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01 該看許鞍華了

看著書架上塵封已久的那本《許鞍華說許鞍華》,我想,現在也許是時候好好看看許鞍華的電影了。

說起來挺慚愧的,作為一個學過三年電影的人,我對許鞍華的瞭解,也就止步於看過《黃金時代》《傾城之戀》《桃姐》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間或跟同學和朋友聊起她,我倒也敢大言不慚地說,哦,許鞍華啊,拍文藝片的香港導演,挺厲害的。

似乎正是因為她名氣大,我反而不用去深入研究,反正大家都知道,不是嗎?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這樣的自欺欺人,到現在就成了我不得不去彌補和償還的欠債。

就像讀研究生的時候才發現,本科時不想學的那些文藝理論,到了學電影的時候,還得學。多少次恨我自己,怎麼就沒早點兒開竅呢?!

這段日子,我一股腦兒看了十來部許鞍華的電影,包括《投奔怒海》(1982)、《客途秋恨》(1990)、《上海假期》(1991)、《女人四十》(1995)、《半生緣》(1997)、《千言萬語》(1999)、《男人四十》(2002)、《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和《得閒炒飯》(2010)

這一遍刷下來,先是感嘆那時候的演員(黎明、吳倩蓮、梅豔芳、張曼玉、劉德華、劉嘉玲、張學友、繆騫人等等)真是太好看了,年輕帥氣,演技也好,這些影片不看的話,當真是我的遺憾。

《半生緣》

再者,就是對許鞍華的電影多了一點點新的認識和了解。

是的,我只敢說一點點。因為看的越多,就發現她有太多的可能和未知,而且她也的確拍出了很多不同型別的影片。

面對這麼多的電影文字,我只能說我透過那些畫面和光影,對許鞍華增添了太多崇敬和喜愛。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許鞍華如此會拍輕喜劇,比如《女人,四十》和《上海假期》。

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許鞍華竟然還拍過政治性那麼強的影片,比如《千言萬語》和《投奔怒海》。

在此之前,我更不知道許鞍華還把自己的經歷拍成了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

02 四十歲的男人和女人

在這些電影中,我想重點說說兩組呈現對照關係的電影。

一組講述了男人和女人在四十歲時的不同遭遇,一組以“天水圍”為背景展現了那裡的“陰陽兩界”。

《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這兩部電影可以說是相生相剋。女人的四十歲幾乎都是為家庭瑣事操心,而男人的四十歲卻獻給了一段婚外情。

《女人,四十》

《女人,四十》裡由蕭芳芳飾演的大嫂阿娥,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一邊照顧患了老年痴呆脾氣還暴躁無比的公公,一邊還要應付工作上新來的年輕後輩的競爭,可她卻總能把一切都搞定,就連兒子即將分手的女朋友也在她的支招下成功被挽回。

生活本身就是一出又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戲,儘管一會兒是悲劇,一會兒又是喜劇。

大嫂心地善良,雖然飽受公公火爆脾氣的折磨,卻依舊盡心盡力照顧他。

時間慢慢帶走了老人的記憶,可他的內心仍將善惡和是非看得清清楚楚。

他對大嫂說,“人生,是很有趣的”。

《女人,四十》

一句話,既是對自己這一輩子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大嫂悉心照顧他的感謝。像他這樣好面子的人,是不會把謝字說出口的。

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在於,阿娥一家日子雖然過得不算富裕,但他們懂得享受生活,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相互體貼,彼此慰藉,哪怕遇見再大的困難,都能夠一起面對。

而阿娥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女人,以一種強大的韌勁支撐和維繫著這個家。

電影中有一個“下雪”的場景讓人難忘。阿娥和公公走在一條馬路上,樹上的飛絮隨風落下,彷彿一場大雪紛紛揚揚。

《女人,四十》

夏天的雪是不常見的事物,而一個個平凡小人物的愛與付出,卻總能讓生活滿是奇蹟。

《男人四十》裡,張學友飾演的林耀國是一箇中學國文老師,他的工作平淡無奇,家庭也相安無事,卻遇見一個女學生對他大膽示愛,讓他方寸大亂。

《男人四十》

雖然娶到的妻子是自己中學時暗戀許久的女生,卻還是抵擋不住明目張膽喜歡自己的人。

人性啊,還真是經不住這樣的測試。

偏偏此時,梅豔芳飾演的妻子陳文靖也決心要對自己的一段往事做個了斷。

《男人四十》

原來,當年的陳文靖正巧也是愛上了自己的國文老師,還有了他的孩子,聽到老師準備回臺灣的訊息時,已經懷孕的陳文靖沒有讓他知道,而是叫上林耀國陪他去墮胎。

可沒想到,因為沒有成年家屬簽字無法手術,林耀國就這樣成為了自己暗戀物件的老公,以及她肚子裡孩子的父親。

林耀國在上課時經常會講到關於三峽的古詩詞,也講到李白和蘇軾。

林耀國在古文裡尋找著人生的意義。

悠悠長江,滔滔之水,在歷史的長河中,當下發生的一切,哪還有什麼新鮮事,早已被古人說遍了。

《男人四十》

故事的最後,陳文靖提出離婚,林耀國抱著哭成淚人的老婆,說一起去三峽看看,在課本上讀了那麼多年,還沒有親自去看過。

為什麼要去三峽?為什麼要重走前人走過的路?為什麼要在去醫院看望當年的國文老師時背誦起了蘇軾的《赤壁賦》?

這些古文與劇情似乎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覆的背誦畫面還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但在我看來,它事實上調動的是觀影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對同根同源的祖國的共感。

《男人四十》

當愛情得而復失,當親情面臨血緣的質疑,當家庭不再是溫暖的港灣,一種人到中年對來時之路的追問,便成為了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烙印。

03 日與夜與霧

如果說《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就像是太極圖的陰陽兩半,那麼《天水圍的夜與霧》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則是一面鏡子的正面和反面。

天水圍在香港新界的元朗區,原本只是一個小圍村,1980年代末期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一個以住宅為主體的新市鎮。這個地方因發生多起倫常慘案,被認為是一個“悲情市鎮”。

許鞍華說她本來一直在籌拍《夜與霧》的故事,也就是一起滅門慘案的故事,但是臨了卻因為投資的問題沒拍成。這期間收到了編劇寄來的兩個小故事,都非常短,於是她考慮把它們融合成一個故事。再加之對天水圍的熟悉,她決定將這個故事也放在天水圍。

《天水圍的日與夜》

初看《日與夜》這部電影時,感覺就像是在喝一杯涼白開,淡淡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但卻很解渴。一開始還想著為什麼會這麼波瀾不驚,瞭解了天水圍的歷史之後才知道,難得的恰恰就是這份波瀾不驚。

儘管拍的都是一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橋段,但導演總是能在這份平淡中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影片伊始,當我看到一個懶懶散散癱在沙發上什麼都不幹,就在家裡等著老媽(貴姐)回來做飯的兒子時,我心想,哦,又是一部講家庭矛盾母子關係的電影。

可誰知,倆人的相處看似冷淡,實則越看越讓人感動,兒子原來不是我以為的不聽話的單親家庭小孩,媽媽也不是我以為的不講道理的媽媽。

《天水圍的日與夜》

當貴姐聽到兒子說外婆生病住院了,貴姐只是說自己忙著沒時間去看她。可貴姐卻對剛認識不久的鄰居阿婆悉心相助,還幫她搞定了工作和家裡的很多問題。看下去才發現,原來貴姐與外婆之間有著比誰都親密的關係。

外婆一直記著貴姐為家裡的付出和犧牲,貴姐去醫院看她,她臉上假裝生氣實則最心疼自己的這個大女兒。

原來,只有最親的人,恰恰才不會做那些沒用的表演。

《天水圍的日與夜》

貴姐樂觀積極的性格一直影響著兒子張家安,也在潛移默化中讓他養成了溫順的性格。

雖然沒有富足的生活,家安卻懂得照顧人,珍惜親情,孝順長輩。在貴姐的熱情感染下,鄰居阿婆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雖然平淡簡單,卻也知足常樂。

看到他們坐在一起吃飯,吃榴蓮,吃月餅,竟然莫名覺得好感動。

該是內心多麼平靜而豐盈的人,才能像這樣把生活過成了詩!

《天水圍的日與夜》

《日與夜》這部電影幾乎可以說沒有情節,只有生活的瑣事,整部影片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來推動。

似乎不是許鞍華拍了這樣一個故事,而是這樣一個故事恰好被許鞍華拍到。

而這些我們看到的畫面,不過是貴姐和張家安一家人生活常態的幾個橫斷面而已。

故事的走向是出人意料的,但又總在情理之中,讓我們無數次因為猜錯而“失望”,卻也無數次因為猜錯而驚喜。

拿鏡子來類比《日與夜》和《夜與霧》這兩部電影,是因為《日與夜》這麼平淡如水,而《夜與霧》卻那麼驚心動魄。

正如鏡子的兩面,正面讓我們看到了正在發生的一切,毫無隱藏,我們也無處可躲,而反面卻是靜止如水深不可測,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夜與霧》講述了一個殘暴的殺死妻女的故事。影片從阿玲(女主角,張靜初飾演)、歐太太(阿玲鄰居)、小莉(阿玲在婦女庇護所的朋友)和阿玲二妹等人的不同視角,多線講述了阿玲受到家庭暴力直至最後被殘忍殺害的全過程。

阿玲和阿森(阿玲丈夫,任達華飾演)有著一對雙胞胎女兒,日子不算好但也還過得去。

《天水圍的夜與霧》

阿森沒有工作靠著救濟金生活,卻無法忍受自己年輕的老婆在外面工作,他對阿玲的愛不過是一種絕對的佔有,一旦有不順心就會動手打老婆。

導演在講述這個殘暴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事件背後究竟經過了哪些事情的發酵。

阿森的形象前後形成巨大反差,那個為阿玲離婚跟著她回鄉下老家還為他們家蓋房子的工程師,怎麼就會變成一個六親不認的兇手呢?

《天水圍的夜與霧》

我想,這種心態的變化,正是從他在老家修完房子卻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開始的。人性的陰暗面一旦被揭開,扭曲的心智便很難再復原。

《夜與霧》的故事事實上延續了許鞍華電影中一貫的“漂泊”狀態。

阿玲從小外出打工,本以為遇見阿森以後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可他們輾轉於廣州、四川老家和香港多地,卻終究無法讓生活過得好一點。

再加之阿森脾性火爆,他的暴力傾向也隨著生活的困頓而不斷加重。

《天水圍的夜與霧》

許鞍華帶著同情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感情無著的生命,故事中的人物也隨之抹上了一層悲憫的顏色。

如果能有如果,也許有很多事情不會就那樣發生。

可現實沒有如果。

正是因為有“日與夜”的那份平靜與祥和作為參照,“夜與霧”的黑暗一面才沒有顯得那麼令人窒息。

《天水圍的夜與霧》

生活還要繼續,這裡的人們,依舊過著正常的生活。

04 尾聲

香港影評人羅卡曾說,“許鞍華作為藝術家,一直處於傳統與現代的交接位置,既承接了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傳統,又帶有強烈焦灼不安和無根漂泊的當代感性。”

許鞍華生於東北,長於澳港,留學英國,母親是日本人,這些成長經歷讓她自然帶有了對自身身份的追問與思考。

站在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上,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下,許鞍華並不是簡單地在講述一些故事,她電影中的人物總是有來歷的,他們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帶著明顯的身份標籤,然後在一次次的人與人關係的互動中,強化或弱化自己原有的身份屬性,以完成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客途秋恨》

而她自己,卻總是保持一種焦慮與不安,她不願重複自己,總在嘗試新的型別和題材,對自己的作品給予不滿意的批評,總是希望自己能在下一部電影裡做得更好。

最後以一首用許鞍華影片的英文名寫成的小詩作為結尾。幸運是我,看過這些影片。歲月會偷走人的記憶,卻帶不走這些文字。

It’s a July rhapsody

With summer snow

Night and fog

I miss my American grandson

And 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It’s a song of the exile

In eighteen springs

For the love in a fallen city

They are ordinary heroes

They are boat people

It’s all about love

We just want a simple life

The way we are

Our time will come

The golden era

8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41歲胡杏兒懷三胎身材不走形!最新大片挺巨肚穿裙子,氣質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