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慶檔三部影片在九月末尾齊時上映,大有鼎足象徵之意,且每一部吸引觀眾野心之大,無論從片名或內容皆可以看出端倪。
集合中國當代最重要導演七人眾的《我和我的祖國》將視角置於大時代下的平凡個體,廣受好評。同期的《中國機長》則同樣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表現一樁真實事件——四川航空8633號班機事故,作為一部完全脫離巨集大歷史敘事的香港導演執導的所謂“新主流電影”,有別具洞天的意味。
從劉偉強過往二十多年以攝影師/導演等身份進行的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實踐不難看出,無論在時裝古裝、警匪武俠等哪一類型別中,熟悉的匠人氣息始終是其作品的主基調。
《獅王爭霸》《血滴子》《不再讓你孤單》《傷城》等概莫如是,上世紀末轟動一時的特效三部曲《風雲》《華英雄》《決戰紫禁之巔》,終極代表作《無間道》系列更不必說了。
《無間道》
《中國機長》正是在這位擅長型別製作的導演盛名之下,承載了太多期待。對於川航這樁事情本身,有太多型別片所具備的必然要素,諸如空中遇險、極端天氣、機艙內部反應等,但因應了這件事情的既成事實,而令《中國機長》在具體場景營建與最終要達成的型別片訴求過程產生相當的難度。
現實的事件中,飛機右擋風玻璃的崩壞完全突然,而所遇到的“重慶-拉薩”航線中所存在的高海拔所帶來的高原、低壓等反應亦屬迫在眉睫,因此,在這一樁全無傷亡的安全降落行動中,包括機長及各色人在內地情緒起伏與心理變化,便極有可能壓倒作為商業型別基礎的“對抗”或“懸念”而佔據主要地位。
因此,進影院觀看此片的觀眾,必定有相當部分(包括我)是抱著對一樁已經知道了結果事件的期待而來,這事件具有一定奇觀意味,製作思路若一味停留在視覺特效或動作場面上,恐怕遠遠不夠。
《中國機長》在全片111分鐘的篇幅中,拿出了40餘分鐘,著力刻畫從機乘傳奇9人到來自不同地方、擁有不同去拉薩目的的乘客們在事故發生前的人物性格發展與互動關係,令影片的前半段充滿人情意味。
影片從在開篇時刻即直截了當展現新搭檔的機長劉長健(張涵予)、副駕駛徐奕辰(歐豪)、第二機長樑棟(杜江)、乘務長畢男(袁泉)及乘務員黃佳(張天愛)等人在起飛前有限的碰頭會與早餐時間產生的人際互動,快速切換的對話鏡頭非常高效地展示出每個人的性格與關係的錯位。
這樣流暢的“前史”橋段在其後表現航班乘客時亦有非常出色的發揮,《中國機長》對人物背景的推陳及其後在飛機上不厭其煩地對若干組乘客進行非常細緻的個體呈現,某種程度上是對後面容易被人詬病的缺乏劇作意義上懸念的危難解脫過程的補充與解釋,自拍姑娘、轉山遊客、探望老戰友的大伯,來自中國社會各個側面的血肉之軀,構成這部空中災難電影的主體。
張涵予幾乎全程冷麵詮釋劉長健,他的極端不苟言笑,成為危機時刻堅持到底的頑強意志。
然而,縱然影片以極富衝擊力的細緻視聽語言呈現事故現場,危機的解決過程本身,並不具備一波三折的跌宕姿態,反而是在機組人員全力維持飛機正常執行並試圖將其帶出困境的全過程中各色人等的不同反應,構成《中國機長》最動人心的情感張力。
乘務組人員由失去鎮靜到全面掌控局面,某些乘客間歇性失態對事態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但最終仍回到正軌,是這些衝突與動作中的微觀視線,完成了影片最為重要的敘事動能。
即是在“中國機長”的個人(集體)英雄主義之外的人間眾生,催發了因這次事件而生成的普羅之愛。暗戀鄰座啞女的小夥子同搭訕女乘客未果的樑棟,看上去正是創作者力圖還原凡人與英雄共同的人類情感共同體的明確設計。
影片在聚焦機上人員的生死安危之外,更設定包括航空愛好者團隊(儘管對這一群落的表現有點莫名其妙)、民航及軍方地面塔臺、控制等部門的業務人員與領導群像。
《中國機長》中出現了劉偉強前作《建軍大業》中的熟悉面孔諸如朱亞文、黃志忠、餘皚磊等等,這些角色戲份相對較少,然而功能與機上的乘客並無二致,是解決這次危機的託底綠葉,高效地承擔與飛機的聯絡及準備降落空間、救援等。
是以在此片中,非但是冷靜判斷出“雲中有路去成都”進而駕駛飛機準確迫降到海拔較低的成都雙流機場的機長劉長健功莫大焉,所有冷靜配合、積極應對的乘客及地面人員,皆是解除此次危難的英雄。
《中國機長》有非常明確的對好萊塢或香港製造型別片經驗的化用,但令其跨出更高境界的關鍵一步正在於此,一個孤單英雄或一群英雄承擔了拯救功能,最終完成任務的,卻是出場的所有人。
因此也有論者詬病此片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高潮,這也許恰是影片與好萊塢常規制作模式的區別,事實上,即便是當今的全球主流商業片,也並嚴格恪守所謂編劇的種種時間衝突規限,合格的作品也許肇源於公式,真正好的作品卻當遠遠超越之。
關於影片對航空業業務流程及人際細節的呈現,有熟悉的觀者表示並不真實,這也是對影片的型別建構作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值得提出的問題。
但更具警醒意味的是,這個問題應該向致力於或冀望中國電影真正形成成熟工業的所有人開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