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羅馬之戰》在中國觀眾視線中最顯眼的亮相,是在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中。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小男孩混進放電影的部隊禮堂,銀幕上,正在放映一部看起來頗為開放的電影。

從電影裡閃爍過的鏡頭來看,這簡直就是丁度電影裡的情色場面。

但實際上,整個《羅馬之戰》裡並沒有多少這樣的狂野的鏡頭,而《陽光燦爛的日子》偏偏選用了《羅馬之戰》裡驚鴻一瞥方式存在的一幕,更多的可能體現了該片編劇王朔的童年記憶。

王朔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第一次看到的外國片,就是這部《羅馬之戰》。

此說當然存疑,因為王朔更有可能、也有機會看到的外國片是《列寧在十月》這類譯製片。

而看《羅馬之戰》對於當時的中國觀眾來說並非易事。

它屬於“內參片”,控制在極少的觀影範圍內。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方化扮演的一位老軍人,在發現了禮堂的片場中混進了一幫不該看這部電影的蹭片觀眾的時候,特地站起來,義正辭嚴地講了一段話。

王朔在談及《羅馬之戰》給他的強烈的刺激印象時,說道:一是影片裡的裸露鏡頭,二是影片裡的暴力鏡頭。

王朔真實地談到了這其實後來被歸納為“拳頭加枕頭”型別片給他心理上帶來的強烈的不適。

他說裸體讓他害怕,而暴力鏡頭同樣讓他恐怖。

從某種意義上講,王朔的感覺是真實的。因為裸體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暴力是直接的傷害。

《羅馬之戰》當年是由上譯廠譯製的,上面下來片子,要求九天內完成,所以,上譯配音演員,緊鑼密鼓地投入了電影譯製。

上譯廠演員,多少年後,還對這部電影充滿好感,認為這部電影藝術性還是挺高的。

但是,在西方學者看來,這個電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爛片。

筆者手裡有一本美國古典學家詹姆斯·奧唐奈所著的《新羅馬帝國衰亡史》,在這本書裡,稱這部“模仿好萊塢風格的小電影是歷史題材電影中不折不扣的爛片”,實在出人意料。

從歷史學家看來,小說裡對歷史充滿著戲說格調,顯然是不及格的。

這部電影,原著是19世紀最嚴謹的學者之一,以多卷本著作《日耳曼諸王》而聞名的菲利克斯·達恩,小說名直譯為《為羅馬而戰》,出版於1876年。

影片的裸體部分,出現在影片裡的東羅馬的皇后出現的場景中。

影片中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的妻子狄奧多拉是一個放蕩的女人,與羅馬貴族塞迪古斯私下往來,電影裡展現了這個皇后的放浪形骸的生活。與之相應的是,電影裡有露點鏡頭,也就理所當然了。

但是,這在電影中決不是主流。影片裡,還以更多的人物形象,表現了愛情的堅貞與忠貞。

但這一切,似乎遠沒有露點來得那麼富有衝擊力。

為什麼說《羅馬之戰》是戲說歷史呢?

因為歷史上,就是這個東羅馬帝國的放蕩皇后,並不是如電影中所說的那樣,在自己的陰謀暴露之後,服毒自殺。她是壽終正寢而死。

而影片裡的哥特王國的兩個姐妹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的妹妹殺死姐姐的一段暴戾場景,在現實中也沒有發生。

實際上,影片中的姐姐阿瑪拉溫莎生有一子,在前任哥特國王去世後,還繼承了王位。

所以,《羅馬之戰》確實是按照歷史的一點影子,而編織出了環環相扣、聳人聽聞的陰謀活劇。

影片裡的姐姐殺死妹妹的段落,把陰謀的級別推向了無以復加的殘酷高度,而正是這一段兩個女人為了皇位而展開的骨肉相殘,卻在江青那裡得到了屢屢申訴的關注。

在批判四人幫的時候,曾經公佈一段江青的材料,說是1972年批林整風會議期間,江青來到華東組說:請你們看電影《羅馬之戰》,妹妹把姐姐殺死,當皇帝。

她強調的是電影故事情節的陰謀性質。其實這也不能說是電影的主線,但江青顯然對這一段情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這一段情節,對照歷史史實,顯然並沒有發生。

江青看到了她想看到的部分,但在《羅馬之戰》中,更是表現了一段蕩氣迴腸的愛情悲劇。

羅馬貴族塞迪古斯的女兒尤莉亞與哥特大臣託提拉,衝破了他們所處的敵對站位,跨越了兩個種族之間的隔閡,建立起了超時空的愛情,這也成為電影的最感人至深的愛情篇章。

而很多觀眾也因此將影片裡的尤莉亞作為他們最喜歡的角色,因為在這個女孩身上,寄載著無視陰謀、仇恨與慾望的最純粹的人間真情,它為電影注入了一點人性的信心與美好。

同時,影片裡還表現了妹妹瑪莎在除掉姐姐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權柄,不得不與大臣維蒂吉斯建立聯盟,而男女之間建立聯盟的最好辦法,就是締結婚約。

但維蒂吉斯已有妻兒,他不願意拋妻別子,投身到一場純粹是功利性目的的婚姻之中。

但瑪莎一意孤行,以國家利益逼迫維蒂吉斯屈服。這樣,瑪莎在除掉姐姐之後,繼續用權勢,逼迫王國重臣為她服務。

在這一刻,瑪莎似乎已經掌控了整個國家的王權,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是,維蒂吉斯不願意臣服於瑪莎的淫威之下,對她虛與委蛇,從而激發了她的瘋狂的報復之心。

她不惜借對手的力量,除掉了維蒂吉斯,而她自己,又在同樣的復仇的火焰中丟失了性命。

這樣,《羅馬之戰》裡表現出的哥特王國的衰落,源自於內部的對權力的爭奪而一發不可收,終於在東羅馬與西羅馬殘存的貴族勢力的通力協作之下,迅捷地崩潰了。

這樣,《羅馬之戰》這部電影更應該叫《哥特王國衰亡記》。

在影片裡,扮演維蒂吉斯的演員,就是我們熟悉的羅馬尼亞演員弗洛林·彼耶爾西克,他日後以塑造《神秘的黃玫瑰》中的“黃玫瑰”而為中國觀眾熟悉。

在整個《羅馬之戰》這部電影裡,弗洛林·彼耶爾西克扮演的維蒂吉斯高大偉岸,氣質出挑,可以說,是一個最具我們熟悉的羅馬雕塑風格的男性形象。

當時弗洛林·彼耶爾西克32歲,正是男性演員的風華正茂、健拔硬朗的峰值時期,他把人物堅守著自己的愛情的那份乾淨透明的內心,表現得溢於言表,相當的動人心魄。

《羅馬之戰》中除了主要演員有羅馬尼亞演員擔綱外,還直接在羅馬尼亞擷取外景。

這部影片的副導演中,就有日後被稱著“羅馬尼亞的斯皮爾伯格”的塞爾玖的參與。

塞爾玖在《羅馬之戰》之前,執導過《達基亞人》。顯然,這部電影裡的宏大的場面,被《羅馬之戰》導演所欣賞,所以在《羅馬之戰》的拍攝過程中,直接將戰爭場面放置在羅馬尼亞拍攝。

《羅馬之戰》中的戰爭場面的歷練,給了羅馬尼亞導演塞爾玖以充足的自信心。在《羅馬之戰》拍攝完畢的三年後,他獨立執導了戰爭場面更是登峰造極的《勇敢的米哈依》,遠超過《羅馬之戰》裡的戰爭場面營造。

這樣,《羅馬之戰》裡蘊含著眾多的羅馬尼亞元素,而這部電影,也對羅馬尼亞的歷史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後,塞爾玖在導演《勇敢的米哈依》的時候,在外景的營造上,繼承了《羅馬之戰》這類歷史片的場面宏闊的特點,甚至《羅馬之戰》裡的露點運鏡風格,也被他所繼承,在《勇敢的米哈依》裡大膽地給予了呈現,而《羅馬之戰》裡的好萊塢電影的風格卻被摒棄。

《羅馬之戰》裡的好萊塢風格體現在人物對白上,電影臺詞完全是好萊塢電影裡的千人一面的朗誦詩一樣的獨白,帶有非常明顯的戲白的特點,看起來,華而不實,雖然臺詞聽起來富有幽默感,跳躍性很強,充滿著一種語言的智慧,但現實中,是沒有人按照這樣的口吻說話的。

好萊塢的這種與莎士比亞語言風格一脈相承的臺詞特點,雖然帶來了戲劇化的豐潤效果,但也讓人物流於俗套的概念模板,削弱了歷史的深刻意味。

相比之下,《勇敢的米哈依》帶著非常明顯的羅馬尼亞這個國家在這個時期的國家訴求,強調了國家獨立對於這個小國的永恆意義,甚至強調為了達到這一個目的,不惜在大國的夾縫中喪失原則,左右逢源,而沒有《羅馬之戰》中對陰謀的揭示,對人間真情的弘揚。

這也拉開了羅馬尼亞的歷史片與歐洲及好萊塢電影在立意上的巨大落差。

但是,《羅馬之戰》這類西方電影,還是深刻地影響到羅馬尼亞歷史影片的拍攝與製作。

日後,中國觀眾從羅馬尼亞電影《斯特凡大公》、《達基亞人》、《勇敢的米哈依》中所感受到的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的營造,就並非是羅馬尼亞這個國家電影的獨立發明,而是羅馬尼亞電影人,吸納了世界電影中對歷史片的一套卓有成效的製作經驗,拿來附著在羅馬尼亞的歷史影片製作中,從而使得當年引進中國的這類羅馬尼亞歷史影片,給了中國觀眾以足夠的視覺驚奇。

因此,羅馬尼亞電影相當於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掘開了一個通向世界電影最新潮流的缺口,引入了西方電影的理念,給予了中國電影以一種有益的啟迪。

時至今日,《羅馬之戰》在當年看過的觀眾那裡,還留著驚愕的印象。它遠比羅馬尼亞的歷史影片來得更加顯明地隸屬於一種型別片的範疇之中,而這種範疇,依然在當今引進中國的好萊塢電影裡看到它萬變不離其宗的框架與結構。

相關連結:

7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1990年,吳宇森野心勃勃的創業之作,卻成了賠本的無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