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妹妹打來電話,說今年春節可能回不來了,請我們在家多陪陪父母,言語間流露出太多的無奈。
這幾天在各個社群裡,也陸陸續續看到了很多小夥伴,發出了不能回家的遺憾,我們這些能在家裡享受團圓的人,是幸福的。
還有一週,春節將至,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那些在外打拼,求學的遊子們,都回家了麼?在經歷了疫情恐慌和不安之後,今年的團圓顯得尤為彌足珍貴。
刷視 頻時,偶然間看到了賈玲的採訪,原來賈玲導演的新電影《你好李煥英》,即將在春節檔上映。
《你好李煥英》裡的故事,我並不陌生。
當初19歲的賈玲在北京求學時,突然收到母親從拖拉機上摔下不幸身亡的訊息。
那之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成了她解不開的心結。
失去母親的痛苦,她至今沒有走出來,在各種場合提到母親,她總是淚盈滿眶。
從此,快樂似乎與她無緣了,她的心中裝滿了悲傷。
2016年,賈玲成立了自己的娛樂公司,總算熬出頭的她,隨後出品的首部作品就是,《你好李煥英》,她選擇用小品的方式寄託哀思:
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我有個媽媽李煥英,可好了”。
小品裡,賈玲穿越回去了母親的少女時代,並和母親成了“好姐妹”。那時候的母親,年輕活潑,見到喜歡的人,會激動地跳起來。
成了家之後日子過得“摳”,總是吃快化了的雪糕,喜歡的“綠皮衣”也捨不得買。
往事重 現,人已不在,圍觀著這一切的賈玲,眼淚再也繃不住了。
她只能在黑暗中和遙遠的母親做著對話:
媽給你買了雙 開門的冰箱;媽那件綠色的皮衣我也給你買了;媽現在有好多人都喜歡我;媽我好想你啊······小品中,她痛哭的一幕,令觀眾們揪心不已。
你很難想像,這個在鏡頭前總是樂呵呵的胖丫頭,會哭得那麼心碎。
當初聽到母親去世的訊息,悲痛欲絕的賈玲,甚至有過可怕的想法。
賈玲說:我覺得媽媽走了,我這輩子都不會快樂,我這輩子的快樂都缺一角。
此後10多年間,她一路打拼,用笑聲讓全國人 民認識了她。
只是在她的內心,永遠留下了一塊傷痕,每次觸碰到,都會淚流不止。
只可惜,時光無法倒流,那些沒來得及珍惜的眼前人,只能在回憶裡苦苦追憶。
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我們總是把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肆意揮霍,哪怕科技足夠便利,也不願意隔著攝 像頭去和父母,談談工作,談談生活。
而這些遺憾,只會在我們無法團聚的時候,被無限放大,成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家有兒女》深受無數人喜歡,其中扮演爸爸的高亞麟,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說過一段話,深深戳痛了很多人: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父母在,比如你今年30,你不會琢磨很多事,就算你今年60歲,你也不會在意。
因為有一堵牆擋在那,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你開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盡頭。
為什麼老人會喜歡催你,嘮嘮叨叨的,因為他們看到了死神,所以他們想完成那些沒完成的。
當年費玉清宣佈退出歌壇時,一時間無數歌迷無法接受,聲淚俱下的請求小哥,繼續長駐歌壇。
而小哥也如實相告了,退出的原因,再這封告別信裡,無不充滿痛失親人的悲哀:
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一直快步向前,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
當父母親都去世後,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
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的地點都讓我觸景傷情。
我們總是認為時間很多,來日方長,把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肆意揮霍。
而忘記了,這世上很快的,是父母衰老的速度。
你有多久沒給父母打視 頻,通電話,甚至發信息了?
只是後來長大,有條件去孝順時,我們卻常常選擇忽略父母,我們忙於工作忙於眼前,而忘記了,身後還有注視著你的父母。
如今科技發達,資訊便利,卻仍然不願意隔著攝 像頭去和父母,談談工作,談談生活。
而這些遺憾,只會在我們無法團聚的時候,被無限放大,成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家庭陷入了悲痛,他們是家庭中的子女,亦或是父母。
作家龍應臺在《背影》裡說過:
所謂父母 子女一場,就是在無數次的背影中分離。
為人子女者,面對父母的殷殷期盼,總想著等到飛潢騰達之時,再衣錦還鄉,那些個奮鬥的日子裡,讓父母在“今年工作忙,不回家了”的說辭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卻未曾想過,父母想要的只是你的平安健康而已,你的人生剛剛開始,卻忘記了父母的人生過一年則少一年,他們經不起漫長的等待。
如今春節將至,疫情卻依然阻礙了許多人的歸家之路,有多少家庭能真的團圓呢?
哪怕人回不去,但問候不要少,和父母聯絡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要讓他們落寞的等待。
我們的未來很遠,餘生還很長,但父母的餘生在變短,所以抽空打個電話,發個資訊,時常問候,經常關心。
像賈玲說的,之所以會拍《你好李煥英》,她就想透過自己的經歷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像我一樣疼。
盡孝不宜遲,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