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導語: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一些洋玩意也隨之流入中國市場,就以音樂為例吧,像小提琴、鋼琴、洋笛等紛紛進入我國。中國人也慢慢開始接受西洋音樂,用五線譜譜曲創作,西方的“刀、瑞、米、發、掃、辣、喜”取代了中國的宮商角徵羽。西洋音樂以其細膩的情感,系統的理論,易學的門檻為國人所接受。從清末到現在中國音樂發展已有百年,但比起西方仍然有很大差距,華語樂壇也一直不能流行於全球,這其中緣由值得探究。

《好一朵茉莉花》曾經走向歐洲,在維也納音樂會上令世人折服。《吻別》、《青花瓷》等流行音樂也曾被翻譯成英文被歐美國家所傳唱。但奇怪的是,為什麼歐美音樂可以不必翻譯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而中國的則得翻譯成英文的才行呢?小別以為原因無外乎幾點。

一、曲子不夠出色

日本的純音樂暢享世界,利用中國風譜寫了不少著名曲子。《故宮的記憶》、《英雄的黎明》等都是享譽全球的曲子,但是看中國的曲子可謂屈指可數。

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一度成為世界流行音樂的引領者,直到他去世仍然熱度不減。反觀中國就沒有像傑克遜這樣的音樂人,中國的音樂人很少能走出國門被世界所認識。

二、思想深度不夠

中國華語樂壇的歌曲多是以“愛情”為主題的要嘛就是勵志歌曲,聽完之後熱度很快消散思想過於膚淺。反觀歐美的歌曲,闡釋的道理則較為深刻。有緬懷過去的,也有探索人生的,有憧憬未來的,總之聽完之後叫人留戀往返回味無窮。

《relity》這首歌很多年以前就已經火遍全球,隨著一首《send it 》的播放再度流行起來,至今熱度不減聽完之後滿滿的感動。

《紅色高跟鞋》與《Take It From Me》旋律就及其的相似,中國的許多流行歌曲都是翻唱西方或直接就用西方的曲子,自己寫的歌詞。

山寨歐美歌曲,暫時可以使音樂人獲利。但

是長遠來看,會使音樂人的自主性降低,創作不出自己的歌曲。拾人牙慧、邯鄲學步的做法,不僅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沒學成別人的樣子。

四、功利心太強對藝術並不執著

許多演藝圈的演員、流量小生,在當紅之後都不忘出唱片撈金。粉絲們處於喜歡的目的也會捧場, 致使音樂市場良莠不齊,歌詞一般、水準一般的歌曲可以大行其道,優秀的作品卻無人問津。導致許多優秀的歌手、明星都去投資做企業,轉業去當導演或從事金融業等。

唱片賺夠了錢之後就去當老闆,再也不願意給唱片公司打工。這是許多音樂人的心聲,畢竟誰也不願意讓人管著替別人賺錢。

五、資本運作下導致有音樂夢想的人難出頭

音樂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將自己的音樂轉化為商業利潤,這樣一來就得考慮市場供需、競爭等因素。但是在資本運作,市場炒作之下真正優秀的音樂人很難出頭。

音樂行業的門檻本身不高,誰都想來分一杯羹,那自然還是大企業、大公司更難主導市場和大眾取向。一心追求音樂,譜寫歌曲的人未必能被大眾認可,但是迎合市場趣味的作品卻賺得了錢。這就讓音樂人的生存成了問題。

六、中文難學

音樂現在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語言,也是分佈最廣泛的語言,有些國家甚至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中文則不然,外國人普遍認為中文難學。其實這不是一件好事,言外之意是說中文學習的成本高,理解難度大。英文只有26個字母,簡單易學而且許多人都能聽懂。

中文承載的資訊太多,修辭手法有對偶、互文、比擬、頂真等等。即便是中國人自己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聽不明白,除此之外還有雙關、通感等,還有賦比興等等。

結語

其實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最深奧的道理,才是一個人才學的真正體現,也是英文的魅力所在。或許中文歌只有洗盡鉛華,少一些花裡胡哨的修辭,唱最樸實的語言才能走向世界吧!

10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修杰楷:和賈靜雯結婚之前,他才不是沒有故事的男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