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Noodles
天下的影蟲,都從蝕蛀全世界的電影開始
剛剛過去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有人歡喜有人憂。典禮落幕,但場外故事還在繼續。
因在公佈“最佳視覺效果”獎項時兩位演員穿著道具服開了一個關於電影《貓》的玩笑,美國視覺協會很快表達了不滿,稱視效藝術家們不該為影片的慘敗背鍋。
在之前,《1917》的技術光環主要聚焦在以一鏡到底的(偽)長鏡頭方式還原一戰戰場,所以羅傑·狄金斯獲得最佳攝影是以技服人、眾望所歸。
但頒給它最佳視覺效果就有點意外了,至少對普通觀眾而言,看上去幾乎沒多少CG特效的《1917》很難跟該獎項聯絡在一起。
本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提名5強選手
那麼為什麼是《1917》?
解答此問題前,必須放到兩個背景裡——
一是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到底是何標準,哪些影片符合它的口味?
二是《1917》如何體現這一標準?再具體一點,片中的特效到底用在了哪、是怎樣用的、達到了什麼效果。
《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
“Academy Award for Best Visual Effects”至今已有80年曆史,何謂“Best”,奧斯卡評委眼裡一直有幾條核心原則。
比如最基本要達到以假亂真的幻覺,技術要有獨創性和行業貢獻/啟發,技術與作品整體的高度匹配等。
這一獎項屬於技術類獎,評委也都是特效領域的頂尖專業人才,不是聚起一幫身份各異的行業人投投票那麼簡單,所以不要輕易質疑它的專業性。
為了增加熟悉度,我們以近10年為例,先來看哪些影片獲得過最佳視覺效果:
《阿凡達》《盜夢空間》《雨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地心引力》《星際穿越》《機械姬》《奇幻森林》《銀翼殺手2049》《登月第一人》。
從獲獎影片來看,除了《阿凡達》《奇幻森林》是明顯主打最前沿特效、樹立技術標杆外,其他影片並非我們常規所認為的視覺大片,而是劇情為主特效為輔。
這便是評選標準之一,特效要完美融入電影、服務劇情,甚至要不露痕跡,讓人忘卻特效的存在。
比如《雨果》還原19世紀夢幻巴黎,《機械姬》中的機器人形象、《銀翼殺手2049》裡的賽博朋克都市。
一方面技術要向前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的物理特效也沒被忽視,如《盜夢空間》《登月第一人》大量通過實拍實現特殊效果,評委們很偏愛這一類。
《盜夢空間》經典的旋轉走廊為物理特技實拍
因此,不是越精彩越好,要有獨創性;不是越多越好,要用得恰到好處。
《復聯4》擁有龐大的CG角色和恢弘場面,但衝擊獎項無力,均是現有技術,缺乏首創性,大家是否還記得《2012》《海王》當初可是連提名都沒入選的。
《獅子王》在虛擬真實上達到了業內巔峰,突破了動作捕捉模式(片中沒有真實演員),可是奧斯卡此前已經把獎頒給了同類型、且是同一技術團隊的《奇幻森林》。
理清了這一背景,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1917》贏在哪裡?
影片以長鏡頭來實驗戰爭片型別,攝影機緊緊跟隨兩名士兵完成一項任務,最終用多個長鏡頭拼接起來造成一鏡到底的效果,以此來突出壓迫感和沉浸感。
這很像不間斷的話劇舞臺演出,但舞臺是有邊界的,而電影拍攝的外景地是一直在變的,真正的一鏡到底太難實現,即使實現了也會看起來笨拙冗長,所以特效的修飾是必要的。
喜歡鑽研長鏡頭的人,會在看《1917》時特別留意片中哪些地方實現了悄無聲息的轉場,這其中既有傳統的遮擋、黑場、視覺模糊,也有不露痕跡的特效處理。
最明顯的一處就是後段的廢墟小鎮逃亡高潮戲裡,男主角一路奔跑然後跳入河中。
鏡頭看似全程捕捉了他的落水過程,但實際上從角色騰空的那一刻起,真實的演員就被虛擬的CG角色無縫替換了。
僅這幾秒鐘的鏡頭就夠視效工作者們忙活了,另外落水後迎面而來的岩石、瀑布也都是特效生成。
再者,如果你觀察影片的幕後花絮會發現,《1917》的片場裡是沒有大面積的綠幕或者藍幕的,完全是自然外景和人工佈景。
可是要拍長鏡頭,必然涉及到攝影機本身的360度移動和各種承載工具的輪番上場(大吊臂、空中滑軌、車載工具、無人機),隱藏攝影機的存在也需要特效的參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男主角在大部隊發起衝鋒後一人逆向狂奔的連貫長鏡頭裡,工作人員開車在前面拍,那麼車輪痕跡就需要抹去以保持草地原貌,這樣極其微小的環節需要日日夜夜的工作來完成。
除了服務於長鏡頭效果之外的特效,片中還包括墜機、地下工事裡的老鼠、戰場上報廢的坦克、堆成山的炮彈殼等比較容易看出來的特效段落。
影片後段的廢棄小鎮(人工搭建)戲份,根據照明彈升空後的明暗變化營造出了一場魔幻的光影秀,還有一座燃燒的大教堂。
這場戲看似實拍,其實不少火光都是CG出來的,再配合精細計算出來的照明彈運動軌跡、光線的變化,最終成就片中的一段華彩。
可以說,《1917》是一部“樸素的特效大片”,虛擬技術儘量都用在了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為超級長鏡頭形式和還原歷史真實感做足了“後勤”保障。
奧斯卡最佳視效的評委們應該就是看中了《1917》團隊為製造單一長鏡頭幻覺而付出的創意勞動,讓當今越發強大的特效迴歸到服務故事的本位,不喧賓奪主,但卻錦上添花。
去年的得主《登月第一人》也是這種隱形視覺特效的代表,再往前還有《返老還童》《角鬥士》以及最有代表性的《阿甘正傳》。
這就是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所青睞的特效型別之一。
如果哪天,一部現實題材電影得了這個獎也別吃驚,八成就是應了這十個字——潤物細無聲,無形勝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