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名導演共同打造,反映了共和國曆史中的七個重要節點事件,它的最大的特點,這通過“我”這一個小角度,來透視“我的祖國”所發生的大事件。看似與“祖國”沒有關係的個體,都在電影的演繹中,建立起了“我”與“祖國”的千絲萬縷的聯絡,從而讓“我”與“我的祖國”同頻共振,渾然一體。

可以說,“我”的小個體與“我的祖國”的大事件的緊密度,決定了電影七個故事的感人度。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裡的七個故事,依照“我”作為個體與“祖國”大事件的參與度的深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這樣,七個故事帶來的巨大的體量,在我們的合併同類項之後,會變得簡單一些,容易解析一些。

當然,我們的分析,僅代表個人的看法,不影響各位觀眾的感受。

影片裡個體的三種類型,分別是大事件的“奉獻者”、“參與者”、“關聯者”。

七個故事的第一種類:人物是奉獻者。

屬於這種型別的,有第二個故事《相遇》與第七個故事《護航》。

當然,有人會說,第一個故事《前夜》不也是一個奉獻者的故事嗎?第四個故事《迴歸》不同樣是如此嗎?

但個人覺得,《前夜》裡的維護國旗升降的技術人員,更多的是事件的參與者,還沒有升化成一種犧牲自我的維度上來。而《迴歸》中的國旗守護隊員,也沒有與核心事件發生更多的關聯,只能說是一個參與者,很難說他在電影裡要面臨著犧牲自我的嚴峻抉擇。

而第二、七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參與原子彈研究的技術人員與護航的女飛行員,都在大事件中,與主體表述的事件產生了強烈的互動的關係,他們都面臨著人生的一種必須犧牲小我的重大選擇,都與核心事件的走向產生了密切的關係,這兩個故事中的人物是奉獻者與犧牲者,為中心事件作出了自我的犧牲,而這一點,在《前夜》與《迴歸》中並沒有這種意向在內,所以我把這兩個故事歸納為“參與者”,這也決定了這兩個故事能夠更多地流露出一點輕鬆與幽默。

正因為劇中人物的一點一滴都聯動地帶動了中心大事件,所以,這兩個片斷,在我的感覺中,最為動人。

先說第七個故事《護航》,這也是我覺得七個故事中最為感人的一則故事。而這個片段的敘事也最為精煉。

影片不斷在現實的敘事鏈中,加進了閃回的鏡頭,在簡約的鏡頭交待中,把女飛行員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說明電影抓住了人物的主要性格走向,從小時候女飛行員爬上高臺,實現自己的飛行夢,到後來在學校打敗男生無敵手,把一個爭強好勝的女孩特徵點染得非常的到位而明晰。

而與她的這種性格相比,父親的特別的關愛也被電影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

有一處,當父親拖著剛剛與同學大打出手、勝券猶熱的女兒回家的時候,父親抱怨著女兒,諷刺她練摔跤得了,又數落她頭髮像瘋婆子似的,但女兒毫不為意,根本沒有順著父親的思路延續她的迴應,直接打斷父親的思路:“爸你騎快點兒,餓了。”

父親爽快地答應了一聲:“唉”。僅這一個鏡頭,就讓人熱淚盈眶,因為電影表現出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曾經感受到過的父母是會識別出一場學校裡的惡作劇的孰輕孰重,更會折射出父母對孩子的那一份無由的愛。鏡頭裡,父親踏著單車,雖然負荷不輕,但是笑容滲透在每一寸表情中,而女兒在後座上也露出一副志得意滿的表情,可以說,剛剛出手戰勝男生的她,在戰勝父親的指責的時候,再一次完勝。

這一個細節說明了什麼?正折射出女飛行員在日後執行任務時,作出完美的成全隊友的決定,正是父親給她注入了愛的情商,使她懂得去體驗別人的感受,而沒有讓她的性格發生扭曲,完全自私地站在自己的一邊。這正是父愛的力量給予她日後的完美的抉擇作出的鋪墊。

所以,我之前寫過一個文章,說2019年是中國電影裡好父親出現的“初始元年”。《銀河補習班》裡那個中國電影中絕無僅有的父親,《哪吒》裡那個徹底地改寫了原著設定的父親,都讓中國父親大放光彩,我們驚愕地發現,中國的父親,終於跟上《摔跤吧,爸爸》裡的父親節奏了。我們中國電影中的父親再也不是用來作為“宰殺”與“妖魔化”的一種型別了。

女飛行員在部隊裡,有她強勢的一面,比如與男兵較勁,選擇了超強的訓練,這延續了她自小到大的強勢的一面,但父親給她的關愛,卻使她的心中也注入了善解人意的柔情的一面。

這也是電影裡最為動人一面。當她參加檢閱的時候,作為備飛,她陪同飛行,當列編的飛機發生故障,她可以名正言順地頂替進入編隊,成為正式的一員的時候,她沒有輕易地甩下隊友,而是幫助隊友完成了重啟,而這意味著她只能孤獨地返航。當電影從多種角度,展現她駕駛著飛機脫離她夢寐以求的編隊,消失在榮譽與花環的天空的時候,她揹負著青天留給她的清冷與孤獨,默默地回到空寂的機場。然而,在機場上,一直給予她挑剔目光的男兵們集體地給予她最大的承認。這一刻,她的所有的失落,都有了報答。

在她假小子的外表之下,也有著為別人著想的柔情蜜意,在榮譽唾手可得的時候,她把機會給予了隊友,她的身上凝聚了這個時代最看不出但卻註定不能忽視的一種品質:奉獻與犧牲精神。

而這種精神在第二個故事《相遇》裡也得到了同樣的再現。

《相遇》的故事在構思上是非常巧妙的。它更多的是像一個小品劇,通過對話,把過去發生的事交待出來,所以說,電影裡的即時時刻應對的是過去的時光,更應對的是共和國的大事件。

當這個片段的結尾,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喜訊掀起了狂歡的熱浪的時候,過去的時刻找到了現實的站位,同時個體的價值也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一個科研人員會讓一個女孩在他失蹤三年之後依然會難以忘懷?其實這一切答案都在這個女孩的對話中。這樣,這一片段的最重的戲分,都在那個女孩的言語表達中,她呈現出來的陳年舊事,正是原子彈參與人員的真實的靈魂與內心。

她說起的第一次約會,他提前半小時就到了,說明他誠信;見面不說什麼話,臉紅,說明他單純;看了七個小時的書,說明他紮實;第二次見面,他跳湖救人,說明他樂於助人;她生病,他蹬了幾十里路買了過季的西瓜供她降溫,說明他情商高,一如《護航》裡的那個女飛行員,至此打動了她。

電影從她的嘴裡塑造了他,這一切,從她的嘴裡如數家珍地說出來的時候,他的內心痛苦可想而知,正如一個人面對著自己被塑造卻無法去承受這種塑造的時候,他的痛苦可謂是無以復加。

然而這一切,在原子彈成功的訊息傳來的時候,都得到了暫時的遮掩與忽略,然而,一個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就在一個女孩的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得到了形塑與凸顯。

而他還有一種精神,他沒有展示給她看,而她知道這一個品質的時候,只能面對電視機前他的遺像,這一個精神,就是他的奉獻與犧牲精神,還有他的隱忍大度品格。這是電影掀起的更大的情感的浪潮。

比對開來,《相遇》在構思上最為巧妙,也最為精緻,前臺佈景少,但幕後內涵深。當然,這一段發生在公共汽車上的故事,也有一點不真實的感覺,因為女孩講的故事,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總覺得有一種不夠自然之感。

這兩個片段,都因為融入了這種精神而使其最為感人。

七個故事的第二種類:人物是參與者。

第一個故事《前夜》與《迴歸》講述的都是一個參與者的故事,它與第一種類相比,他們與核心事件的緊密度上要弱一點,所以感人度也要弱一點。

不過,《前夜》卻是《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中完成度最高的一個片段。

如果說其它六個故事像是小品,僅僅截取了生活的一個橫斷面,那麼,《前夜》的故事卻具備了一個完整的電影的容量與體量。

在整個《我和我的祖國》中,如果能夠獨立地拿出來拍攝一部電影的話,也就是《前夜》這一部分。

之前,2009年葉大鷹導演曾經拍攝過一部國慶獻禮片《天安門》,與《前夜》有相似之處。這一部電影表現的是開國大典前夕,舞美隊對天安門進行裝飾佈置的故事。而《前夜》更單純一些,表現了一個技術人員保證開國大典升旗儀式能夠完美無缺而作出的付出。

從整個電影來看,這一個故事在敘述上最為完整,對人物刻畫也最平均,戲劇衝突設定的比較好,尤其是電影在技術人員與配合的服務軍人之間建立起了不大不小的衝突,形成了電影裡的性格反差,也製造了幽默的氛圍,足見這一片段,已經具備了一個獨立的故事影片的框架與架構。

當成功在望的時候,黃渤的角色,準備給予一直以不同的方式配合他的軍人當胸一拳的時候,手至半路,又縮了回來,準確地表現了人物此刻的欲伸又止的心理,為電影打造了幽默的瞬間。

而這一片段最感人的地方,是每當需要幫助之時,便是助手爬到屋頂之上,呼喚“街坊鄰居們”的支援,反映出大事件本身,關聯著普通民眾,而民眾也用自己的方式,呼應著大事件。

另一個《迴歸》的故事,與第一個片段《前夜》有著相似之處,表現的都是服務於一個歷史節點儀式中的個體的作為。

在這一個段落中,通過“升旗時間”的確定為主體,表現了中英談判中對時間的考究,落實到具體的儀式中,就是對“時間”的校準,由此帶來一名早年的逃港者對“時間”的校定,而同時,通過他的妻子在時間節點上更換制服,來表達一個事件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但這一段相對而言,總體比較平淡,只是如實地交待了幾個不同地段的人物反應,並沒有陳述更多的戲劇性衝突,可見,這一片段被事件的真實性限制住了,發揮的餘地較少。

七個故事的第三種類:人物是關聯者。

這一型別,在影片中表現在第三個故事《奪冠》、第五個故事《北京你好》,第六個故事《白晝流星》中。

這三個故事,都是以共和國的歷史事件作藍幕,表現了普通人在幕前的所作所為,實際上,並沒有與核心事件發生關聯,個人感覺,相對而言,在感人的程度上也弱一點。

不過,這三段故事,都給予了人物以更多表現的自由,而且故事情節可以不受歷史事件的真實性的影響,因而創作的自由度更大,從而顯得更具有親和力。

所以這三個片段,容易在觀眾那裡受到較好的正反饋。

第三個故事《奪冠》有著明確的喻義,這一片段想表現的是在舉國歡慶的大事與個人私密表達之間如何取捨的問題,而這種選擇放置在一個孩童身上的時候,便顯現出別出心裁的構思創意。

小男孩一方面要獨自面對調準電視天線竿、滿足福斯愛國激情的任務,另一方面,他的同學小美出國在即,他的一個禮物壓在手中,迫切需要送出。

但是,他為了集體的歡愉,放棄了個人的情感表達,所以,他見到父親的時候,痛哭流涕,這裡面更多地包含著他對自己目標的放棄而帶來的失落傷心。

這一片段,在短短的故事中,把一個男孩在國家大氛圍下的個人選擇表現得頗為酣暢淋漓,但缺點是,電影中的成年人好像只顧生存在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感受中,卻讓一個小男孩承擔了維持他們歡愉的責任,更讓人感到是街坊們把所有的責任與重擔都交給了小男孩,而對他背後的付出卻毫不關注。

第五個故事《北京你好》,典型的是一個小品結構。一個計程車司機意外地得到了一張奧運開幕式門票,最後卻無償送給了參與奧運場館建設、因汶川地震而去世的建設者的孩子。這一片段,典型地具有春節晚會上帶有逆轉陡變特徵的小品風格。

第六個故事,就是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個人覺得,是整個七個故事中最弱的一個。它反映了神舟歸來的重大事件,然後依此背景,表現了一群未曾脫困的當地居民如何以此為精神激勵,意在改變貧困面貌的故事。

可以看出,這一片段裡的核心事件與前臺故事之間結合得最不夠緊密,偶然的事件結合點,並不像本型別中的其它故事,也就是《奪冠》與《北京你好》都處於一種遙控影響中,而這一片段,卻是由神舟歸來偶然觸發的邏輯因果事件,這一片段能夠成立的前提恰恰要具備戲劇性,而實際上,這一片段事件本色與大背景之間的聯絡恰恰不像《奪冠》與《北京你好》那樣銜接與流暢。而這一片段的故事,正如觀眾所指出的那樣,直接模仿了《悲慘世界》中的一個重要的情節設定,那就是神父引發了主人公冉阿讓精神的轉變,影片中的老知青、現在的扶貧地區的領導人,幫助兩個無助的小男孩,為其開脫偷錢的過失,並引領他們走上精神上站立起來的人生之路。

正是預感到這一段落的偶發性所導致的戲劇連線點的缺失,陳凱歌在這一段用巨集大的敘事彌補劇情方面的不足,影片裡通過兩個少年奔馬行進與軍車並駕齊驅的場面,來營造一種恢弘氣勢,直接把兩個本來靠偶然聯絡起來的主題合成至電影裡的一種嘹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凱歌一貫所追求的巨集大敘事的創作傾向,但也可以看出,陳凱歌深知他所執導的這一段落的弱項,而用視聽的大氣磅礴來帶動整個故事合拍成整個電影裡的總體節奏。因此,雖然陳凱歌這一段落戲劇性上偏弱,但聲畫部位的大幅度彌合,還是讓這一段落沒有成為整部影片裡的過於突出的“窪地”。

從《我和我的祖國》中的七個片段可以看出,最感人的段落,是影片裡的主人公直接為主體事件奉獻了自我,他們所付出的犧牲精神鍛造出了那些讓人熱淚盈眶的感人章回。而稍次一點,親歷者在主體事件的參與過程中,他們的努力也成了電影淚點集結地所在,而在大背景之下前臺演繹出的關聯者與大事件發生的匹合,也有它們的感人之處,不過這些感人更像是一些好人好事,明顯弱於奉獻者與犧牲者那種感人肺腑的深度與濃度。

《我和我的祖國》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主旋律影片大有可為,這部影片提供了足夠借鑑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的電影更能觸動我們的內心,同時在也能夠通過華彩的視效帶給我們以愉悅。有了這樣的兩個維度,不火爆也難。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吳京喜提追星紅娘 這樣的吳京 請來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