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間,為啥多多一直被罵?
黃多多又雙叒叕被罵了,誰能想到這次是因為一張雜誌照片呢?
前幾張都獲得了一片讚揚,到了第六張照片,網友卻炸了……
黑色短裙,白色蕾絲,兩腿交叉,仰拍角度。
有人建議查查攝影師是不是有問題;
有人吐槽照片彷彿在從頭到腳審視女孩,充滿著“迎合男人”的意味。
可我只想說,至於嗎?
照片中的多多,一沒有穿著暴露,二沒有搔首弄姿。
一個女孩正常的坐姿被惡意解讀成這樣,不知道該反思的是攝影師,還是那些“所見即所想”的吃瓜群眾?
自《爸爸去哪兒》播出以來,回顧多多7年間的成長曆程,我發現她幾乎是被從小罵到大的。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的那一場罵戰嗎?
小朋友們一起去菜市場賣東西,賺來的錢要給奶奶買禮物。
貝兒好像沒有理解遊戲規則,不光沒賣出東西,還想給自己買雙鞋。愛美心切的她,就去多多手裡拿了錢。
多多是小朋友裡負責管錢的,當即就不開心了,覺得貝兒想要不勞而獲。
就是這兩句話,讓多多被罵心機。
兇狠、虛榮,很難想象,會有人用這種詞語去形容一個8歲的小女孩。
也許“偷”這個字的確重了點,但在規則感重的小孩心裡,沒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的行為就是偷。
更何況她在和貝兒溝通後,也一直在幫貝兒想辦法。
求攤鋪的奶奶把鞋送給貝兒;
被拒絕後又提議拿身上的楊梅和籃筐換。
然而,網友還是抓住那一點點的過錯,便全然否定她的努力與進步。
在他們眼中,多多沒有一個小姑娘“該有的樣子”。
燙頭髮像小混混;打耳洞是太早熟;
就連為弟弟織毛線帽,都會被找茬:“小小年紀,無名指怎麼能帶戒指?”
明明她只是在不傷害、影響別人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被拿著放大鏡找茬。
而這一切,起因都在於她的家庭是明星家庭,她“理所當然”地要優秀。
但當“家庭優越”成了原罪,評判的標準也早已扭曲。
表現得乖巧是死板,表現得成熟又是叛逆。這屆網友真的太難伺候了。
有錢人的孩子
肯定優秀啊
黃磊曾給多多送過一封信,名字叫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他在信中寫道,“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的事,也可以選擇和喜歡的人相處”。
如果說變美是多多的追求,那麼變優秀同樣也是。
那些批評多多的人或許永遠不願承認:15歲的多多,活得比許多成年人都要優秀。
7歲開始用英語寫劇本,8歲就翻譯了3本英語小說。
12歲,與何炅合演話劇《水中之書》,被全網稱讚。
13歲時和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的兒子Austin四手聯彈,包攬各種大獎。
這番成績背後,僅僅是因為有錢嗎?
僅僅有錢,就能養出多多這樣的女兒嗎?
健身房鍛鍊,不是有錢就能堅持的。看這流暢的姿勢,平時一定沒少下功夫。
鋼琴大賽,也不是有錢就能拿第一的,少不了日復一日的枯燥練習。
在用“錢”培養的背後,更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堅持付出和努力。
不懂得養育的父母,哪怕再有錢,也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成功了,他們說多虧了自己的努力;孩子失敗了,他們說自己付出的已經夠多了。
這樣的教育,最省力,也最危險。
還記得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嗎?
18歲的他,因威脅要在其就讀的天主教高中製造槍擊案被逮捕。
律師為他的辯護:“這些槍支和子彈是他參加萬聖節服裝比賽的道具。”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詭異的教育方式,一邊極度溺愛,一邊又極度嚴格。
小時候,她對兒子幾乎是有求必應,她曾在節目重說:“自己就是兒子的丫鬟,兒子看電視自己也要在旁邊伺候。”
堅信孩子會成為國之棟樑,為了他能有一個強壯的體魄,她會每天準備好飯菜,盯著孩子吃完。
孩子吃七個小時,她就陪七個小時。
但孩子連夾菜的權利都沒有,只能吃狄鶯放在他碗裡的。
為什麼?
因為學習都來不及,哪來時間夾菜?
從不讓孩子浪費時間坐公共交通,為了方便上學,她還專門在學校附近買了房。
一番操作過後,她對孩子說,如果考試沒有到80分以上,就會打到他屁股開花。
後來她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
以為自己的孩子即將出人頭地,沒想到他在監獄裡等著媽媽出錢保釋。
再有錢有什麼用?
當在孩子的認知裡,錢是萬能的時候:
有的會認為,父母的錢,就是用來給自己“擦屁股”的;
有的則會認為,錢,強大到可以買感情。
就像韓安冉,那個在《變形計》中脾氣火爆的女孩,她沉迷“賺錢”,用撕逼賺流量,賣假貨,只為了挽回那個讓她打胎的渣男男友。
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父親出軌,母親改嫁,跟著媽媽一起生活的她,一直覺得自己像個累贅,因為媽媽總是把她一個人丟在家裡。
母親懷孕後,她開始明白,自己其實是多餘的那個。
和繼父的關係也並不好,記得有一次,繼父酗酒後打過她一次,她委屈地告訴媽媽,可沒想到媽媽只對她說了三個字:
“打得好。”
從那以後,她就產生了錯覺:想要愛,只能自己去找。
在成為千萬網紅之後,她賺的盆滿缽滿,左手房子,右手車子,中間口袋還塞滿了票子。座駕是一輛三百萬的法拉利,女兒的出生禮物是一套全款大平層。
她的確過得比以前好了,不用寄人籬下看人臉色。
但她也更空虛了。
因為她所獲得的愛,都是標著價碼的。
媽媽生日,她動輒轉賬幾萬。
挽留出軌老公,也瘋狂為他花錢。但還是沒有留住。
哪怕再有錢,也買不回孩子的幸福感。
最好的富養,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財產,而是教他如何做人。
優秀的孩子背後不一定站著有錢的父母,但一定站著優秀的父母!
與其對別人家的孩子尖酸挑剔,倒不如看看如何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吧!
想養出別人家的孩子
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多多被罵後,黃磊說了一段話,堪稱典範: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一針見血。
為什麼多多總是被罵?因為人們總是會把孩子相互比較,沒有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就拿《爸爸去哪兒》的孩子來說,如今的多多,沒有貝兒腿長身材纖細,也沒有森蝶善於運動。
但她同樣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音樂才華,藝術氣質。
沒有孩子是完美的,與其糾結於孩子沒有的東西,不如專注孩子的優點與成長。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個孩子叫凱凱。
他乖巧懂事,能完成按時完成媽媽佈置的課外作業,也多才多藝,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街舞。
照理說這樣的孩子應該自信大方,可自我介紹的時候,他只是張了張嘴,用口型示意自己的名字。
就連他最拿手的街舞展示環節,他也沉默拒絕。原因是怕自己跳得不好看。
最後,孩子們都玩在一起,只有他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走廊上,不知所措。
助教老師問他問為什麼這麼內向害羞,他低著頭想了一會兒說:“媽媽好像從沒有誇過我,她老說我不好,男孩子女孩子都比我好。”
看著就讓人覺得心疼。
別人誇她孩子乖巧,她脫口而出:“就他還獨一無二?”
一邊逼著孩子努力,一邊否認孩子的努力,明明孩子已經在不斷突破自己,她卻仍然不滿意。
相比之下,傅首爾就明智得多。
她曾講過一個故事:
親戚聚會的時候,有一個親戚說:“多樂,來背首詩,你看xxx多厲害。”。
不等孩子猶豫,傅首爾就立刻為兒子解圍:“我來背,我給大家唱首歌都可以。”
父母陷入盲目的攀比,只會讓孩子迷失自己的方向。
就像開車,當你的參照物是另一輛車,而不是終點,你會不由自主地越走越歪。
唯有孩子懂得與自己比賽,敢於突破自我,才是真正的勇士。
而站在勇士背後的,是懂得讚賞孩子自我突破的勇氣的父母。
看過一則短片,深有感觸。
孩子是一名足球隊員,跑步速度一般,頭球技術也不好,全隊的所有孩子,只有他一個接不到球。
一次訓練後,教練直白地對媽媽說:“他的基礎不是太好。”
孩子當然能感受到自己的糟糕,回家後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著。
媽媽見狀,沒有指責,而是對孩子說:“我跟教練聊過了,他說你現在有進步,能時不時接到頭球了呢。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好了。”
於是,孩子真的就覺得自己只差了一點點,決定每天多練一會會兒。
今天比昨天好一點兒,那麼明天就要比今天更好一點。
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他的目標不是超過別人,而是超過自己。
人生同樣如此,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速度,但能控制好自己的速度,無愧於心,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故事的最後,孩子拿下關鍵一球,替全隊贏得勝利。
如果這位媽媽當初告訴孩子,你是全班最後一名,你要超過全班第一名,會發生什麼呢?
孩子會進步,但第一名也在不斷進步,在追趕的過程中,少不了挫敗與失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父母的慾望是個無底洞,那麼孩子永遠也填不滿。
想養出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與其嫉妒“優秀的孩子”,鞭打自己家的孩子;
與其盲目地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忽略了Ta的優點;
與其一邊嬌縱、一邊嚴格;
不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和孩子身上。
給孩子自由去做他們喜歡的事,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
鼓勵與陪伴他們超越昨天的自己,告訴孩子:最大的成就不是成為“第一名”,而是永遠不要輸給昨天的自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