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製片人,是站在導演身後的決策者,是電影創作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掌權者。他們懂電影,會選片,搞創作、拉投資,找演員,是個縱橫在電影產業上下游的全能型人才。
曾製作《壯志凌雲》、《珍珠港》、《勇闖奪命島》、《加勒比海盜》等電影的傑瑞·布魯克海默是好萊塢王牌製片人,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經由他打造的電影都得到了不錯的商業回報。
他製作的電影展現出濃厚的“布魯克海默特色”——動盪不安的影片節奏,強烈而震撼的視覺效果以及極具個人風格的講故事方式。這些影片定義了“好萊塢當代商業大片”的模式,並且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製作。
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另一個身份是製片人,多年以來,他都保持著每晚睡前必讀一個劇本的習慣。當他最初讀完《美國麗人》的劇本,第二天就召來編劇和導演,他對編劇和導演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劇本一個字都不要改,這個電影將會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電影。”結果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美國麗人》橫掃2000年頒獎季,拿下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榮譽。
在分析製片人的職能分工前,不得不提美國的製片人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佳影片都是授予製片人,以表彰他們獨具的眼光、洞察力和魄力。正是在製片人的組織領導下,那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變成了生動的影像,呈現給觀眾一部部傑出的電影。可以這麼說,電影是製片人的,藝術才是導演的。
製片人中心制是電影產業重要的一項制度,是圍繞製片人組織創作班子並由製片人決定最終剪輯的原則。世界電影史上,製片人中心制是從1930年開始在好萊塢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20世紀30年代,由於華爾街資本深度介入好萊塢,完全導演的職能被分解於製片廠的體制之中,製片人獲得了最終剪輯權,職業導演和明星營銷,加之以型別化片目,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在好萊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製片人中心制”。
製片人制度造就了經典好萊塢的黃金時期,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製片廠遭遇各種困難,製片人中心制也遭到歐洲作者論的批判和挑戰,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使得完全導演職能以導演資本制的形式在好萊塢重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等造就了新好萊塢的大片輝煌。
製片人中心制裡導演只是負責把劇本變成畫面,這背後龐大的明星群體,製作團隊,都是由製片人決定。如果在一個成熟製片人中心制體系中,導演甚至沒有剪輯權,拍完就完成工作,後期都由成熟的團隊接力。
製片人中心制刻意強化了製片人的權勢與地位、削弱導演藝術個性的製片人專權,它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好萊塢環境下,電影工業的流程通常分Producing(製片)和Production(製作)兩塊。今天就來了解下Producing的職能分工。
Producer
Producer發起、協調、監督,此外還有找經費和僱傭核心成員,最後安排影片的發行。他是整個影片製作團隊的領導者,是督促一部影片從無到有的監督者,需要平衡藝術和資金衝突時的種種決策,保證影片的完成。
製片人會從頭到尾參與整個電影的製作主要,包括劇本開發和修改,演員招聘等,很多Producer身兼多職,既導演、編劇,甚至是演員。
Executive Producer
這類通常是電影最大的投資人,或者代表了投資方公司。他負責確保影片在預算內製作完成,並拍成投資方希望的樣子。這個職務大多數時候不會親自參與影片的製作。
Executive Producer需要具備良好的商業嗅覺和談判技能,確保能夠將專案帶入拍攝製作環節。一部電影可能有很多Executive Producer,分別負責影片的拓展、融資和創意製作。
Co-Producer
幫助製片人分擔工作,負責影片某一特定部分的製片工作。
Associate Producer
協助製片人的工作,不過這個職務有時是一種禮貌性的頭銜,給那些幫助過影片製片的人,這些人不一定實際參與了影片的製作過程。
Line Producer
協助導演實現拍攝,通常不會對導演的藝術表現和故事敘述有直接影響和干預。在早期電影以攝影為主的年代,Line Producer會監督整個拍攝預算和需求。早期電影的預算都是比較粗略的,因此Line Producer最重要的是控制預算。
Assistant to Producer
有些製片人由於工作繁忙,會配備個人助理幫其處理日常事務,例如接聽電話,會議記錄等。
Production Manager
影片拍攝的具體工作執行者,主要工作為監管拍攝資金,僱傭工作人員,稽核每日開銷,並保證影片按預算進行拍攝。部分工作內容會和Line Producer重合。
Production Coordinator
協調製片負責拍攝所需的一切瑣事,以確保拍攝順利進行,例如租訂裝置,聯絡住宿等等。
Assistant Production Coordinator
協調製片助理是協調製片的助手,幫助協調製片處理每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