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以揭露南韓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和階層差異為核心的南韓電影《寄生蟲》和導演奉俊昊,成為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這個訊息自然令南韓上下歡欣鼓舞,連南韓總統文在寅第一時間在推上發文祝賀,表示要全力支援南韓電影發展。

不過,南韓人也沒有忘記在奧斯卡上鬱郁不得志的隔壁的中國人,南韓搜尋入口網站Naver(類似百度)的首頁就以《寄生蟲橫掃,中國網友很羨慕》為標題,暗戳戳地踩了中國人一把,想來他們應該是覺得中國人不僅僅羨慕,而且嫉妒恨了吧。

中國人當然羨慕了,就在獎項公佈當天,微博上就出現了"#奧斯卡#"、"#寄生蟲#""#奉俊昊奧斯卡最佳導演"等多個熱門話題,說明大家也很關注。不過在這些話題下的留言中,中國網友絕大部分是對寄生蟲和奉俊昊獲獎表達了祝賀,並給與奉俊昊導演及南韓電影高度評價。除了一些習慣性的鍵盤俠,大部分中國網民的心態其實很平和很大氣,沒有跪舔,也沒有攻擊別人的成就,而是有祝賀有反思有自我激勵。在豆瓣上關於Naver這則訊息下面,網友們的評論也是出奇地平靜,“中國網民”這種“羨慕”的情緒可能令南韓人有點失望吧。

當然,中國網友中也有人指出了中國電影行業的大環境和行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肯定也都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桎梏。但是,由奧斯卡引發的如此多的討論和批評建議中,其實關於奧斯卡是否依舊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詞,從中國官方到中國網友似乎都已經給出了答案。

艱難的奧斯卡之路

雖然從1979年開始中國就選送了影片參與奧斯卡角逐,不過當時選送電影參賽的象徵意義是大於實際意義的,這在官方的宣傳中也很少,以致於後來的人們,大多都淡忘了中國其實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開始了衝奧的旅程,很多人在談及中國與奧斯卡的實質關係,多是從《末代皇帝》開始。

1988年,《末代皇帝》在當年奧斯卡拿到9項大獎,其中包括中國作曲家蘇聰獲得的最佳原創音樂獎。中國電影人因此受到極大鼓舞,進而開始更努力更有針對性地向奧斯卡報送影片,1991年,張藝謀的《菊豆》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2020年最佳外語片更名為“最佳國際電影獎”),這也成為歷史上首部獲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華語電影,第二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再次獲得提名。後來幾年,包括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李安的《喜宴》、《飲食男女》在內的很多中國優秀影片都成功獲得該提名,但最終皆一無所獲。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1年李安的《臥虎藏龍》斬獲當年奧斯卡4項大獎,才真正打破華語電影在奧斯卡的尷尬局面。

彼時坊間甚至傳聞,多次選送多次入圍但最終卻不得的張藝謀從此突然明白,奧斯卡評委究竟喜歡怎樣的影片,從此放棄了他最為擅長的充滿濃郁本土人文色彩的中國式影片,轉而開始拍攝《英雄》這樣的武俠商業大片,並在2002年再次憑藉《英雄》獲得入圍提名。此後接下來的四年時間裡,中國選送的影片分別是《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從型別上就可以看出,這與《英雄》是一脈相承的,中國電影人就卯足了勁去討奧斯卡的青睞,可惜最終也都鎩羽而歸。

2007年被許多人看作是中國電影與奧斯卡愛恨情仇的轉折之年,這一年中國內地不再迎合奧斯卡評委喜好,而是改送了戰爭愛情片《雲水謠》,由此中國內地對於奧斯卡的態度逐漸冷淡,這從此後選送的影片中可見一斑。

2019年 ——《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8年 ——《邪不壓正》

2017年 ——《戰狼2》

2016年 ——《大唐玄奘》

2015年 ——《滾蛋吧!腫瘤君》

2014年 ——《夜鶯》

2013年 ——《一九四二》

2012年 ——《搜尋》

2011年 ——《金陵十三釵》

2010年 ——《唐山大地震》

2009年 ——《梅蘭芳》

2008年 ——《築夢2008》

2007年 ——《雲水謠》

從這十多年的清單不難看出,中國選送電影的主要目的已經從參賽變成了試圖努力表達自己、展示文化並輸出價值觀,獲獎不獲獎的意義不那麼重要,看看2015和2016年,幾乎就是重在參與,給奧斯卡捧個人場的自嗨了。2017年《戰狼2》,估計所有人都明白,就算這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故事,花再多錢公關,也絕無一分獲獎可能的,但就算這樣,還是義無返顧送去了,反正獲獎無望,就讓世界看看中國人民的自信和底氣。

既然官方已經無意,民間對奧斯卡自然也就都放棄執著順其自然了。

中國電影究竟有沒有衝奧的能力?

中國電影整體水平不算高,這毋庸置疑,但真的沒有一部優秀電影能躋身奧斯卡之列嗎?

奧斯卡獎,全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英文名稱:Academy Awards),是電影行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之一,同時也作為唯一一個非A類電影節,而與柏林金熊獎,威尼斯金獅獎和戛納金棕櫚獎等三大A類電影節並列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與其他獎項一樣,奧斯卡也有其獨特的評審規則和獲獎策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奧斯卡的遊說制度,也是人們常說的合法走後門。製作方、導演或演員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遊說公司,或者我們認為的公關公司,除了我們熟悉的在有影響力的媒體上做各類營銷和公關,提升輿論影響力,遊說奧斯卡的六千個學院評委就是遊說公司的重頭戲。高曉鬆曾在自己的節目中非常詳細地描述過他所看到的好萊塢以及遊說制度。這種制度下,若想要獲獎,不僅要求遊說公司有人脈、有經驗、充分了解規則,遊說資金更是必不可少的。這兩年,Netflix分別為《羅馬》和《愛爾蘭人》衝奧花費了數千萬美元的公關費。因此當年不了解奧斯卡規則、“零宣傳”的中國影片,稀裡糊塗裸考陪跑多年不奇怪。當然,就算了解,那時候也未必有足夠的資金來打這種燒錢的衝奧公關戰。

更重要的是,雖然奧斯卡是一個面向全球的獎項,但實際上作為一個美國的學院獎,其對於美國本土電影的鼓勵和支援不言而喻,獲獎作品自然以美國電影為主了,這一方面說明強大的電影工業體系之下的美國電影的確勢不可擋,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奧斯卡其實“代表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電影國家所輸出的一種品位典範,這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無形中影響著人們拍什麼電影,看什麼電影”,它是美國價值觀的集中展示。

與奧斯卡一樣,柏林金熊獎等其他三大電影獎項,雖然因為流程、規則和特質不同而各有側重和差異,但整體而言,這些獎項都是西方價值觀的表達方式,所以很顯然,你若想要獲獎,故事、規則、價值觀都必須按照別人的標準來,這毋庸置疑。當年因為價值觀的差異、張藝謀攜《一個都不能少》憤而退出戛納電影節的往事,想來中國電影人迄今還意難平吧。

當然,這並不代表中國電影價值觀與整個西方格格不入,以賈樟柯、婁燁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電影人也一直在福斯商業市場之外,以一種小眾的表達方式專注於找到歐洲電影節的喜好所在,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但很可惜,這些優秀作品,在國內商業市場上表現得卻是一塌糊塗,歷史上商業表現最好的影片,是斬獲2014年柏林金熊獎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該片當年在國內電影票房也只是剛剛過億;2019年獲得金熊獎提名的王小帥的《地久天長》,最終票房也不到5千萬,這與動輒十億起步的商業片相比,真正是捉襟見肘。

所以是否在四大獲獎早已不是什麼有吸引力的事情,中國六百多億的電影市場才是致命吸引,這也導致了中國電影人沒有什麼必須要走出去的動力。《白日焰火》《地久天長》這樣優秀的電影已經算是幸運,不僅能獲獎、獲得好口碑、在大螢幕上與中國觀眾見面,還能在商業上獲得一點聊勝於無的回報,但更多的優秀電影,恐怕對福斯而言,連名字都未曾聽說。經由資本和市場選擇之後的中國的商業市場,已經將優秀影片的生存空間擠壓到最小的程度,最後福斯看到的只剩下純以消遣娛樂為導向的商業片。馮小剛當年大罵垃圾觀眾造就了垃圾電影,但最後他也不得不妥協於市場,觀眾喜好什麼,電影人自然會去做什麼,這就是市場做出的選擇,當然,也造就了中國電影的惡性迴圈。

中國電影並不缺乏優秀的導演、演員和製作團隊,也一直都有優秀的影片,是否能夠獲得西方的認可並不是優秀與否的必要前提,奧斯卡也不再是我們的目標。但的確有非常多現實的因素,導致中國的優秀電影的生存土壤正變得越來越貧瘠。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覺得中國電影一無是處,又不能掩耳盜鈴,假裝我們所處的電影環境很好,並且會越來越好。

與奧斯卡更親密的中國資本

中國電影從創作上淡出奧斯卡,並不代表中國與奧斯卡已經漸行漸遠,相反,中國卻通過其他更為幕後的方式與奧斯卡變得更為親密。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由中影發行、阿里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1917》斬獲三項大獎。這是繼去年《綠皮書》之後,阿里影業第二次以聯合出品人的身份亮相奧斯卡。同樣在今年拿下兩項大獎的《好萊塢往事》,博納影業為聯合出品方,並負責該片在大中華區的發行事宜。

不僅是阿里影業、中影、博納,萬達、華誼、騰訊等越來越多中國電影公司都在積極擴充套件海外市場。早在2012年,萬達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運營商AMC,旗下公司出品過《聚焦》;2016年萬達又收購了傳奇影業,《金剛:骷髏島》便是傳奇與騰訊影業合作的作品;華誼兄弟在美國設立全資影視子公司,並與STX簽下3年18部的合作協議,《茉莉的牌局》就是該協議產物之一;電廣傳媒與獅門影業簽下3年15億美元的拍片協議,同樣,《愛樂之城》也是該協議的產物之一;此外,《聚焦》《荒野獵人》《血戰鋼鋸嶺》等等影片背後都有中國電影公司的身影。

除了製作上的合作,中國的這些電影公司也都參與了這些優秀影片的全球票房分賬,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公司在全球電影產業中浮光掠影地投資參與,更重要的是,通過全球票房分賬,中國資本不僅在全球市場獲得流通和回報,還能通過對電影產業鏈的接觸和了解,讓中國電影人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全球電影的製作體系中。

當然,這同樣不代表中國資本主導了全球電影的話語權,或中國電影已經成功融入全球電影產業鏈。中國資本參與其中的影片,與全球影片相比無異於滄海一粟,除此之外,中國資本在故事講述中是缺少話語權的,回頭再看這些有中國公司身影的優秀影片,其話語體系和價值觀其實依舊是好萊塢的那一套,並沒有因為中國公司的參與而發生絲毫變化。或許現狀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中國電影能夠從好萊塢成熟的電影產業工業化體系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強,從而慢慢在全球電影產業鏈中掌握更多話語權,潛移默化地讓更多人接受和了解我們的文化與價值觀。畢竟,影響力是建立在別人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之上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電影拿不拿奧斯卡的確不那麼重要,但我們的電影必須要有超越奧斯卡的能力和影響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最新評論
  • 1 #

    奧斯卡只是好萊塢標準,要滿足他的工業標準和政治正確,其實每年的奧斯卡是以好萊塢為基礎的電影盛會,看似盛大價值觀卻很狹窄。相比三大電影節的多元與開放,奧斯卡今天也在思考怎樣的改變,給寄生蟲就是這樣改變的開始,對於中國電影人拿奧斯卡很好,但是不拿無所謂,奧斯卡不是諾貝尓不是一個全球性價值體現和水平的。是某一類標準的評判。

  • 2 #

    奧斯卡評審的口味天天都在變,沒有誰想得就能得的,基本都是碰上了。當然,影片品質還是硬碰硬的。

  • 3 #

    好電影很多好導演也不少,但是都被搞審查審查完了,寄生蟲這電影劇本國內肯定也是通不過的

  • 4 #

    首先稽核是一個難關,導演編劇只能按照設定路線走。其次國內應該叫流量片而非商業片,靠流量明星吸引人去看,好不好看,片方無所謂。最後,想上奧斯卡,就意味著要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大團圓等正面題材就算了,越是陰暗越是負面最好。這就回到了第一個問題了

  • 5 #

    中國的電影首先要讓中國人認可

  • 6 #

    腫瘤君 戰狼2 這是多麼看不起奧斯卡。。。

  • 7 #

    為什麼非要獲得外國人的認可,中國電影還是要拍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作品,說實話,大多數普通人對奧斯卡獲獎作品並不感冒

  • 8 #

    作為一名影視從業者,我覺得你這是阿q精神,我們的影視行業和南韓的差距就像足球那麼大,裡面的原因錯綜複雜,我覺得我們應該改善影視環境,放寬審查力度,降低演員薪資,給予從業者更多的權力

  • 9 #

    價值觀不同,一味迎合美國口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奧斯卡具有世界影響力,但說到底還是美國人的!

  • 10 #

    奧斯卡的重要性越來越低,連好萊塢都要開始迎合中國觀眾口味了

  • 11 #

    只有拍社會陰暗面才能討西方人歡心,不如不要什麼奧斯卡

  • 12 #

    導演有張藝謀,演員有周潤髮,中國人要拿小金人太難了

  • 13 #

    寄生蟲南韓影院都不讓放說反映南韓陰暗面,跟紅高粱差不多吧。想得奧斯卡就得越陰暗越好,討西方歡心才行

  • 14 #

    我以為你說踢足球的奧斯卡,美國喜歡有尺度的片子,中國的電影全是溫文爾雅的,離奧斯卡遠著呢

  • 15 #

    除了綠皮書,最近幾年的最佳電影都看不下去,太困了

  • 16 #

    中國電影只有農村題材有機會獲獎

  • 17 #

    首先中國沒必要迎合西方口味拍電影,拍點國人喜歡的。其次努力提高電影製作水平,我們確實有差距。其實有沒有奧斯卡都是次要的。

  • 18 #

    迎合奧斯卡幹嘛?我還是喜歡歐州三大獎!

  • 19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最佳紀錄短片我們都拿過,還有終身成就獎

  • 20 #

    嗯 放棄了 想拿奧斯卡一般都要迎合西方的口味 中國不是沒有好電影只是適合西方口味的太少 鋼的琴 萬箭穿心 暴裂無聲這裡一些東西只有東亞或者只有國內的人能看得懂體會的到 西方喜歡的東西審查大多過不去 審查過得去的同類型的人家也更傾向於白人的電影 無間道一個國際大獎也沒有 美國翻拍但是得到了奧斯卡 這也說明了這一點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堅持“不婚主義”的4大女明星,全是高顏值,怪不得一直都沒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