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網路電影《少林寺十八羅漢》正版視訊平臺上線播映。這部作品之所以值得關注,首先是因為,它是由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授權的一部網路電影作品。以往的“少林寺”題材的影視劇不少,但經過河南少林寺授權的,《少林寺十八羅漢》確實較為奇特的一份兒。
根據這部電影的開篇字幕提示來看,該片是根據少林寺的真實故事創作而來的。《少林寺十八羅漢》講的是明朝年間,少林寺武僧奉命南下抗擊倭寇的故事。既然有真實事件,那改編成電影作品,要經過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授權,也是較為合理的做法。
對於這部作品,當作一般的網路電影來看,只欣賞武打部分,還是可以稱作及格作品的。這部電影的主演謝苗,最近上映的古裝武打作品不少。除了這部《少林寺十八羅漢》之外,前陣子還上映過《辛棄疾1162》和《大漢十三將》等作品。謝苗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古裝武打,動作戲過關,但故事都顯得有些單薄。
為什麼說這些武打故事略顯單薄呢?因為它們還是幾十年前武打片的樣子,規定好了打誰,然後打就完了,缺少更為有效的且具備當代價值的“為何而打”。武打片都要解決為何而打的問題,這是武打片的靈魂問題。反觀《少林寺十八羅漢》,為抗倭而打,雖然說得過去,但卻是老生常談,立意太陳舊了。
顯然,這部電影的創作者們也很清楚,整部作品,只有一個抗擊倭寇的口號式核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這部電影作品當中,加入了佛家不殺生的另一個主題,面對倭寇的侵犯,起初的十八羅漢們只是擊退即可,切勿殺生。而最終,倭寇的濫殺無辜,引發了十八羅漢的以血還血。佛家從不殺生到殺生,都是為了眾生。
當然,不殺生到殺生的主題,也不算新鮮了,幾十年前的“少林寺”影片已經用過。我們這些年的類似題材的影視劇,也把這個主題用的有些爛俗了。顯然,《少林寺十八羅漢》方面,並未找到一個較為原創且有當代價值的電影核心立意。這是其無法成為優秀作品的最重要原因。
在這部《少林寺十八羅漢》當中,雖然打鬥非常英勇,也可歌可泣,但卻並未解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我們的土地上,為何倭寇橫行,反倒是我們抗擊倭寇比較被動,連援軍都沒有呢?倭寇真的這麼厲害,長槍短炮把我們的人打的如此狼狽嗎?
這部電影,其實是為了呈現所謂的英勇,而故意誇大了敵軍的戰鬥能力。如果說抗日戰爭時期,敵寇能夠如此慘烈地攻擊我們,可以相信。但在明朝年間,那群賊子遠渡重洋而來,我們守株待兔,怎麼就被他們打成那樣了呢?不解釋這個問題,抗擊倭寇的電影,就立不住。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抗擊倭寇題材的影視劇,都在解釋這個問題,為何我們抗倭征戰,連連敗北呢。有的電影說,是我們的武器裝備不行,小組配合問題等等,所以要改良兵器,重新編排小組配合的戰鬥模式。比較典型的,就是趙文卓和洪金寶等人主演的《蕩寇風雲》。這部電影算是可以自圓其說的,至少說明白了為何倭寇能暫時打敗我們。
也有另一種解釋的,那就是,倭寇純粹就是鬧著玩的流氓份子,跟盜賊沒有區別,流竄作案罷了。一兩個突然跟小偷一樣的進城了,沒辦法防治啊。持有這種觀點的電影,比如徐浩峰的《倭寇的蹤跡》等。徐浩峰是有文化的。明代的倭寇之亂,不少就是這種“流氓作業”方式,一兩個單兵作戰,真沒辦法拿軍隊懲治他們。
其實,關於抗擊倭寇題材的電影,目前來看,還是大有可為的。因為這個題材,依舊有很多非常新鮮且沒有被影視化過的有價值內容存在。尤其在解釋為何倭寇能夠如此作亂,而我們抗擊為何不利上。對於明代的倭寇而言,其實就是流氓作業模式,打得過就打,打勝了,就搶東西,打不過就跑,跑快點,官兵追不上。
這種模式,很類似我們歷史時期的流寇作亂。唐德剛老先生的《從晚晴到民國》裡邊,對這種流寇模式就講的非常清楚。該書是以李自成與洪秀全的軍隊為例子說的。這樣的流寇模式,是不需要帶著補給的,直接打到哪,搶到哪,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只要一直打,就有村鎮城市等著他們圍攻,繼而搶奪,繼而補給,繼而繼續逃竄。而官兵方面呢,就在後邊追,和前邊堵。追出了自己地界,就算完事兒,可以較差了,根本不管剿滅沒剿滅。
對於明代的打倭寇,也是這個路子。倭寇跟流寇沒有區別,一直跑,一直搶。沿海地界上的官兵,各自為政,追出自己地界就算齊活兒。最後,抗擊倭寇,成了嚮明代朝廷要糧餉的重要藉口了。這是不是成了後現代主義的鬧劇了呢?但這就是為何明代打了那麼多年倭寇,竟然倭寇打不完,還讓人家給打了。到了後期,哪有什麼倭寇啊,都是互相勾結了。
其實,這些東西,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材料,值得形成影視化語言的內容。我們的不少電影作品,依舊停留在內容的小兒科階段。反觀我們的他國同行們,其實已經在戰爭片的題材上,挖掘的很深了。南韓的不少古裝戰爭片,都是具備非常不錯的歷史思維能力的。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當中說,中國人,是有歷史精神的。我們做電影的,應該承襲這種精神,既然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就要做出基本的真實度與深度來,不能老拿著小兒科的內容濫竽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