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不是腳到達的地方,是心超越的的地方。”
這是電視劇《在遠方》中姚遠(劉燁 飾)創辦的快遞公司——“遠方快遞”在發展初期的口號。
也正是以姚遠為主線,《在遠方》向觀眾講述了近二十年裡,他在快遞和網際網路行業中摸爬滾打、浮浮沉沉的人生故事。
該劇在浙江衛視和東方衛視雙平臺首播,僅播出一週,豆瓣開分就穩定在了7.5上下。
論主創,這部劇集結了劉燁、馬伊琍、梅婷、保劍鋒、曾黎等一眾王牌演員陣容;
編劇申捷和製片人吳家平更是繼斬獲了飛天、白玉蘭等多項大獎的《雞毛飛上天》之後的再度合作;
由杭州市上城區重點影視企業杭州佳平影業有限公司出品,也是《雞毛飛上天》的出品方,因此業內業外都有極高的期待值。
故事設定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中國的快遞行業剛剛起步。
初中畢業的姚遠接替因車禍意外過世的父母在上海做長途運輸,那是初期的快運,也就是現在快遞的雛形。
一次意外他和女大學生路曉鷗(馬伊琍 飾)結識,而路曉鷗的父親又恰巧正是郵政稽查的負責人“路閻王”,在幾次接觸中,兩人互生情愫。
雖然一經播出,幾位主演青年時期的形象就被網友大肆吐槽,但不得不承認,整部劇的品質並沒有讓大家失望。
事實上,主演們在開場時就已成年,“逆齡”表演並無不妥。就連觀眾質疑的形象問題,也都有跡可循。
馬伊琍和曾黎飾演的兩位女大學生一出場已經是研究生在讀,一個想著職業規劃,一個考慮出國深造。
比起用“少女感”來捆綁她們,反而知性、成熟是對她們更合適的形容詞。
劉燁飾演的姚遠,中學都沒有讀完,出場頂著一頭“泡麵”。
試問,他已經在社會混了很多年,上海方言裡的“老油條”,又怎麼可能還籠罩著一層翩翩白衣的“少年感”?
釐清了人物關係,再來看看故事如何。
《在遠方》的定位是一部都市創業劇,不難讓人想到同為創業劇的《創業時代》(2018)和《我的真朋友》(2019)。
讓人尷尬的是,兩部作品的豆瓣評分為3.7和4.4,至今沒有“翻身”的跡象,最大的詬病都離不開“戀愛”二字。
所以當劉燁和馬伊琍的感情戲逐漸變得清晰明朗,不免讓觀眾都緊張得倒吸一口涼氣:又要談戀愛?
好在這一次,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清楚地認識到:“套著創業外殼的言情劇”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劇中的感情戲都是成年人式的“點到為止”,少了一味長篇大論的愛情詩,果然更合胃口了。
那麼取代了愛情戲的地方,都變成了什麼?
目前該劇播出尚未過半,但從已有的劇情發展以及編劇申捷的採訪中,我們已經可以一窺究竟。
港澳迴歸、千禧年到來、非典爆發、申奧成功……歷史事件在劇中一一有所呈現,快遞行業和網際網路在中國市場中的崛起,我們也能在劇中看到。
與其說《在遠方》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種真實的、歷史的、有據可循的整合改編。
申捷坦言,一開始在做劇本的時候,她沒有要網際網路這個主題,只想聚焦快遞。
但是在不斷的走訪和調查之後,團隊意識到快遞和網際網路其實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區塊鏈和大資料都在這二十年裡冒出來,而快遞又和網際網路一樣,在不斷地更新、反思、變強。
所以最後的故事版本,行業和行業有捆綁,有競爭,也有相互扶持。比起初期的構思和雛形,我們看到的《在遠方》顯然更豐滿也更踏實。
對此,編劇也給出了一些她的想法:
“我想做的是群像。我相信這部劇出來以後,應該是每個快遞公司以及網際網路公司,包括京東商城和阿里巴巴,凡是搞這兩個行業的人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這裡面大量地運用了很多我採訪到的實際發生的故事,都是不同公司不同行業的人他們所經歷過的,都是現實中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
因此,那些劇中觀眾可能會認為是“開金手指”的故事,都是申捷在採訪中得來的第一手資料。
比如姚遠在機場找俄羅斯航空幫忙中轉貨物,所謂的“主角光環”,卻偏偏是某個快遞公司創始人的親身經歷。
真實又傳奇,就像申捷自己所說的一句——“這個時代是一切奇蹟都可以發生的”。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群眾遊行中,“快遞小哥”在“美好生活”方陣中亮相。/微博@新京報
當然,因為行業所限,這部劇也成為了我們常說的“大男主戲”。
就像去年大熱的《大江大河》,是男人們在引導著事件的發展,女人們則看起來更容易成為“附庸”。
所以每當馬伊琍和曾黎、梅婷出現對手戲,觀眾們都往往會猜測下一場是不是就要“撕起來”。
開啟彈幕,清一色的也都是對於女性人物的後續猜測,有說梅婷飾演的劉愛蓮“段位高”,也有說馬伊琍和曾黎已經陷入了和兩個男主之間的四角關係。
面對這些猜測,劇情反倒是一次次地給大家“打了臉”——沒有吵架、沒有爭執、更沒有動手“互撕”。
而職場戲在沒有這些東西以後,一點都沒有變得空洞乏味,也是這部劇的高明之處。
前幾日播出的一段路曉鷗和劉愛蓮的對話,更像是一版成熟女性的相處模式教科書:
看破但不說破、心知肚明又留有分寸。這才是真實的現實世界。
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大吵大鬧?多的反而是小心翼翼努力維護自己小世界裡的秩序。
姚遠和劉雲天的一段醉酒戲,更是把男人們的“戰爭”演繹得淋漓緊緻。
他們在院子裡喝酒吃飯、爬上圍牆、又喊又叫,路曉鷗和劉愛蓮站在樓上看他們狼狽嬉鬧。
最後路問劉:“你聽出來沒有,其實他們倆都沒喝多。”
藉著這場醉酒,一個聽到了價值八百萬的商機,另一個試探了對方的誠信。
這是他們之間的一種互相理解,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棋逢對手”才最好看的原因。
女人間惺惺相惜,男人間相互理解,一起走到最後不好嗎?
《在遠方》儘管描繪了一個男性主導的行業,但故事裡的每一個女性都是有血有肉、生動形象。
“中年女性最終都會去演媽媽嗎?”這個常常被拿來折磨女演員的問題,或許《在遠方》裡已經找到了答案。
無論是相信愛情同時堅守事業的路曉鷗,還是身為單身母親一點沒有懷疑人生的劉愛蓮,又或者是犯過錯爬起來又在愛裡不斷摸索的霍梅,都向我們很好地證明了當下中年女演員的角色存在很多可發揮的空間。
儘管都是一水的中生代演員,《在遠方》卻不缺少年輕的觀眾。
除了故事好看,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該劇也沒放過時下的社會熱點話題。
比如,原生家庭。
無論是去年的《都挺好》,還是今年的《小歡喜》,“原生家庭”這個詞幾乎能夠引起所有年齡層的共鳴。
《在遠方》第一集裡,路曉鷗和霍梅作為兩位在讀心理學研究生,她們分析共同的病人“King”的時候就提到了這個話題。
故事發生的二十年也是心理學在國內不斷被普及的二十年,作為一條副線,故事中的每一個重要角色似乎都和這門學問有著或多或少的一些關係。
商界巨擘劉雲天酷愛用心理學研究他的對手,並也是以此才和路曉鷗、霍梅有了跨越太平洋的聯絡。
有了這些被年輕群體不斷關注的話題,才有了被年輕群體所認可的價值觀。
時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重要節點,今年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較去年以井噴之勢不斷呈現。
但真正要做到好口碑、好劇情、好品質,究其根本有一個原因:有沒有腳踏實地。
現實主義題材本就是為了反映社會而生,如果沒有做到真正回饋現實,觀眾一定不會買賬。
打著關照現實、貼近生活的旗號,最終只是桎梏於小情小愛的是“偽現實主義”;但過分誇大,為了戲劇化而書寫劇情,又難以讓人共情。
只有當一部作品能直擊人們心中的痛點,當它所描繪的行業被真正的從業人所認可,現實主義才能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