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配音綜藝節目《聲臨其境》和二次元文化的興起,作為相對小眾的行業,配音演員這份幕後工作,逐漸被人們關注。
近期,B站也推出了綜藝《我是特優聲》,一群鮮在螢幕前露面的配音演員到現場PK選拔,從該節目的選手年齡看,入行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
《我是特優聲》
過去,童自榮、喬榛、邱嶽峰等老一輩的配音大師,為我們塑造了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成為一代又一人的記憶;當下,各種角色的配音演員頻頻“出圈”,更成為全網津津樂道的話題。
以聲傳情,以音載道。在觀眾看不到的幕後,真正的專業配音工作,從來都不是一部好劇、一把好嗓子和一段獨白那麼簡單。
幕後的“特工”
我國最早的配音演員,是為了外語片的順利引進而開始工作的。
1950年以來,譯製廠將外語片翻譯、配音、混錄然後放送,在娛樂匱乏的年代,滿足了人們對外界的好奇與渴望,“就像是突然從一個封閉的黑屋中窺見了從窗外投射進來的一派春光。”
而後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小蝌蚪找媽媽》《神筆馬良》《大鬧天宮》等一系列經典之作,也讓人們看到了配音演員的更多可能性。
劉欽(左一)
配音演員、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聲優大賽導師劉欽,就是在那樣的“黃金年代”,進入了這個行業,如果聽聲音,他是《冰川時代4》裡的艾迪、《超級戰艦》的卡爾、《重返17歲》的奈德,也是《秦時明月》裡百步飛劍的大俠蓋聶。
從小就有表演慾的他,在學生時期就喜歡上臺參加各種文藝匯演。
大學畢業後,劉欽在上海楊浦區一家建築公司工作,他的同學看到了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招生資訊,推薦劉欽試一試。
“上譯”,是配音行業響噹噹的一塊牌匾。
1950年6月,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成立,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舊汽車棚,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牆改裝成的錄音棚,一臺放映機和一臺蘇制光學錄音機,靠著這些裝備,初代“上譯”人譯製並配音了《華沙一條街》《 欽差大臣》《偷腳踏車的人》《羅密歐與朱莉葉》《安娜卡列尼那》等諸多優秀作品。
對於這次機會,劉欽期待又忐忑。
命運弄人,報名後,通知劉欽參加考試的檔案寄到了他前工作單位的地址,等他真正拿到合同,已經過了兩個星期。劉欽急忙請了假,“趕到上譯門口,恰好撞見了畢克老師。”
看著氣喘吁吁的劉欽,畢克不疾不徐地安撫他:“同學不著急,我們是分批考核的,重新填個表,把你現在單位的電話留下來,等我們下次通知就行。”
“重新”獲得面試機會的劉欽,做了充足準備,“溫習了一些經典電影中的經典橋段,也預想了幾個老師們要問的問題和回答。”
經過兩輪面試,也是劉欽第一次“進棚”後,又是一次漫長的等待。三個月後,上海電影譯製廠的錄取通知發到了他的手裡,他的學號是1號。
後來劉欽才知道,老師們面試時聽的,只是這個人的發音、音色等基本的語言面貌,判斷是不是個“可塑之才”,而真正的考驗,是在入行之後,“經常進棚一紮就是十多個小時,對著一句句臺詞反覆推敲,既磨嗓子,也考驗一個人的意志。”
但劉欽也覺得,那個年代的配音演員是幸福的,當時主流的廣播劇、電影錄音剪輯、譯製片配音,都非常適合聲音表演的發揮,給了他們很多鍛鍊和成長的機會,更何況還有諸多前輩的傾囊相授。雖然一開始是兼職,但他特別珍惜泡在棚裡的時間,“每一個劇本、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呼吸,這些最初的點滴累積,是我從業生涯的寶貴財富。”
掙扎與堅持
90年代以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門的進一步開放,各種各樣娛樂方式湧入人們的生活,大眾不再滿足於譯製片的國語配音,另一方面,電視劇等新形式劇種的大量出現,也搶走了本屬於譯製片的市場份額,而後網路的興起,更讓人們的選擇變得多樣。
與之相對的,這一時期的配音演員在配音片酬統一的情況下,只能靠增加工作量來提高收入,加之多以個人形式發展,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壓力。
中國配音演員,也經歷了一段“群嘲”時期。
劉欽在1995年毅然放棄了原先建築公司的主業,選擇專職從事配音工作,此時他已經入行10餘年,“我覺得這是一份能讓我奮鬥終生的事業。”
事實上,大眾對配音演員這個行業,一直都有一個誤解,覺得“聲音好聽就能當配音演員”,對此劉欽反問:“你長得好看,就能當演員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在劉欽看來,對於配音演員而言,天賦重要,後天努力同樣重要,天賦只是決定一個人天生的聲音特點,而後天的努力,除了自身的基本功,還包括對於角色的理解,以及發聲技巧等等。
也有很多人認為,配音演員整天呆在錄音棚裡,風吹不動、雨淋不著,動動嘴皮子就把錢賺了。但實際上對所有從業者來說,配音的工作接近於表演。在為角色配音的過程中,他們所付出的情緒、能量,和演一場戲沒有任何區別。
比如要表演一個人喝醉酒狀態下說話,如果沒喝醉過,光靠模仿是很難找到感覺的。更進一步地說,在演繹作品時候,如果沒有理解其社會氛圍,以及對角色產生的影響,那就不是“行貨”,而是“大路貨”。
因此,一個優秀配音演員的誕生,是一個“沙裡淘金”的過程。業內人士認為,每一個配音演員成長起來,起碼有2000集戲打底,才能算是成熟的配音演員,而這意味著3到5年的時間成本。
即便是在當初最“黃金”的年代,也有不少人做了一段時間覺得太累,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默默離開了。
“上譯”配音演員
劉欽記憶中,與他同一批進入上海電影譯製廠的31人,有的進了譯製廠、電視臺、上海電影廠,更多人則是選擇離開,“一直堅持幹這行的只有6、7人,還有好幾人近幾年陸陸續續退休了。”從業生涯中,劉欽也遇到過不少“好苗子”,卻迫於種種原因,沒有在這個行業堅持下來。
劉欽認為,那個時期,配音演員之所以被“群嘲”,除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觀以及技術條件限制外,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也是原因之一——部分演員一味追求所謂的洋氣,洋腔洋調,只是在形式上模仿,讓人詬病,那是“活該”。
重回聚光燈下
進入21世紀以後,行業的先驅也不斷探索著這個行業未來的傳承和發展。
相對而言,配音圈算是個清水圈子,沒有太多彎彎繞繞與潛規則,不少人入行的原因,都是憑著一份單純的熱愛。
這份熱愛,讓人們再次聚在一起。
從2012年起,北斗企鵝、音熊聯萌等聲優工作室先後成立,以公司形式運營團隊。還有一些配音演員陸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季冠霖創辦了“冠聲學院”,張傑建立了“729聲工場”,邊江成立了“邊江工作室”等等。
劉欽配音培訓班
劉欽也在2016年,開辦了自己的soundjoy配音培訓班,至今已開辦了20期,畢業學員200多人,與當時他自己進入“上譯”不同,如今來參加培訓的同學,除了想進入這行的,也有不少人只是單純的興趣愛好或是想改變自己的聲音狀態。
也正是意識到配音市場存在更多可能性,配音演員、公司的業務定位開始分化,變得更有針對性,如北京配音圈電視劇配音較多,上海配音圈則以遊戲、動漫等ACG配音為主。
配音大賽
進入這個行業的門路,也不像最初那樣“水潑不進”,將目光著眼杭州,中國國際動漫節聲優大賽,算是這個圈子最受矚目的賽事了,如今已經舉辦了第十六屆,面對越來越專業化、體系化的配音行業,聲優大賽也為選手增加了更多的職業化引導——大賽邀請了滕奎興、劉欽、陳美貞、姜廣濤、褚珺、劉海霞、彭堯七位行業領軍人物擔任導師,優秀選手不僅可以獲得導師工作室的定期培訓、實習名額,還有機會直接加入導師工作團隊。
賽事已經結束半年,對於選手而言,配音大賽給他們帶來最直接的就是更多的機會。
配音大賽
透過賽事,配音行業也在尋覓新生力量,大賽全程賽事合作伙伴網易《逆水寒》就在聲優大賽裡發現了很多適合為遊戲配音的選手並且與之合作。
網易資深音訊設計師陳璐瑤告訴筆者,為遊戲配音與其他(型別)作品配音不同,以《逆水寒》為例,版本更新後,角色配音也需要隨之更新,這便意味著配音演員的聲音需要具有跨越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難度、工作量自然隨之增加。
《逆水寒》
國內的部分配音公司學習了日本的聲優運營方式,開始聲優偶像化的試驗之路,但也有聲音認為,一個配音演員要首先為塑造角色服務,不應該“賣人設”。
雖伴有爭議,但事實上進入圈子的門路已經越來越多,關注度和市場需求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相關從業者收入和議價能力也逐漸提升。
繁榮和爭議並存,配音行業未來的路通向何方,還需要業內人士和這個時代共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