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本文寫於07年

“香港電影之死”,這樣一個醒目的標題出現在1995年的香港《明報月刊》上。對於在香港電影錄相帶薰陶下成長的一代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如今已事隔12年,香港迴歸祖國也已有十年的時間,香港電影仍舊沒有走出低谷,更沒有重現上世紀七八十代的輝煌,但毫無疑問,香港電影依然是大陸影迷的衷愛之一。回首這十年來香港電影所走過的艱難路程,卻仍有許多值得我們留戀的地方,這也許就是“香港電影不死”的明證。

一、導演篇

香港電影出現大滑坡與熱血導演吳宇森出走好萊塢幾乎是同時的,僅從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香港電影是完全受控於市場的,是依靠著市場進行著自我調節的。而1997年以後,所謂的救市之說便已經出現,但誰能夠成為吳宇森真正的接班人呢?

杜琪峰恐怕是這十年來香港商業警匪片中的一個領軍性人物。一部《暗戰》不但將劉德華送上了金像獎影帝的寶座,更是向世人宣佈了自己槍戰題材影片中無人能及的地位。如果說吳宇森將英雄浪漫化,那麼杜琪峰便將英雄迴歸為大環境中的木偶,現實的冷酷佐以極具美感的空間構圖加之靜態緊張氣氛的營造,這些杜氏風格立即引起了觀眾們極大的興趣。無論是《槍火》還是《全職殺手》,無論是《PTU》還是《放逐》以及《黑社會》系列,這些影片都被影迷們津津樂道。

提到香港武打片不能不說到怪才徐克,作為香港新浪潮運動中的代表性人物,自從1997年以後,徐克的作品並不多,《蜀山傳》由於絢麗的特技而備受爭議,但毫無疑問,作為新電影的一種嘗試,徐克還是走在了許多導演的前面,而電影《七劍》最成功之處在於香港武打風格的一種迴歸,拳拳到肉的短打將再次引領香港功夫電影的新浪潮。

在香港導演中真正把握時代命脈的當數劉偉強,《古蠱仔》系列幾乎重現了香港電影昔日的輝煌,新新人類版的黑幫片令整個東南亞為之瘋狂。而1997年以後,《風雲》以及《中華英雄》則順應了由漫畫改編成電影的世界潮流,當然還有《頭文字D》,這些影片無不具有時尚性。但劉偉強最成功的作品當數《無間道》系列,影片不但被真正地譽為香港救市之作,而且美國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由於翻拍了此片更獲得奧斯卡獎項。片中對人物所處的無間境況做了深刻而無奈的悲劇性演繹,令人心動不已。

爾東昇是一個極具文藝氣質的導演,2003年的《忘不了》將一直被譽為花瓶的張柏芝推上了金像獎影后的寶座,而第二年的《旺角黑夜》則為他本人贏來了最佳導演與最佳編劇獎,2005年的《早熟》與《千杯不醉》則迴歸文藝愛情小品的風格。而最近的一部《門徒》則將毒品行業殘酷地擺在了世人的面前。縱觀爾東昇的作品,無論是愛情片還是警匪片,其中都透出一種人文的關懷來,總會令人唏噓不已。

同樣具有文藝氣質的導演還有陳果,一部《香港製造》讓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九七》三部曲與《妓女》三部曲可以說是陳果的絕對風格作品,不但將攝像機完全架接在窮街陋巷,而且直逼香港小市民的內心深處。但陳果作為一名作者導演,雖然用攝像機記錄了香港人的百態,但由於其作品過於濃重的低層生活,缺乏適當的商業包裝,所以近幾年來鮮有新作,這不能不成為一個遺憾。

與這些導演相比,彭浩翔則是一名年輕的導演。由於香港電影的衰落,一些香港電影人也在力求陪植許多新生代的導演,例如黃精甫,馮德倫等,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彭浩翔,如果說《買兇拍人》還是一部極具個人作者意味的影片,那麼《大丈夫》與《公主復仇記》則更具有商業性以及時代特點,而《伊莎貝拉》則代表著彭浩翔影視技法的全面成熟,不但從故事以及拍攝手法上都給人一種老道之感。

二、演員篇

與好萊塢一樣,香港實行的也是明星制,但事實上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演員已經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尤其是一些女影星幾乎完全息影,而對於新生代的演員,在這十年中,他們恐怕面對的只是一個煅煉與成長的過程,還是難以挑起重任的,所以,香港電影中的演員大多還是那些老面孔。

劉德華作為一名演員無疑是成功的,不但終於贏來了對自己演技肯定的金像獎,更由於其良好的口碑成為香港電影界中演員的代表人物。劉德華在《暗戰》中的表現完全蓋過了以演技著稱的劉青雲,而這也許是他演藝事業的一個轉折點。從這以後,劉德華接片顯然沒有以前那麼多了,而且所接的角色幾乎都具有演技上的難度,《無間道》中的劉健明,《大塊頭有大智慧》中的大塊頭,《墨攻》中的革離以及《門徒》中的昆哥,劉德華以其沉穩的表現力很好地詮釋了這些角色。

作為香港影壇無厘頭的代表人物周星馳在這幾年裡作品數量並不多,但由他自導自演的《喜劇之王》《少林足球》以及《功夫》無不具有極高的水準,由於能夠操縱自己拍片,所以周星馳雖然堅持自己的無厘頭表演風格,但顯然從劇作把握上以及影片製作上更具有精細性與思考性。這顯然超越了周星馳以前只被人定義為無厘頭演員的評價,尤其《功夫》一片中的表現手法幾乎成為不可愈越的高峰。

自從李連杰投赴好萊塢以後,香港第一武打名星自然是非甄子丹莫數。甄子丹一直立志於用電影手法發揚中國武術,在《千機變》中,他的武打設計令人耳目一新,而《殺破狼》與《龍虎門》則將香港純正的真功夫融入進影片中,真正實現了拳拳到肉的真實感。演員以及武術指導這雙重身份令甄子丹在這一段時間內幾乎成為香港功夫片中最大的看點。

成龍電影一直是全球華人們的摯愛,雖然成龍現在經常在好萊塢,但還會拍攝一些香港電影。《我是誰》與《特務迷城》延續了成龍一貫的風格,但《新警察故事》則是成龍影片的一個巨大轉變,這次成龍所飾演的警察更具有人性的弱點,這無疑是成龍電影更文藝化的新嘗試,並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剛剛獲得金像獎影帝桂冠的劉青雲可謂是歷盡苦難,他所飾演的影片很多也很雜,但每一部都展現著他那樸實無華的表演天賦,《暗戰》與《非常突然》是極具風格化的影片,而《忘不了》與《我要成名》兩部影片則更具有現實意義,劉青雲對平民的演繹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為一名標準的偶像,郭富城的演技受人重視還是近兩年的事情,無論是《三岔口》還是《父子》,郭富城的表現都極為出彩,也許這將成為他演藝事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與上述的這些演員不同,吳彥祖是絕對的新人,自從《紫雨風暴》中暫露頭角之後,與許多香港演員所走的路相同,吳彥祖幾乎儘自己所能出演所有的香港電影,他俊朗的外表令其成為新一代的偶像,而在《新警察故事》以及《門徒》等片中,他在與老一輩演員的對手戲中絲毫不落下風,這表明他的確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演員。

與男演員的繁榮不同,香港女演員的境況顯得十分地蕭條。張柏芝,舒淇,李心潔與林嘉欣可以說是這十年來最有潛力的女演員。張柏芝出道的兩部影片都極具份量,《喜劇之王》與《星願》都為其打造了良好的口碑,後來的《鍾無豔》《忘不了》《大塊頭有大智慧》以及《旺角黑夜》則奠定了現代香港第一女星的地位。憑藉著《色情男女》成功擺脫三級片陰影的舒淇,在《洪興十三妹》《千禧曼波》以及《最好的時光》中均有上佳的表現,而李心潔與林嘉欣最好的表演多侷限於恐怖片,這多少有些限制了她們的戲路,好在一部《男人四十》令林嘉欣有資本在其它型別片中嘗試更大的突破。

三、電影篇

香港電影在最近幾年來的產量一度滑坡,所有的資料都表明香港影壇處於一個低谷的狀態。但事實上這件事必須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是現實情況的確如此,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另一方面則表明香港電影避免了一些盲目跟風以及亂投資的誤區,也許這倒可以成為香港影壇的幸事。在這十年來,香港電影人們一直在摸索著能夠重振雄風的策略,也為此而努力著,於是,除了極具香港背景的本土電影以外,許多新的嘗試也是極為可觀的,無論是技術還是風格題材上都有新的突破,這也許將預示著香港電影的一種迴歸。

不可否認,當初香港許多人在面對“九七”問題上都表現出一種迷茫與失落的感覺,因此關於香港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問題也體顯在電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陳果的“九七”三部曲,透過《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以及《細路祥》,導演以極具現實感的鏡頭表現了香港人對時代變化的不同反映,同時也強化了香港這個“根”的所在。

而拍攝於2002年的《金雞》系列同樣具有對香港身份認同的意味,雖然影片歷數了香港30年的變遷,但在妓女金雞身上所透露出的香港草民意識卻是極為強烈的,樂觀,上進與真誠都是香港人所具有的優良品質。而影片同時也從側面對香港現狀,尤其是電影業的不景氣表現出了一種擔憂以及勵志。同樣也是勵志影片,《麥兜的故事》則以動畫片的形式向世人表現出香港人的決心以及樂觀對待困難的信心。這兩部影片都與香港經濟滑坡的社會現象密不可分的。

除了這種尋根與勵志的影片外,香港電影在風格創新上同樣也具有相當大的突破。香港商業電影中兩類影片極其重要,分別是警匪片和武打片。以杜琪峰為首的一些導演在對警匪片的改造上極見成效,首先從故事上將英雄平民化了,其次在攝影風格以及構圖上採用了冷峻的手法,這與吳宇森所留下的浪漫氣質完全相反,例如《槍火》《放逐》等片。而從武打片的角度來說,甄子丹在袁和平等人出走好萊塢之機,挑起了香港武打片的大梁,他一改往日那種飄逸如舞蹈般的武打寫意設計,轉而真實而殘忍的武打寫實手法,從《七劍》《殺破狼》到《龍虎門》,那種真實感令觀眾幾乎重溫了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片的精華所在,這也是對李小龍風格的一種致敬,同樣也重拾了李小龍時期的輝煌。

從漫畫演變成膠片是這十年來香港電影的一個重要特色,無論是《風雲》《中華英雄》還是《頭文字D》,劉偉強的成功標誌著這條電影創作道路的成功。而大量運用電腦技術也是這十年來香港電影的一個重要嘗試,《風雲》《中華英雄》《情顛大聖》《少林足球》以及《功夫》等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徐克的《蜀山傳》如果拋開故事及人物本身的問題,那麼其中的電腦特技運用對於華人電影來說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在這十年中,香港電影人們無疑創作出不少精品,例如被譽為救市之作的《無間道》系列,具有試驗性質的《買兇拍人》《大塊頭有大智慧》等,雖然這些影片不能挽救香港電影市場的頹勢,但毫無疑問,我們看到了新鮮的血液也看到了香港電影可能的發展方向,這一點是絕對值得慶幸的。

客觀地說,香港電影在這十年中基本處於一種過渡期,人員的大量外流以及整個香港經濟的不振都體現在了電影工業上,影片與工作人員都面臨著一種青黃不接的狀態。但即便這樣,香港電影依舊能夠給人帶來一些新的體驗,還能有許多新的創意,這就證明香港電影永遠不會死亡的。而這段難熬的日子也註定會過去的,在香港迴歸十年之時,僅以此浮光掠影般的文章紀念那些為香港電影做出貢獻的影人們。

10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羅志祥評論區回覆“時間管理大師”的梗,網友吐槽他爛泥扶不上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