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奧斯卡都會有個最大的贏家,與之對應的也會有惜敗的。
在第92屆奧斯卡上,《1917》獲得了最佳影片提名,之前也有許多人預測大獎會花落於它。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最終只收獲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3項大獎。
《1917》算是半路殺出來的一部影片,在第77屆金球獎斬獲了最佳劇情電影和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獎項。
有人說這部影片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今天迷叔就帶大家看看它到底好在哪?
《1917》
IMDb得分8.5分,豆瓣8.5分。
故事背景在1917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轉折期。
16歲的英國士兵布雷克接到了一個任務:在8小時內,徒步穿越前線,去送一封信……
如果他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信送到,那麼英國的1600名士兵將會死去。
這其中,就有布雷克的哥哥。
因此,不管是為了那1600名士兵,還是為了哥哥,布雷克都必須要去。
和他同行的還有好基友一等兵斯科菲爾德。
兩個人,兩把槍,一張地圖,幾個手榴彈,就這麼走上了這個幾乎是赴死的道路……
斯科一直對布雷克說讓他別衝動,就自己和他兩個人,穿越9公里的敵佔區,這根本就是一次“自殺行為”。
但布雷克已經聽不進去任何話了,滿腦子都想著救哥哥。
他們去到前線,首先在經過一片空地。
在那裡,人和馬的屍體混在一起腐爛,屍體上圍串著成群成群的飛蟲……
接著要穿越英軍的鐵絲網,網上掛著被炸死的屍體,斯科一個不小心被鐵絲網扎進了手裡……
還沒來得及包紮,他們就進入了交戰區。
此時這裡一片寂靜,在這個空曠的地區,如果有敵軍發現他們,無疑會成為移動的靶子。
斯科率先跳入了一個炮坑,結果他直接坐到了一具德國士兵的屍體上,轉頭一看,老鼠從屍體身上的洞裡鑽出來。
噁心又驚悚……
隨後布雷克也跳了下來,他直接被眼前的骷髏下了一跳,身子不覺向斯科靠過去。
然後,斯科的手就直接戳到旁邊屍體的洞裡去了……
說實話,迷叔一陣頭皮發麻……
倆人磕磕絆絆走到了敵軍的戰壕處,發現這裡果真如將軍說的那樣,德軍撤軍了。
他們又根據路線,穿越了地下,看見了十倍大的耗子,斯科還差點被炸死……
出來之後,正好看見空中德英兩軍在交戰。
德國的飛機被擊落,好巧不巧的落在布雷克和斯科身邊。
很多的戰爭大片都刻畫過“敵人變朋友”的場景。
在《1917》裡面也有這麼一幕。
當德軍飛機墜落著火後,布雷克和斯科本能的將裡面的飛行員救了出來。
雖然是敵人,可布雷克想著救他一命,就讓斯科去打水了。
迷叔本來以為會看到“化干戈為玉帛”的畫面,結果,轉頭,被救的德軍就朝著布雷克的肚子捅了一刀……
血流不斷,浸染了衣服,很快,布雷克臉色變得蒼白,雙腿無法站立倒了下去……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戰場上沒有主角光環,不放棄人性,就只有死路一條。
生死離別來的如此突然,甚至都沒有緩過神來……
斯科拿走了布雷克身上的信件,接下來的路程需要他一個人完成。
此時此刻,他沒有選擇的餘地……
《1917》當時在北美公映的時候,口碑大爆,收穫了無數好評 ,所以它才能夠在頒獎季上突出重圍,殺了出來。
而就在前不久,《1917》確認引進內地,但受到疫情的影響,何時上映,還未可知……
這部影片故事內容其實並不複雜,它最大的噱頭在於“一鏡到底”的表現方式……
當然,這並不代表著長達兩個小時的鏡頭都由一個鏡頭完成,而是採用了技術手段,將一個個鏡頭拼接出來,接在了一起。
看的時候還是很難被察覺的。
導演薩姆·門德斯說:電影的初衷就是一個鏡頭,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
即便如此,這部影片的拍攝也是相當困難。
為了讓鏡頭不易察覺,影片全程都是在陰暗的天氣拍攝,為了達到效果,演員們光是進行排練就練了六個月。
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還是幾近完美的。
肯定就有人問了,費這麼大勁,有什麼意義呢?
它讓觀眾有一種“親臨感”,影片中的一幕幕就好像你與角色同時看到一樣……
腐爛的屍體,坑坑窪窪的泥土、馬屍體上的飛蟲、……就好像在你眼前。
好的戰爭片,都是好的反戰電影。
《1917》就是這樣。
陰暗的天氣、不斷出現在眼前的死屍、被摧毀的建築、成堆成堆的炮彈以及士兵面對屍體的麻木……無疑不彰顯出戰爭之下眾生的面貌。
通常來說,戰爭題材的影片是不太能夠吸引年輕群體。
但很少有戰爭片能夠拍出來像《1917》這樣,畫面既殘酷又美到哭。
斷壁殘垣的焦土上、爆炸聲不絕於耳,燃燒著的末日教堂和劃過長空的炮火將黑夜照出橘色的暗夜火光……
還有河流中散落的一片片白色櫻花……
令人窒息的美。
疫情結束後希望儘快在大熒幕看到這部影片,如果一刀不剪,那就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