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山海情》
說到 2021 的開年「神劇」,這部「土到掉渣」的國產劇——《山海情》當之無愧。
它憑什麼開播即封神?
這部劇到底好在哪?
01細節是「良心劇」的基礎
答主:cindy(4300+ 贊同)
我判斷一個劇好不好看有個訣竅,先看服化。尤其是女主角的服化。尤其是具備年代感故事背景的女主角的服化。那真是一眼定生死。
你比如說抗日題材。
這樣新嶄嶄的衣服,一絲不苟的髮型,精緻的妝容——
那大機率是藥丸。
如果是這樣的——
我不能說口碑就一定好,至少大機率會是良心劇。
再比如說扶貧題材。
窮山溝我們就算沒住過也去玩過,窮山溝裡的人不這樣挑擔子——
他們的衣服不是這樣的,頭髮不是這樣的,手錶不是這樣的,甚至筐子也不是這樣的。
但他們屬於他們要表達的那個環境——
他們粗糙的面板、臉上的斑、沒有口紅的嘴唇、亂糟糟的頭髮、道具組不知道從哪兒搞來的衣服,都無聲但有力地表達著:我就是打這兒長出來的。
答主:王小糖Sugar(2900+ 贊同)
郭京飛飾演的從福建支援寧夏的縣長,因為從小生活在南方,環境滋潤,所以剛到寧夏金沙灘後,他生理不習慣。睡了一宿覺,鼻子幹得流血,做夢都在找水喝。
他睡醒後,血漬弄到了襯衫上,頭髮被壓得蓬起一半。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坐姿都很豪放,怎麼舒服怎麼來。劇中每個人的坐姿都很符合那個年代那個地方的狀態。
黃軒飾演的剛畢業走進基層的幹部,坐姿還有孩子氣的隨性,而負責移民的張主任(背對著穿黑衣服的人)坐姿端莊,就很有退役兵人的自覺性。
除了擔當主角的演員,觀眾在畫面裡看到的一切,都與美術有關。
為了重現故事發生的背景,《山海情》的美術團隊不僅自己動手蓋房子,甚至還種起了蘑菇。
答主:貴圈-騰訊新聞(200+ 贊同)
以下為美術指導王競口述:
《山海情》拍了 3 個月,從籌備到拍攝,時間非常緊張。按照拍攝時間倒推,美術組要在 14 天之內初步建起一個金灘村。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個村子的基建,我們想了很多辦法。
戈壁灘地表全是石頭,特別難挖。我們決定,除了有內景戲的房屋,其餘場景參考當年第一代移民建房子的方法——不打地基直接起房。
不過他們當年是用夯土,我們用磚,外面包板加厚牢固,最後做夯土效果,偽裝成原始土坯的樣子。雖然是平地起房,但磚的重量加上木板和夯土的重量,足以抵抗風壓。
這就是金灘村的一期工程。按照故事情節,這個吊莊移民新村的場景大體上要經歷三個時期:
一期是土坯房,木門木窗,籬笆院牆。
到了二期,就出現了磚包房——表面是磚,裡面還是土坯,院牆也從籬笆升級為夯土牆,開始有了鋼架的門窗。這時候,村民們已經開始種蘑菇了,收入提高,生活條件也有了一些改善。
那之後,第三期才出現了磚房、磚牆、小鐵門……
金灘村的場景搭起來以後,當地的一些居民會開著車從閩寧鎮來參觀。一開始是一些對拍戲很好奇的年輕人來,後來就成了一家老小。有一位老大爺,一下車就哭了。他說一下就想起當年吃過的苦,感覺穿越回去了。
金灘村村民透過種植蘑菇脫貧致富,是《山海情》的重頭戲。拍攝過程中,我們要把蘑菇種出來,也體驗到上世紀 90 年代初吊莊移民戶種蘑菇的辛苦。
肥料是當地人事先配好的,那個味道實在無法用語言形容——苫布一開啟,就感覺迎面被人打了一拳。糞肥要在 40 多攝氏度的菌棚裡發酵,然後才能在上面撒菌種,之後還有保溼、保溫、通風等一系列工序。
說實話,那個棚簡直進不去人。工作人員還能戴口罩,演員完全沒辦法。劇中「水花」的扮演者熱依扎,當時還在哺乳期,她有好幾場戲都是在菌棚裡拍的,真的很不容易。
熱依扎飾演的水花正在種蘑菇
為了還原種蘑菇的場景,我們專門請教了吊莊移民戶的種菇高手趙宏先生,也採訪了劇中由黃覺扮演的凌一農的原型人物——菌草技術發明人林佔熺教授,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技術資料。
籌備這部戲的時候,孔導特別講究採風,我們在寧夏採訪了很多當年的移民,包括故事裡的原型人物,請他們來做顧問。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創作素材。
比如,當年每家移民的院子裡都有儲水的池子,這是在資料裡沒有看到的,包括這個池子具體在院子的什麼地方,是怎麼往裡面灌水的。其實就是在地上挖個坑,為了防止水滲下去,村民們會在坑裡鋪上塑膠布,用磚頭壓住。
有一段劇情是李大有他們這些村民,每隔一段時間就拉著車去機井買水,然後把水儲存到水坑裡。後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這個水坑慢慢就消失了。
再比如罐罐茶。當地人會用罐頭瓶子燒一罐八寶茶,就點乾糧,就是早飯了。這些生活細節沒法從資料上查到,都是吊莊移民戶告訴我們的。這種生活的質感、細節的體現,90% 都仰仗這些顧問。
蓋房子的土坯磚現在幾近失傳,我們找到當年會拉這種磚的師傅,專門定製。村民家裡的「炕圍子」,包括一些傢俱、生活用品,很多都是道具組去西海固地區的老村子,挨家挨戶收集回來的,實在收不到的,就自己上手仿製。
《山海情》不是我接手過的美術置景工作量最大的一部戲,但它幾乎可以說是最細碎、繁瑣的一部戲。從一棵樹苗到一塊磚的做舊,那些具體細節的處理,那種對時代事無鉅細的還原,是我入行十幾年來從未有過的體驗。
平實和共情,是導演對這部戲最核心的把握。我覺得我們做到了。儘管《山海情》不是最能體現美術設計的一部戲,但它的確是最讓我投入和共情的。這是我以前拍戲沒有過的經歷,就好像是我們跟這些人物一起走過了一段歷史。
現在大家對於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特別好的現象。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提高,糊弄不了。
其實每部戲播出的時候我都提心吊膽的,生怕哪兒有什麼問題。現在網友太厲害了,可能真的會定幀發現問題,啪一個彈幕,大家都發現了。
這是觀影方式倒逼行業的一個現象,大家真的得打起十二分精神。這對於我們這些幕後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大家關注細節,資方願意在細節上花錢,我們才有更多的空間去發揮。
02真實是《山海情》的靈魂
答主:歐陽皓軒(3900+ 贊同)
《山海情》中大部分角色,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土氣」。但好在「土」得真實,「土」得可愛。
比如郭京飛飾演的陳金山,福建脫貧幹部,到金灘村支援扶貧,操著一口閩南話。「教授過來治沙」,警察說,「誰自殺」,警察聽半天聽不懂,想說讓讀過書的馬得福來翻譯,結果一通雞同鴨講。
郭京飛說有一個搞科研的教授的東西被小偷偷了,黃軒聽了半天自信地領悟:哦,我聽明白了,小偷要做科研。
黃軒認真的表情讓郭京飛的笑果翻倍了!
但這個笑點也不是編劇硬造的,是劇組在初期瞭解資料的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當年的一件趣事——福建的幫扶幹部聽不懂西北話,當地的村民也聽不懂福建話。就這麼創造出這個情節。
全劇黃軒對手戲最多的應該是演他爹的張嘉益。
張嘉益有多絕?嘴裡叼根草,一開場懟村民, 「額就問你晦氣不晦氣」,粗魯,不客氣,但又是很親切,農村老漢的粗糲莽撞、不拘小節,都「活」了。
而尤勇智扮演的這部劇裡的歡樂源泉、唱反調大師大有叔,每次搞事情,黃軒就頭疼。但這個角色的私心與改變,又成為整部劇最符合人性,最寫實的一筆。
還有全劇的金句擔當、最讓觀眾意難平的祖峰飾演的白校長,他身上的矛盾一直存在,不完美,卻很真實。
看劇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劇裡每個演員,包括群演,都那麼生動,那麼動人,也是這群人,奠定了《山海情》的底色。
山難過,海難平,所以這個故事,才格外令人動情。
作為串聯全劇的角色,黃軒飾演的馬得福戲份鬆散、缺少聚焦成長段落,但還是出彩了。
為啥?
因為黃軒把這個叫得福的鄉村幹部,演成了國劇史上最難男主角。
但「他」又絕非刻奇、矯情,製造「爽劇」的苦情套路的難。而是真真正正的極貼地的難。
村支書馬得福需要解決的難題包括:怎麼勸人去戈壁灘上開荒、麥子地沒水沒電怎麼辦、村民不願種蘑菇怎麼辦,種出的蘑菇滯銷怎麼辦、怎麼應付愛搞形式主義的上級?
都是小事,又都是難事,難倒所有人,和他產生共情。
而且這個角色,還不能開金手指,他的大部分難題都是靠求爹爹告奶奶,有時甚至要冒著丟掉官職的風險辦成的。
黃軒自述,「扶貧太難了,從頭到尾馬得福就沒消停過一天,有時候還裡外不是人。他永遠在一個困難中,永遠在為別人解決問題,不被人理解,什麼事都得管,什麼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裡咽。但是他還是非常願意去承擔責任,積極地為大家解決問題。」
但也是因為角色接地氣,劇情就很紮實,不拖沓,完全一環扣一環,才讓這部劇的劇情如此緊湊卻不緊張,飽滿卻不「用力過度」。
答主:王尼瑪(1800+ 贊同)
電視劇一開篇,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扶貧幹部挨家挨戶勸大家異地搬遷,進了一個茅草屋,發現炕上躺了一個男人在睡覺。
男人一臉慌張反而埋怨扶貧幹部不提前打招呼就來。
原來,他沒穿褲子。
張主任一臉蒙圈:大白天的為啥不穿褲子?
村長解釋道:兄弟三人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
這段子,我好像在哪個相聲裡聽過?
但這是真事。
還有。
熱依扎飾演的李水花家裡太窮,她爹用她換了一個水窖,一頭驢,兩隻羊和兩籠雞,把她嫁給了隔壁苦水村的一個男人,為了不嫁給對方,李水花逃婚。
用親生女兒換水窖、換牲口。
這事看上去不可思議。但這是真事。
不僅如此,《山海情》裡很多令人影響深刻情節,其實都是真事。
編劇之一的 @未夕 就發微博證實過:
真實,就是《山海情》的靈魂。
不僅事是真的 。
西海固的苦更是真的。
劇裡,一個不願意搬家的村民用了個順口溜形容西海固的荒蕪和惡劣的氣候:
類似的順口溜,也出現在真實的寧夏幹部的採訪中。
「天空無飛鳥,地面不長草,沙灘無人煙,風吹沙粒跑。」
而整部劇裡最真實的,是裡面的角色。
黃軒飾演的男主,湧泉村村長的兒子、基層幹部馬德福,現實中的原型之一其實就是閩寧鎮閩寧村原村支書謝興昌的兒子謝旭峰。
作為整件事情的親歷者,他和父親眼中的西海固,比電視裡呈現得更加艱苦。
姚晨飾演的福建扶貧幹部吳月娟的原型,其實是當年閩寧對口扶貧專案啟動後,第一批去寧夏工作的幹部之一林月嬋。
在劇裡,吳月娟有這樣一段臺詞:
這段話,其實是林月嬋的原話。
現實中的林月嬋不僅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幫助當地村民修水窖、幫村民賣蘑菇,讓當地年輕人可以去外地打工掙錢。
她還幫寧夏貧困地區建學校、建醫院,在寧夏建立閩商協會,讓福建企業給當地帶來商機和就業機會……
扶貧,她一干就是 10 年,40 多次北上南下,直到退休。
即使是退休之後,林月嬋又被寧夏聘為「顧問」,還在繼續為寧夏脫貧發光發熱。
教大家種蘑菇,自掏腰包補貼蘑菇採購的凌一農教授,也是有原型的。
他就是我國「菌草之父」林佔熺。
他是菌草技術發明人,同時也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林佔熺帶著菌草到寧夏幫助農民種菇致富。
因為看到農民們種出來的蘑菇賣不出去,他硬著頭皮簽訂了包技術包銷蘑菇協議,幫助農民將種出來的蘑菇遠銷全國各地。
這也就是劇裡凌教授答應幫大家賣蘑菇的原因。
但也有劇裡沒有演出來的事。
為了在貧困地區推廣菌草,林佔熺教授拒絕了國外的高薪工作。
他在扶貧過程中出過車禍,摔斷了兩根肋骨,被綁匪綁架過,患過重病,4 次經歷鬼門關。
他的兄弟姐妹,也投身在扶貧工作裡。
弟弟林佔華,是全村和全家族 22 代出的第一個研究生,是全村人全家人的自豪。
而他在去安徽農村扶貧時遭遇事故去世。
遺體運回村的時候,他的父親只是說,就當他死在了戰場上。
而他的另一個弟弟,也為推廣菌草技術援外。
他的女兒,也拒絕了國外的高薪,加入了父親的菌草事業。
除了寧夏之外,林佔熺還帶著他的菌草技術去了包括新疆在內的十多個省區進行技術扶貧。
還承擔了南非、斐濟、盧安達等多個海外扶貧專案。
我同意林教授父親的話。
這確實是一場戰鬥。
林教授代表的是人類,而他面對的敵人,是貧窮。
就連凌一農的徒弟小黃,也是有原型的。
他叫黃國勇,是第一批進入寧夏進行幫扶,福建菌草扶貧工作隊的隊長,在寧夏一待就是 20 年。
《山海情》已經完結,在大結局,最令人唏噓的,就是就是帶領大家脫貧的張樹成主任遭遇車禍去世。
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好的一個人,會有這樣一個悲劇結局。
現在我明白了。
因為張樹成主任的原型李雙成,在現實中也是因車禍殉職。
在電視劇開播之初,有人曾質疑過,電視劇裡的這些人和事,是真實存在?還是故意塑造出來的?
「我敢說在整個九十年代沒有一個教授會是山海情裡的那樣」。
這些原型人物的故事,是打臉這些質疑最好的證據。
電視劇確實拍得很真實,但還不夠真實。
貧困地區的環境,遠比電視裡更加惡劣。扶貧幹部要做的事情,遠比電視裡更加困難。真實的他們,比電視劇裡更加偉大,更令人敬佩。
而且,電視劇 23 集完結撒花,這些人的故事被更多的人延續。
應該有人注意到了,很多原型人物,都在來自一個叫做「閩寧鎮」的地方。
這個地方,是真實存在的,也正好是《山海情》故事發生的地方。
閩是福建,寧是寧夏。
「閩寧鎮」,也是《山海情》曾經用過的一個名字,甚至《山海情》的英文譯名,就叫「minning town」。
因為這個用兩個地名命名並真實存在的鄉鎮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就是這段故事最真實的見證。
並且,這裡的人也在提醒我們。
比起熱播的劇集。
那些背後沒有說出口的故事,才真正打動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