱分子。
他的好友位裡排名第一的永遠是元首,而且他臆想元首是他的朋友,兩人每天快樂的生活和聊天。
不得不說,片中希特勒的扮演者可能是導演最鐘意的演員,因為這就是導演本人。
我們見過不少熱衷於在自己電影裡演主角的導演,也見過不少希望“慘死”在自己電影裡的導演。
但我是第一次見到讓自己演希特勒的導演。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看到影片幾乎是以兒童的主視角在講述。
而片中的成人形象也直接演成了孩子眼中的樣子,所以在某些時候你會感覺他們像個孩子。
但片中的孩子形象卻表現出了成熟,這算是一個創作上的改變,但這也是為了契合喬喬的主觀視角。
畢竟在你小的時候,你眼中的大人和你身邊的同齡人幾乎沒有不同。
這讓他臆想出來的希特勒也近乎是“幼齒”的口吻在和他聊天,並且出謀劃策。
就是那個年代中,大人們就算知道一切的荒誕,也要一本正經的做一個盲目狂熱者,而孩子卻滿嘴都是政治話題。
就這樣,一個不會繫鞋帶的10歲“納粹”和腦海中的元首開始了讓人忍俊不禁的日常生活,為影片的上半段增加茫茫多的笑點。
為了讓人看出來喬喬的忠誠,編劇設計他入伍青年團開始接受各種訓練。
其中除了必要的體能訓練之外,還有很重要的種族論,納粹的教育一樣要從娃娃抓起。
這些一本正經的“史實”橋段一方面展現了喬喬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人物的內心想法,為後面的戲劇衝突埋線。
喬喬在一次訓練中被手榴彈炸傷,在家休養期間遇到了母親藏在牆壁裡的猶太人。
這裡劇情走向逐漸傾斜到由斯嘉麗·約翰遜飾演的母親身上 ,這位戰時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的母親,處於和“納粹”兒子相依為命的生活,但她身上卻有不屬於那個時代的顏色。
這位母親碎碎唸的毒舌,是展現獨立的細節,同時又站在一個正常人的角度審視身處年代的荒誕。
而作為母親,她也可以在孩子受傷之後去學校理論,告訴兒子跳舞是自由的象徵,世界上美好的東西並不只有武器和發達的肌肉。
屬於整部劇中一面倒的正面形象,在她的眼裡一個10歲孩子的童年應該是爬樹然後摔下來,而不應該是每天嘴裡重複著“希特勒萬歲”。
她始終鼓勵孩子去發現“愛”的力量,這種在戰時近乎不重要的感情,被影片作為重點提了出來。
尤其是針對成長在戰時的孩子,這一點對他們來說相當陌生。
而隨著喬喬在母親不在家時,與牆壁裡的猶太女聊天,喬喬的心在發生著變化。
最後那個滿腦子都在幻想著猶太人可怕,想方設法要剷除猶太人的“納粹”孩子,變了。
他愛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猶太女孩,甚至最終背叛了心中的希特勒男神。
整部影片站在一個“納粹教育”的角度講述了被洗腦的男孩最終自我發現愛情的過程。
這類故事自然逃不過拿元首開涮,畢竟元首的形象在當下已經成了喜劇角色。
但其中的亮點依然很多,從故事的改編方向來看,原著《鎖閉的天空》(Caging Skies)是由出生於美國的克里斯汀·勒南斯所寫。
這是她的第二部小說作品,主題為:“縱使戰火紛飛、世界毀滅,也無法隔離愛與自由”。
因近乎是用童話的文學方式傳達這種價值觀,受到了大量的關注,而電影化之後這一風格也完美的保留了下來。
在這一點提出之後,FOCUS提議讓導演本人來飾演,巧妙+1
影片即將結尾時,即將戰敗的德國街頭還在頑強抵抗,喬喬遇到了自己的好友(小胖孩約克)興奮的說自己有了女朋友,是個猶太姑娘。
他的朋友替他開心:“恭喜你有了女朋友,真有你的!”
這就是他們眼中的重點,連孩子們都知道,對於種族的仇恨和偏見是可笑的。對他們來說生活中最有必要的是在戰爭結束後去擁抱自己的母親。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重的感情。
最後,德國戰敗,喬喬帶著女孩走出家門,出門前喬喬幫她繫上了鞋帶,出門後女孩帶著他跳了一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