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上映,票房5151萬人民幣。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性質的文藝片,這樣的成績並不意外。
2019年,許導再戰文藝片,宣佈開拍電影《第一爐香》。
改編自張愛玲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編劇王安憶,目前已經殺青。
如《黃金時代》一樣,從開拍到殺青,再到最近曝光劇照,這部電影無一處不引起爭議。
尤其是男女主角彭于晏和馬思純。
很明顯地,兩位演員不是廣大網友和張迷心中喬琪喬和葛薇龍的最好人選。
無論外形還是氣質,都不像是落難香江,從精英墮落到紅塵的人。
▲最近曝光的劇照
網友的憤怒最終演變成了擔心。
擔心張愛玲那頹廢、輕柔、焚化驚情的香江,墮落地變成新時代女人奮鬥的前線。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為何到了張愛玲這裡,網友就不買賬了呢?
01張愛玲的作品被搬上銀幕,由來已久。
事實上,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名資深的電影編劇。
從小說到電影,她總是精於對女性的真實刻畫。
▲張愛玲編劇作品
以《太太萬歲》和《不了情》為例。
1947年,張愛玲首次創作電影劇本《太太萬歲》。
主角新婚巧婦陳思珍,是典型的上海好姑娘,精明能幹,巧言善道。
家裡從婆婆到丈夫,從小姑子到女僕人,無一人說她不好,個個贊她會持家。
▲電影《太太萬歲》
這麼一個好媳婦,張愛玲也不會十全十美地寫。
她是舊時的女人,精明全用在了幫扶丈夫,一手興辦的公司生意也蒸蒸日上。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婚姻最大的考驗還是出軌。
丈夫金屋藏嬌,被陳思珍知道後,起初只是遷就,容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後來,家裡生意不好,小三天天上門要錢,她怎麼辦?
張愛玲賦予了她與市井精明相稱的行為模式——鬥小三時,陳思珍站在丈夫這邊;等鬥垮了小三,她的女性和自我保護意識覺醒,想要和丈夫離婚。
大團圓結局的傳統電影裡,婚自然是離不成的。
但在這一波三折裡,蔣天流扮演的陳思珍可謂大放異彩。在張愛玲的調教下,陳思珍性格里的每一幀都在釋放力量。
她錐子臉,柳彎眼,看人的眼神像是最精明的獵人瞄見了最上眼的兔子。
她又端莊,溫柔,一看就是能成事兒的人。也正因為能成事兒,她必定要使伎倆,耍心機。
而這,反倒顯得她更可愛了。
▲電影《太太萬歲》
同樣是1947年,同樣是桑弧執導,張愛玲編劇的電影還有另一部《不了情》。
或許是靈感正當時,《太太萬歲》裡溫柔、美麗、多方隱忍的女主人,換成了《不了情》裡的小三。
這一次,第三者是獨立而前衛的,她能夠在城市裡為自己找到家庭教師的工作立身。
面對農村在趕人的當家太太,她陷入自責,掙扎,在理智與感情的邊緣徘徊不定。
與現在網友反對《第一爐香》中的單一審美不同,《不了情》充滿了女性的理想主義光彩。
你看到虞家茵的墮落,但她仍有骨氣,這也符合當時觀眾的期許,片子隨之大賣。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從來沒有簡單而平凡過。
02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影視最紅火的時候,美人,天王,大腕,小生層出不窮。
而張愛玲已經是個幽居的老人,關於作品的改編事宜,則交到了新人手上。
關錦鵬就是接棒人之一。
1994年,這位拍過《胭脂扣》《阮玲玉》的導演,將張愛玲流傳最廣的中篇小說之一《紅玫瑰與白玫瑰》搬上熒幕。
“白玫瑰”孟煙鸝選了葉玉卿,豔星出道,遁入張氏的電影裡,一改往日放浪模樣,顯得木訥,清純。
“紅玫瑰”王嬌蕊則選了陳沖,原著中最惹人遐想的有夫之婦,性感,成熟,嬌豔欲滴,卻是恰到好處。
相比孟煙鸝,王嬌蕊更自信,也更奔放。
在愛情裡,她總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掌控一切的暴君,愛不愛都是她自己的事,別人只是她體驗愛情的工具而已。
正因如此,後來她的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才顯得出其不意的精彩。
這便是角色出彩的好——陳沖因此拿了金馬獎最佳女主,和金像獎最佳女主提名,甚至電影還被提名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
▲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港臺導演裡,除了關錦鵬,要屬許鞍華對張愛玲最為上癮。
時間倒回1984年,她選中了《傾城之戀》。
電影雖然改編自張氏作品,但許鞍華還加入了自己的創意。
首先便是女主角的選擇。
原著裡說,白流蘇是善於低頭的舊時女子,她的長相是“從前是白得像瓷,現在由瓷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
就是這樣完美白皙的臉上還長了“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讓範柳原一眼就能認得她。
她選中了繆騫人,臉方方的,眼睛是杏仁眼,頭髮剪短了,偏分了,整整齊齊梳在耳後。
與其說是白流蘇,還不如說是1984年的摩登女郎,穿在身的方格子旗袍,不僅沒顯出民國氣息,反倒像是摩登女郎在追民國復古風的時髦。
這也讓人不難理解,《第一爐香》剛宣佈選角時,最大爭議為什麼是馬思純了。
在小說中,女主人公葛薇龍覺得自己的手臂“像是熱騰騰的牛奶,從青色的壺裡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
馬思純面板偏黑,加上此前拍攝另一部戲發胖,於是有了電影開機前頗具爭議的畫面。
早在電影官宣之前,馬思純就因為在微博上公佈的文藝腔調受到群嘲。
而這更是觸了張氏作品的底線。
張愛玲可不會給你美好,她要的,是讓你看見人性的崩塌。
同時,看見人怎樣在自己蛆蟲一般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偏狹邏輯中打轉,最終變得面目全非。
最有名的例子,便是《金鎖記》。
03《金鎖記》翻拍過很多次,電影電視都有。
無一例外的是,女主人公曹七巧一開始都漂亮,樸實,最後卻敗給了慾望,徹底陷入瘋狂。
鎮上大富大貴的家裡有一個二少爺,因身體殘疾,沒法娶到官家女子,七巧便是他退一步的選擇。
貧家女子進入大富人家,自然是撈不著好。
加上二少爺的不能生育,殘弱不堪,使她失去了爭鬥上位的權力,更剝奪了她對愛情的渴望。
這種壓抑,一直持續到從媳婦熬成了婆婆,才得到了報復性的釋放。
她的女兒長安成了第一個犧牲品,當時已經不時興裹小腳了,她逼迫著孩子裹腳,結果遭鄰居嘲笑。
長安上學了,她又百般阻撓,讓長安失了學。
之後,長安有了愛情——曹七巧一輩子最為渴望卻沒有得到過的東西——她更是變本加厲地迫害,以讓女兒染上鴉片癮的方式,徹底毀了她的一生。
兒子長白也是如此,早早便在母親的利誘下,吸食鴉片,兩次婚姻更因為她從中作梗,通通以兒媳自殺告終。
這哪裡文藝了,根本就是恐怖故事。
七巧就像一個套著枷鎖的人,她知道所有人都恨她,所以她泯滅了自己的人性,迫害了所有她近水樓臺能夠迫害的人。
或許也正因如此,《金鎖記》名聲在外,在影視圈卻少有問津。
而她的另一部作品,卻是完全不同的境況。
1951年,張愛玲以“樑京”為筆名發表了《十八春》,即後來略作改動後,在臺灣出版的《半生緣》。
張愛玲去世後,許多作品被搬上熒幕,其中《半生緣》就是張氏改編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1997年,同樣是許鞍華。
這次她選對了人,梅豔芳飾演那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惡毒姐姐顧曼璐。
顧曼璐情路坎坷,遇人不淑,一生嚐盡命運苦楚。
《半生緣》在梅豔芳的演藝生涯裡,不算是最有名,但她依然驚豔。
她香港出生,舉手投足,全是港派,可一到電影裡,她便成了憋著一口氣的紅塵舞女。
她能幹,精明,為了家裡,殺伐決斷到連自己也能豁出去。這種古怪脾氣,再加上舊時代的思想枷鎖,殺傷力可想而知。
▲電影《半生緣》
妹妹顧曼楨,就是她手到擒來最輕易能迫害的人。
吳倩蓮的可愛、幹練又略顯脆弱的一面,將顧曼楨的天真爛漫推到了極致。
她彷彿生活在塵世的另一邊,感情順利,不用經歷姐姐所經歷的,不用耍心眼就可以得到最美好的愛情,可是然後呢?
這份美好,在親姐姐將她囚禁起來的那一天就結束了,再之後姐夫強暴了她,生下了姐姐姐夫的孩子。
在醫院生產後,她逃了出來。她四處尋找男友沈世鈞,只發現他已經結婚。
姐姐死後,她放棄了尋找,她屈服了,她不願再費盡力氣徒勞無功地為人生的美好添枝加葉了。
她嫁給了姐夫,徹底遁入舊時代的牢籠裡。
她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電影《半生緣》
曹七巧與子女,顧曼璐和顧曼楨,無一例外都是正不壓邪。
張愛玲真的在意邪惡和正義的鬥爭嗎?
04張氏作品的改編,最成功的分為三種。
一種是半個世紀前,她親自擔任編劇的作品。
一種是《半生緣》這樣忠於原著以及原著所屬的時代,成功創造出文藝感,讓人愛憐的改編。
還有一種,它脫去了張愛玲作品那種一旦加入自己的創造便面目全非的脆弱,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導演電影。
2000年後,張氏作品的改編中,最為驚豔的便是07年李安導演的《色,戒》。
無疑,李安是很會挑人的。
人人都說,他選中湯唯是因為她很像《半生緣》裡的吳倩蓮。
但其實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2007年時,湯唯的青澀而無所適從的演技。
這種演技,很容易被看成是文藝的表現,但其實是一種不會“演”的表演需要。
《色,戒》裡,到處都是這樣的“演技”,不為別的,就因為湯唯飾演的王佳芝處處都在表演。
上學時,鄺裕民喜歡她,兩人互生情愫,不過,落難香港的學生之戀並不能讓王佳芝滿意。
鄺裕民愛王佳芝,但他也可以為了理想,將心愛的女人雙手奉送給其他男人。
王佳芝接受了請求。為什麼接受?
易先生的出現,無異讓她的生活蒙上一層弧光。
他的老練,成熟,強勢,還有全身上下無處不在的神祕和浪漫,都讓王佳芝感到了一種夢幻的氣息。
相比之下,鄺裕民只能在舞臺上排演話劇,易先生才是那個能讓人脫離真實生活的苦楚,真正站在舞臺上的人。
▲電影《色,戒》
“演”成為了王佳芝的日常。
她笨拙,破綻百出,但她還是願意演,這種“演”既讓她在心理上與其他人拉開了距離,又有奉獻犧牲自己的情懷在一旁助力。
《金鎖記》裡的曹七巧用了一生去陪葬換來的富貴,在她這裡,只需要一次屈膝,一個媚眼,便能得到。
這難道不是天底下最好的交換嗎?
只要易先生還活著,她便少了為人賣命的錯覺,少了她被打回原形,重新過苦日子的擔憂。
《色,戒》的改編無疑是成功的,它讓觀眾看到了一種獨特的愛情表達方式,看到了一個豺狼般的男性的溫柔。
王佳芝被處死之後,易先生坐在床頭,撫摸著床單,光線打進來時,他紅了眼眶。
這一幕,相信看過《色,戒》的觀眾都能記憶猶新。
它像一根羽箭,一下子刺中了觀眾的心,使得之前的做作,驕傲,假戲真做都坍塌了,無能為力了。
▲電影《色,戒》
讀過原著就知道,結尾要冷酷得多。
感情是不存在的。易先生最後想到王佳芝,只想到了對她的佔有,而她死了。
“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05張愛玲的作品很好,但即便改編得當也難出經典之作。
然而,最近幾年來,其作品改編的電影,不是被人群嘲,就是完全沒有再改編的跡象。
是因為作品改編難嗎?
時代變了,一輩子委身於人的蒼涼,不再被需要。
我想,這裡頭還有另一種解釋:
當下的我們太過適應文藝和美好,已經不想看到生活的另一面了。
在當代的概念裡,女性永遠是強大,獨立,有工作有自由的。
而對於男人,形容他們的詞彙已經實現了無數次迭代,從“小鮮肉”到現在的“小奶狗”、“爹系男友”。
每一種解釋都在指向一個意思:女生不用再圍著男人打轉了。
▲熱播劇《完美關係》中的公關女魔頭斯黛拉
說起現代女性來,張愛玲不可能不熟悉。
她的媽媽就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先驅,當年,她裹著小腳還坐飛機,還和外國男友談戀愛。
可為何張的筆下,還是選擇了殘酷,冷漠,恐怖故事一般的愛情呢?
原因只有一個:她明白,那不是愛情。
不是現代愛情,與傳統也無關。
只是時代變化,人為了生存做出的感情上的讓步。
越改編,爭議越大,也就在於此:當代的導演們,太希望把不是愛情的東西拍成愛情了。
尤其是當前的電影界,不管什麼題材,選角,編劇,場景設計,都要符合主流審美,最後拼命湊成一幅幅愛情的名場面。
關錦鵬如此,許鞍華也如此。
李安懂了,兌了一點兒溫柔,因此成就了經典。
但只有張愛玲自己知道,讀者和觀眾也知道:
母親旅居歐洲,狂交男友的生活,這只是些廣告畫冊上的風情畫,真實生活中的女性大多數並不是這樣的。
愛情很少見,而很多時候,誰也拯救不了她們,她們自己也不行。
這不是所有人的現實,但它始終是一部分人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