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愛情也許是人一生當中最美好的回憶。和愛人的一次牽手,一次輕吻,一個遊戲,都能讓人在甜蜜的環境裡感受呵護。

但如果你愛的是一個身份不明的人,甚至是一個將要在法庭上接受審判的罪犯,你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同來欣賞一部高分影片——《朗讀者》

《朗讀者》於2008年在紐約首映,其順利地拿到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提名、第66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提名、第2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提名。

其中,大家熟知的凱特·溫絲萊特也憑藉該部影片成功問鼎第81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影片當中,曾憑藉《辛德勒的名單》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拉爾夫·費因斯的參與,讓整部影片增添了不少顏值光芒。

男主角少年時的形象,由90後的德國演員·克勞斯扮演。年輕力量的加入也使得整部影片的受眾更為寬廣。

【故事梗概】

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從成年主人公的視角敘述了自己年輕時一段跨越年齡的祕密戀情。

15歲的少年米夏·伯格在一場大雨中偶遇了36歲的神祕女售票員漢娜,15歲的少年被這樣一位女性所吸引,他下課後放棄和同學的聚會與漢娜在家中歡愉、他把自己的集郵冊買掉換取和漢娜遊玩的經費,他給漢娜讀詩,他一想到漢娜就瘋狂,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純真而美好。直到有一天漢娜的不告而別,讓這個15歲的少年陷入迷茫與失落。

漢娜

一轉眼已經過去8年,原先還稚嫩的伯格已經成為了法律學校的實習生。雖然二戰已經過去,但是對戰犯的審判依舊在進行。伯格在一次和老師的實習經歷中,偶然發現了自己曾經愛過的漢娜竟然是一名在二戰當中殺害300條猶太性命的罪人。以往的經歷一點點在伯格的腦海裡呈現,那些曾經漢娜含含糊糊敷衍過去的事實,也在法庭上逐漸清晰。可是伯格放不下自己對漢娜的那一份感情,在漢娜在法庭上遭受審判後依舊把曾經漢娜愛讀的詩刻在磁帶上給漢娜送去。

二十年的牢獄,漢娜終於能夠走出牢房。而在這二十年裡,和漢娜保持聯絡的,只有那個一直愛著她的少年——伯格。伯格在得知漢娜將要出獄的訊息後,親自去到了監獄和漢娜見面,為漢娜提供了出獄後的工作住所。就是這樣的一次見面,漢娜在即將要出獄的時刻上吊自殺,他留給伯格的,只有一封簡單的信件。這讓伯格再一次陷入了痛苦的分別。

【影片背景】

影片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又譯為《生死朗讀》,這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作者以米夏·伯格為主人公發展故事的主線,讓一個15歲的少年愛上36歲的女售票員,這樣的故事劇情本身沒有太多的可讀性,但是加上了二戰後關於戰犯審判的背景,再賦予漢娜以罪犯的身份,無不將這部小說的內容和立意推向一個高潮。

電影導演史蒂芬·戴德利曾執導以1984年英國礦業工人大罷工為背景的劇情片《跳出我天地》,並憑藉此部人生中第一部劇情片,拿到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史蒂芬·戴德利對於故事背景的掌握和人物形象的刻畫別具一格,長短鏡頭的交替使用,明暗兩處的故事畫面,都使得他的電影充滿著對人性的細膩解讀與深刻反思。在這部以二戰一個錯雜的故事背景下,史蒂芬·戴德利更是發揮了他的專長,將人性刻畫的入木三分。

【手法分析】

1.鏡頭刻畫

特點一:大刀闊斧,乾淨利落

故事以回憶性的敘事開篇,賦予了影片深重的歷史感。在鏡頭的選取上,利用成年後伯格看列車,過度到少年時坐在列車上的伯格,使得影片的發展流暢而自然。沒有多餘的敘事,沒有冗雜的刻畫,每一幀一秒都讓人不敢錯過,開頭大刀闊斧式的敘事風格也避免了這類回憶性影片淪落俗套。從為愛人準備早餐,到與愛人的對話,鏡頭的轉換迅速而利落,一開始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特點二:視點鏡頭的建立

在漢娜上庭接受審判的情節裡,漢娜作為罪犯,在正面的鏡頭並非是以俯視的審判角度開展,而大多以客觀鏡頭的角度開展。在審判的高潮部分,更是給了漢娜一個仰視的主觀鏡頭,一是凸顯作為文盲的漢娜在面對法官需要自己筆記時的緊張的面部表情,二是在刻畫漢娜時,從二戰罪犯審判是否足夠公正的歷史主體上給漢娜一個憐憫關懷。

客觀的刻畫

仰視的鏡頭

在給庭上聽審的伯格鏡頭時,大多是小心的、偷窺式的,以此來充分表現伯格在面對情人是罪犯這一事實上不接受的情緒特徵。

偷窺式的鏡頭

2.視覺構圖

(1)在環境背景的構造下,影片下了足夠的功夫

在伯格第一次進入漢娜的家裡時,一個過肩鏡頭恰如其分地陳述的了漢娜的生活環境——混亂的家庭擺設、昏暗的家庭氛圍,這與伯格的家庭環境毫不相同,兩者的強烈給漢娜的真實身份蒙上了一層面紗——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氛圍中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漢娜的家

伯格的家

在伯格與老師同學們的交流之中,鏡頭給出的是一個階梯狀的教室,由下至上地鋪滿整個鏡頭,深色的木質座椅給人法律的尊嚴。這樣的構圖方式,使得關於案件的討論更具有法律的威嚴,也同時使得漢娜的案件充滿著客觀制裁的意味。

威嚴的階梯教室

(2)在色彩的運用上準確而恰當

開篇回憶自我時,影片的色調深沉,貼合著在雨中少年伯格傷心而孤獨的情緒。

雨中的伯格

再一次來到漢娜家感謝時,伯格的內心充滿著對漢娜的不言之愛,畫面的色調與之前完全相反。

滿懷愛意的伯格

在漢娜遭遇審判時,給出的是客觀而威嚴的色調。

法庭審判

在牢獄裡的漢娜,心冷若鐵,影片的色調也完全改用冷色來襯托漢娜的情緒。

監獄

(3)在音樂的配用上恰到好處

美國波布克《電影的元素》一書中,描述了電影中音樂的重要性——“音樂是作為一種心理對稱介入的,目的是給觀眾提供一種元素幫助他們去理解影片段落中所具有的那種與人有關的音調。”

開頭的一頓早餐,背景是一段舒緩的音樂,應和著畫面的寧靜和深邃,烘托出一種回憶前的寧靜與自然。

在教堂裡合唱的童聲讓漢娜淚流滿面,充分地和教堂的環境所契合,漢娜內心的愧疚與自責毫無防備地流露了出來。

教堂裡的漢娜

3.細節鑑賞

影片當中漢娜對於伯格的感情成為了貫穿影片的一條主線。

漢娜在伯格的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在於其初戀的角色。為什麼伯格會放棄自己身邊美貌的同齡女生而去尋找比他年齡大兩倍之餘的漢娜?伯格在房門前偷看漢娜換絲襪的場景,沒有給漢娜太多性感的描繪,甚至有些僵硬和死板。但是初戀的感覺,和漢娜不辭而別的驚訝,讓伯格在人生的道路上難以忘懷這位為其奉獻出人生第一次的女人。

在上文也曾提到,漢娜是文盲,這個事實也就解釋了她為什麼和伯格在一起時,自己不看書而是讓伯格為自己讀書。同時,也給他們兩人在點菜時漢娜慌張的神情做了註腳。

點菜時因為不識字而慌張的漢娜

但是大家也許也心生疑惑,承認自己文盲的身份,以此在法庭上解釋自己的罪責不應該十分簡單嗎?為何漢娜在面對法庭的指認時,寧可隱藏自己文盲的事實擔下罪責也不願意為自己開脫呢?

這也許是影片給我們留下的思考題。

也許在二戰時期德國大幅度消滅文盲的時代背景下,漢娜的文盲身份成為了她一生當中的汙點,不識字實際上是在暗示德國在大幅度發展軍事力量的同時,忘卻了國民文化的教育,同時也是對二戰犧牲和平與文明,點燃種族戰火的批判。

對於漢娜而言,在法庭上耿直而木訥的言論,是她接受罪名的原因。在二戰的背景下,如果漢娜沒有遵循關押的職責,她將面臨的也是法律的制裁。面對當下法律的制裁,也透露了在處理二戰戰犯遺留問題上的衝突。這歸根結底是一場道德與法律的戰鬥,同時也是暴露人性的不同面——超越了法律的道義要是在法律面前無效時,後人又是否能評判當時遵循法律者的罪過。

審判

漢娜只不過是那類戰犯人群中的縮影,她所折射,是法律的更迭,道德的衝突,這正是影片的精華所在。

最新評論
  • 1 #

    拉爾夫費因斯演的《英國病人》吧?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你可能不信,從開始到結束,這部戰爭片只用了一個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