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北京愛情故事》中有句經典臺詞:“結婚十年後,我終於發現其實人生上半場是激情,下半場是親情,中間插播的都是婚外情。愛情到底是什麼?那東西就和鬼一樣,誰都聽過,沒誰見過。”

這部獲得金棕櫚獎的德國電影《鐵皮鼓》並非愛情片,但卻緊緊圍繞“婚外情”來講述故事。

比一般婚戀題材更深刻的地方在於,兩代人的“婚外情”中,影片呈現出來的不僅是家庭的矛盾,正如獲諾獎的原著中所說:“相比於他諷刺的家庭,政治、戰爭才是更可怕卻也更可笑的的一場默劇。”

納粹當政

影片以奧斯卡的前半生為主線,導演透過荒誕的筆法緩緩講述這個侏儒男孩的憤怒與無奈。同時,以奧斯卡為中心人物,交代了他最親密的家人、愛人輪迴般的不倫之戀,以及納粹的肆虐和成人世界的虛偽。

一、3歲男孩撞破母親婚外情,折射成人世界的恐怖

主人公奧斯卡一家居住在但澤小鎮,家族的開拓者老祖母曾經救過一名縱火犯,最終與其結合,生下了奧斯卡的母親阿格內絲。

母親阿格內絲成年後嫁給了一名雜貨鋪老闆,並生下了奧斯卡。阿格內絲分娩的那個夜晚,風雨交加,而嬰兒狀態的奧斯卡卻早就有了自己的意識,他卡在陰道里,心中想著:“我真想一輩子呆在母親的子宮中,要不是他們許諾在我三歲那年送我一隻鐵皮鼓,我就不會出來了。”

奧斯卡家境還算富裕,開雜貨鋪的父親每年都有一筆不菲的收入。因此,在奧斯卡三歲那年,家裡人為他舉辦了盛大的生日宴會,請來了諸多親戚,像他的表舅楊、外祖母布隆斯基都成為座上賓。

楊和阿格內絲調情

奧斯卡也得到了他在孃胎裡就期盼的“鐵皮鼓”。

3歲的奧斯卡很喜歡鑽到外祖母肥大的裙子裡面,和大人們玩躲貓貓。在這次宴會上,奧斯卡鑽過外祖母的裙子,鑽到了大人們打牌的桌子下面,然後看到:表舅楊正在用腳觸碰母親的私處,而母親愉悅的表情也暗示了二人不正常的關係。

他憤怒之餘什麼都做不了,因此暗下決心:再也不要長大!然後趁著家人打牌,從地下室的樓梯上一躍而下。

從此之後,奧斯卡一直保持著3歲的身軀和與年齡不符的思想,直到他埋葬父親馬策拉特那一天,被自己的兒子用石頭敲中腦袋,才再次決定長大。

影片用超現實的手法給主人公抹上一層詭異的色彩:胎兒時期的他,就被家人用鐵皮鼓引誘出生,那句“我真的不想出生”的自言自語,是對傳統生育的極大諷刺,荒誕中又帶有幾分蒼涼。

導演頗具匠心地把鐵皮鼓和母親的醜聞安排在同一單元,這兩件事情是在同一天降臨到主人公身上的,他們一個代表著家族引誘他出生的誘餌,一個代表母親對他的致命打擊:成人世界的複雜與險惡讓小奧斯卡感到無比噁心。

到了上學年紀的他,厭惡學習,上課時間死抱著鐵皮鼓,並不停地敲打。老師嚴厲地制止他後,他為了報復,甚至用特異功能“超音波”,透過大喊大叫來震碎老師的眼鏡。老師嚇得大叫,同齡孩子也把他視為怪物。

老師的眼鏡被尖叫震碎

二、再次發現母親偷情,奧斯卡生父成迷的身份模糊

總統華盛頓說:“無論我現在怎麼樣,還是希望以後會怎麼樣,都應當歸功於我天使一般的母親。我記得母親的那些禱告,它們一直伴隨著我,而且已經陪伴了我一生。”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無論這種影響是好是壞,都必然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抹去的烙印。奧斯卡3歲時撞破母親與舅舅不可告人的秘密,並一直耿耿於懷,他走到哪裡都不肯放下自己的鐵皮鼓,因為這樣提醒了他3歲生日那天發生的事情。

一次,母親阿格內絲帶著奧斯卡去買新的鐵皮鼓,並拜託這位猶太老闆看住奧斯卡,隨即自己趕到了一家隱秘的旅館,去見她思念已久的情人。

兩人乾柴烈火,正在歡愉之時,窗外的高塔上傳來了鐵皮鼓的敲打聲,伴隨著“高音波”的尖叫,旅館的玻璃被震碎,二人的身軀完全暴露在人們面前。

偷情的母親與表舅

奧斯卡一直不信任母親,因此他從玩具店老闆那裡溜出來,跟蹤母親到了這個旅館。看到母親和舅舅楊在一起後,他憤怒地尖叫,拼命地敲打鐵皮鼓,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母親氣急敗壞地拉著奧斯卡回到了家,但卻意外懷孕。阿格內絲知道這是他和表哥楊的孽胎,因此鬱鬱寡歡,終日愁眉不展。她並不清楚奧斯卡是否理解她的“婚外情”,會不會把這件事告訴丈夫,再加上自身的罪惡感作祟,她變得更加焦慮。

懷孕後不久,在一次出遊的過程中,阿格內絲髮現平常吃的魚都是丈夫用垃圾捕撈上來的,瞬間無比噁心,回家後看見魚便倒胃想吐。她不知道該不該把孩子生下來,於是去教堂詢問神父,並隱晦地透露了奧斯卡其實是楊的兒子。

教會並沒有給她理想的答案,她回到家後,發了瘋一樣的吃魚,最終中毒而死。也結束了這場不倫之戀。

阿格內絲吃魚至死

影片中出現過很多象徵,最重要的象徵物“鐵皮鼓”在整個電影中都有提及,它是奧斯卡對抗成人世界的武器,也是他不願面對現實的避風港灣;另外,在《鐵皮鼓》原著的封面上,作者君特·格拉斯親自設計了一個扭曲的小男孩,他瘋狂地敲打著鐵皮鼓,眼睛裡放出藍色的光芒。

因為原著中也曾提到,阿格內絲家族的人,都是藍眼睛,這也暗示了奧斯卡的血統。

鐵皮鼓與“藍眼睛”,是相互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代表著奧斯卡對母親偷情的厭惡,一方面自己卻無何奈何地成了偷情的產物。這樣進退兩難的身份,給奧斯卡延續母親的“亂倫之戀”埋下了伏筆。

馬策拉特加入納粹

三、與16歲女僕發生關係,重蹈母親的覆轍

有人用童年療愈一生,有人用一生療愈童年。奧斯卡顯然屬於後者,他過早地見識到了成年人的複雜和虛偽,對於父母與表舅楊貌合神離的“表演”和周圍人的嘲笑譏諷,他以不長大為代價,瘋狂地敲打著“鐵皮鼓”來反抗這個世界。

1939年9月1日,但澤波蘭郵局被德納粹軍隊包圍,奧斯卡不懷好意地將楊引入郵局,楊被德國人槍殺。

楊是一個猶太人,而名義上的父親是一個德國人。在德國軍隊瘋狂清剿以猶太民族為代表的“劣等民族”時,奧斯卡利用了這一點,借納粹的槍,殺死了自己的生父。

楊被納粹槍殺

但奧斯卡很有分寸,他並不是一個戰爭主義者,恰恰相反,他厭惡戰爭。他用鐵皮鼓改變軍事演講的氣氛,讓這場演講成了一場搞笑的舞會。

影片透過這兩個片段,向人們傳達“奧斯卡式”的孤獨:一個弒父的叛逆者,一個反戰的侏儒,一個無父無母、在那個時代被定義為“劣等人類”的猶太人。奧斯卡沒有精神上的同伴,他的身體屬於兒童世界,但思想卻歸為成人世界,這樣一個分裂者只能遊離於邊緣。

時過境遷,奧斯卡15歲那年,家裡來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僕——瑪麗亞。16歲的瑪利亞與奧斯卡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親密“姐弟”,在一次海灘旅遊中,奧斯卡和瑪利亞在同一個屋子裡換衣服,奧斯卡看到瑪利亞的胴體,忍不住親近。而瑪利亞也並未拒絕,任由奧斯卡接近自己的私處。很快二人便有了肌膚之親。

但好景不長,長期喪偶的父親也覬覦瑪利亞的美貌,有一天終於被奧斯卡撞見二人的偷情。奧斯卡像年幼時站在旅館鐘樓上那樣,在父親與瑪利亞的偷情現場瘋狂地尖叫,並憤怒地敲打鐵皮鼓。

然而,小孩身軀的奧斯卡並沒有能力阻止這場“背叛”,瑪利亞不久後懷孕,併成了自己的繼母。

不久後嬰兒出生,奧斯卡抱著“弟弟”,輕輕地說:“我知道,你是我的兒子。在你三歲那天,我也會送你一個鐵皮鼓。”而這些,就是當年楊想對對奧斯卡說的話。

影片透過這樣一個輪迴式的情節,隱喻了兩代人的宿命。奧斯卡的生父楊無法認領奧斯卡,就如同今天奧斯卡沒辦法與親生兒子相認一樣。這種看似荒誕的手法,卻講出了“婚外情”和“亂倫之戀”背後的隱痛,給人極大的警醒。

瑪利亞被父親馬策拉特玷汙

這部電影中,奧斯卡的兩個“父親”在身份上有極大的差異,一個是“人人喊打”的猶太人楊,一個是在當時可以耀武揚威的德國人馬策拉特。但兩位父親的結局,卻都是間接死於奧斯卡之手。

馬策拉特在納粹鼎盛時期加入,在蘇聯軍隊反攻時竭力隱藏自己是納粹的實事。為了不讓蘇聯人發現納粹徽章,他一口吞下。但奧斯卡此時卻大喊大叫,引起蘇軍的注意,馬策拉特慌亂之中被納粹徽章卡住喉嚨,隨即被警惕的蘇軍槍殺。

父親的葬禮上,奧斯卡說著:

“我該還是不該?你已經21歲了,我該,我一定要長大!”

接著將鼓扔入墓穴中。正在這時,剛好被弟弟扔來的石頭砸暈,也跌入墓穴中,被救起後,他開始長高了。也成了“虛偽的成年人”中的其中一個。

影片的結局,是奧斯卡乘坐火車遠離了家鄉但澤,但奧斯卡家族的命運輪迴是否會就此絕跡,名為弟弟的兒子會不會重蹈覆轍?導演都沒有再說明,也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思考空間。

奧斯卡和自己的“弟弟”

這部電影曾屢次被禁,因為其中含有的“未成年人色情描寫”,讓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一度把它視為洪水猛獸。但儘管如此,《鐵皮鼓》電影仍然在第32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與身獲諾獎的原著可謂實力相當。

《鐵皮鼓》是荒誕的,卻也透過奧斯卡的半生,揭示了赤裸裸的真實。正如原著中寫的那樣:

就在這樣一次次的童真與荒謬人性的搏鬥中,奧斯卡節節敗退,他努力地抗拒卻迎來一場場死亡。就像案板上還在抽搐著的鰻魚頭。因為,相比於他諷刺的家庭,政治、戰爭才是更可怕卻也更可笑的一場默劇。

50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趙英俊少有人知的明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