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三種「好」演員,分別是影帝、影后和童星。
其中,童星是最有含金量的存在。
他們既要演技過硬,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甚至還要熬過歲月的摧殘。
《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娜塔莉·波特曼,《天才少女》裡的麥肯娜·格瑞絲,《我是山姆》裡的達科塔·範寧,《怦然心動》裡的摩根·莉莉.....
基本上,各個都是好萊塢的演技派。
但相比這些天真無邪的少女,下面這位可能會讓你感到膽顫心驚:
《孤兒怨》丨Orphan
光看海報,足以讓每個觀眾不寒而慄。
片名“Orphan”,並沒有特指The Orphan,也沒有直接用女主Esther的名字做片名。
在我看來,它可能是想表達: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孤兒!
而且Orphan的本意原本是孤兒,但是後面加個“怨”字,不禁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伊莎貝拉·弗爾曼,這位95後演員有著孩子般的天真,以及超出同齡人的成熟。
在電影《孤兒怨》中,年僅12歲的她,卻扮演了一位30多歲的慾女。
可圈可點的演技,遠遠超出了年齡的範疇。
時隔多年,網上爆出《孤兒怨》要拍前傳,片名也定名為《愛絲特》。
唯一遺憾的是,小女孩伊莎貝拉·弗爾曼長大了,不能在繼續當女主,所以只能另選他人。
前作的故事依然是圍繞著愛絲特展開,講述她從精神病院逃出來後,冒出別人來到了美國,化身“愛絲特”開始新的人生。
故事的開篇,一片祥和。
幸福的四口之家,條件優渥,兒女雙全。
然而妻子的一次意外流產,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讓夫妻關係出現了裂縫。
後來,兩人決定去孤兒院收養一個孩子。
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安靜地坐在教室裡畫畫。
短暫的接觸,給人感覺很有禮貌,不由得會讓人產生好感。
隨後,修女向夫妻倆介紹,愛絲特是個不幸的孩子,父母在一場大火中遇難,使得她比同齡人更早成熟。
然而這裡有兩處細節,提醒著觀眾這個女孩的與眾不同。
一是夫妻倆剛到孤兒院時,愛絲特透過窗戶窺探,感覺接下來的偶遇是精細設計。
二是修女的表情,似乎有著難言之隱,但又不方便說出口。
但夫妻倆對愛絲特很滿意,迫不及待想要收養這個孩子。
相比兒子丹尼爾的叛逆,愛絲特表現得非常懂事。
聽說妹妹麥克斯聽不見,她特意在路上學習了一些手語,用來跟妹妹打招呼。
當妻子凱特告訴愛絲特,關於女兒夭折的事情後,她流著淚說凱特是一個好媽媽。
總之,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愛絲特的怪異也顯露出來。
比如說,她不願意和別人有親密接觸,除了丈夫約翰。
她每天必須要在手腕和脖子上帶手環和項圈,洗澡一定要鎖門。
......
當然,這些可以理解為一個女孩子的個性。
那麼,接下來的行為就不符合她這個年紀。
用殘忍的方式結束小鳥的性命;
在學校裡找機會報復欺負她的同學;
為了繼續呆在這個家,她竟然用錘子將做回訪的修女殺害。
只可惜,當妻子凱特意識到這一切,已經太遲了。
她向丈夫約翰提出質疑,卻永遠被同一個理由否認:她還是個孩子!
為什麼從丈夫到心理醫生,都認為妻子的胡思亂想?
原來,凱特這麼多年來一直酗酒,後來在戒酒的那段時間裡,精神極度不穩定。
而愛絲特的到來,讓凱特脆弱的情緒徹底爆發,因此住進了醫院。
那麼問題來了,愛絲特到底是什麼身份?
其實說來話長,一切都要從某個晚上開始說起。
趁著妻子凱特住院後,愛絲特一反常態,打扮得非常妖嬈去勾引約翰。
這一幕,誰也沒想到。
結果,約翰的拒絕,讓愛絲特直接黑化。
與此同時,在醫院的凱特接到一通電話,才終於知道了愛絲特的真實身份。
原來,愛絲特是個33歲的成年女人。
因為患有垂體急速紊亂症,導致垂體機能減退,所以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孩子。
在大人面前,她裝作一個孩子。
在孩子面前,她卻是一個大人。
這種扭曲的身份,讓她成為了成人世界裡的“孤兒”。
於是愛絲特不斷利用孩子的身份,編造了一個又一個謊言。
這也解釋了,她之前種種怪異的行為。
弱小的身體裡,卻裝著無盡的慾望,而且長久以來都被外界的環境所壓抑。
日積月累,就變成了「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後原本有著2個完全不同的結局。
第1個結局,正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愛絲特最終沉入了冰冷的湖裡。
整體節奏暢快淋漓,讓被壓抑了整場的觀眾,終於敢深吸一口氣。
第2個結局,是警察趕到凱特家中,愛絲特提前在房間化好妝,又重新回到了9歲女孩的模樣。
隨後,在警察的槍口下,愛絲特穿著古典的裙子,緩緩地走下樓梯:Hello,My name is Esther。
影片也到底結束。
相比第一個結局,很明顯這個更加有深意。
但是現實中,製片方收到了很多收養孩子的父母的投訴。
不得不承認,導演非常用心,不僅善於氣氛的渲染,還會安排一系列情節引發觀眾反思。
在我看來,《孤兒怨》更像是一部美麗的恐怖片。
我們,會不會也是一個孤兒?
仔細想想,相信每個人的心中肯定會有不同的答案。
至於這部電影恐不恐怖,等大家自行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