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乘風破浪姐姐2》開播,發生了最尷尬的一幕。
袁姍姍在演唱經典老歌《再回首》時,由於過度緊張,在舞臺上出現了一連串失誤:
先是起調過高,緊接著聲線不穩,最後唱到中間突然忘詞……
本來,比賽現場氣氛緊張,選手出現失誤的情況在所難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道10年,見慣了大場面的袁姍姍,竟然一下子慌了神兒。
在接下來長達50秒的時間內,舞臺上的她並未採取任何臨場應變措施,而是一個人呆呆站著,手足無措。
結果不出所料,她的聲樂部分只得了3分,綜合評分44分,初評成績倒數第一。
事後,袁姍姍哭成了淚人。她說:“我唱第一句時就卡住了,所以就影響到後面的每一句。”
此情此景,不禁想到剛剛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的,8歲小女孩馬子惠。
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短道速滑比賽中,馬子惠在起跑時發生失誤不幸摔倒。
可她並沒有因一時落後而氣餒,而是立即起身猛趕。
最終,她以小組第一的成績奪得冠軍。
影片在網上爆火,不少網友被小子惠不放棄的精神所鼓舞:
的確,和袁姍姍一樣,小子惠同樣經歷了開局失利。但她卻沒有因一時的失敗而放棄,相反,她以最快的速度調整好狀態後重新起航,很快實現逆風翻盤。
真正的強者,既要有贏得比賽的「實力」,更要有輸得起比賽的「心態」。
人生中處處是競技場,失敗在所難免。
而一個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暴露了TA未來的高度。
1、失敗不可怕,自我放棄才可怕知乎上有人抱怨:
為什麼別人那麼輕易就成功了,而我卻那麼難?
有一條高贊回答:
你憑什麼會認為,別人的成功就很輕鬆呢?
想起已故青年導演胡波。
2018年2月16日,由他執導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以下簡稱大象)獲得了第68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胡波因此一戰成名。
原來,《大象》是他嘔心瀝血完成的影視處女作,胡波對其極為珍愛。但製片方對最初剪輯的版本十分不認同,一度要求胡波刪減時長。
為了保證影片的完整性,胡波試圖反抗,卻遭到了製片方的無情打壓,更要命的是,胡波差點被剝奪電影署名權。
在經歷了抵抗、妥協,無望之後,胡波在北京家中自縊,年僅29歲。
諷刺的是,他走了,成功卻來了。
他的朋友曾感嘆道:“他如果再堅持5個月,天就亮了。”
可惜,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沒有如果。
很多悲劇的發生,往往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在經歷了失敗之後,開始自我放棄,這才是最可怕的。
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丘吉爾
人生難免經歷失敗,一時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那些被失敗擊潰的人,失掉的不只是當下,還有「繼續前行」的勇氣和「逆風翻盤」的機會。
只有把一時的失敗當做禮物,並始終對當下葆有熱忱的人,才配擁有真正的成功。
2、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也贏不了根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名死於自殺,還有8名自殺未遂。
相信很多父母會不由得感慨:
明明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我們的孩子為何會因此而喪生?
近日,採兒在節目中的一句話點醒了無數家長,她說:
“我覺得抗壓性很重要。這個事情可能不至於摧毀你,但是你先把自己摧毀了,因為你沒有經歷過壓力。”
是啊,很多時候,摧毀孩子的不是眼前的挫折或失敗,而是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
他們面對的最大敵人,是輸不起的自己。
教育學家李希貴曾說:“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生活中,太看著輸贏的孩子,輕則出現心理問題,重則出現人格扭曲。
「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也贏不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同他人競爭,適度的“輸不起”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可一旦太執著於輸贏,反倒容易被失敗吞噬。
3、高層次的父母,這樣培養孩子的輸贏觀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輸不起是失敗者的通病。
為人父母,只有先教會孩子坦然地面對輸,才能教會孩子體面地贏。培養孩子正確的輸贏觀,高層次的父母懂得這樣做:
一、不用“第一”捆綁孩子
白巖松曾在給兒子的郵件裡寫道:“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不允許孩子考第一,這條教育觀念曾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可實際上,白巖松培養出的兒子,從小學習能力超強、初中時期,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更難得的是,他在高中畢業後就被順利保送到世界排名第21位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
其實,白巖松並非真的限制孩子得第一,他只是不想讓「得第一」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
心理學上有個“瓦倫達效應”:一個人越患得患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相反,只有孩子心理上解壓了,才能真正激發出自身的潛力。想讓孩子飛得更高,家長要學會給孩子“鬆綁”。
二、打消孩子的競爭性快樂
最近一位爸爸的做法引發了很多人的熱議。
陝西西安,魏先生帶著上幼兒園的女兒和上六年級的兒子去肯德基。
可接下來的一幕令人不解,只見妹妹獨自坐在肯德基裡,大口吃著漢堡,桌上同時擺滿了蛋撻、炸雞,可樂等小食。
而哥哥則站在窗外,眼睜睜地看著妹妹吃。他不停地向裡張望,嘴巴忍不住跟著咀嚼,讓人看了十分心疼。
原來,這是爸爸的「特意安排」:只因哥哥英語沒考好,只有76分,但妹妹考了100分,爸爸想透過獎勵妹妹來刺激哥哥,讓他在外面思考下英語為什麼沒好考。
這位爸爸看起來是在獎勵妹妹懲罰哥哥,但實際也在摧毀妹妹的進取心。小小的孩子很可能會認為:下次我不必考100分,只要考得比哥哥好就有漢堡吃!
真正的進步不是優於比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中科院心理輔導師王小騫說:“孩子的世界裡有三種快樂。最低等的叫競爭性快樂,是和別人比出來的快樂;第二種叫非競爭性快樂,是和自己比出來的快樂;而第三種叫無條件快樂。”
智慧的家長,懂得淡化孩子的競爭性快樂,鼓勵孩子的非競爭性快樂,給孩子創造無條件快樂。
三、用發展的眼光,教會孩子坦然面對輸贏
孩子金榜題名後,他寫道:“狀元,是對前面12年努力的肯定,但狀元只是虛名。”
無論高考前後,他都鼓勵兒子:“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
可見,有格局的父母,懂得用發展的眼光來教育孩子,不為一時的榮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時失利而自暴自棄。
成功的標準,不是贏,而是每一次比上一次進步一點點。
司馬懿曾教導自己的兒子說:“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真的能笑到最後。”
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先學會面對失敗,才能更好地迎接成功。
願每個孩子,都有輸得起的胸襟,更有贏得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