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帕丁頓

又到了年底觀眾對各類節目需求大增的時候,最歡樂下飯的綜藝怎能缺席?然而當大家眼巴巴等自己喜歡的綜藝續集開播時,卻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靠一張嘴打天下的《奇葩說7》,奇葩不再,能說會說的更是越來越少;有財有貌還努力的“浪姐”到了第二季,集體划水、翻車,姐姐們們要麼不會唱、要麼不會跳,更要命的是,她們還壓根不願意拼了;《吐槽大會》早就淪為“洗白大會”,嘉賓和觀眾心知肚明,但沒想到這次連有趣的槽點都快找不到了。

爆款綜藝續集真的搞不動了嗎?問題究竟出在哪了?今天我們就來細數綜藝續集“七宗罪”。

一宗罪:太著急

這一票必須投給《乘風破浪的姐姐2》(以下簡稱《浪姐2》),距離上一季姐姐成團夜僅僅隔了4個月時間,《浪姐2》就迫不及待的開播了。

這裡也確實不得不佩服芒果的執行力,這麼大型的節目、這麼一大群不省心的女人,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全部協調到位,是需要製作團隊有足夠經驗、專業度和配合默契的,而且能在這麼短時間搞定一眾金主“爸爸”,實力也的確是過硬。

然而,能力再強、牙口再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作為30+女性突破自我、展現風采的節目,姐姐們的綜合素質,自我心態是否符合節目要求,這必須得花時間把關篩選,用心組合。就像一頓豐盛的大餐,食材不對,再好的廚子也很難料理出人間美味。

顯然,這次在有限的時間裡,節目組把嘉賓選擇的重點放在了熱度和話題度上,以至於最終亮相舞臺的姐姐們,和節目氣質並不契合,目前《浪姐2》已經到了二公階段,可絕大多數人還沒有找準自己定位,也沒有激發出鬥志昂揚的精神。

二宗罪:吃老本

前五季評分一季比一季高的《王牌對王牌》是浙江衛視當之無愧的“王牌”節目,尤其是沈騰、賈玲、關曉彤、華晨宇這四個活寶組成的“王牌家族”戰隊,賺足了觀眾好感。“王牌家族,誰都不如”幾乎成為觀眾的一種生活,沒有他們的日子,大家吃飯都不香了。

然而節目到了第六季,除了依舊超多的廣告、玩爛的遊戲,套路竟然沒有一絲絲改變,還是“你比劃我猜”“傳聲筒”“搶歌詞”,純純的複製貼上,合著兩季間隔的時間只是給演員們抽空拍個戲,上個別的綜藝,節目組抽空招個商,其實連招商都不用費勁,六季節目有一半總冠名都是VIVO。

《王牌對王牌》是難得的四位固定MC人人有梗的節目,看來這季依然是要在厚厚的老本上躺著吃了。

三宗罪:選題耗盡

相較於《王牌》這樣怎麼躺都好“吃”的節目,更多的節目不得不在推陳出新上絞盡腦汁,強觀點、強資訊輸出型的辯論節目《奇葩說》尤其如此。

《奇葩說》前期的辯手雖然觀眾一開始不熟悉,但他們實力都不容小覷,馬薇薇、範湉湉、邱晨、顏如晶、肖驍、姜思達、陳鳴等等,他們既有專業辯手的素質,又有“奇葩”的風采,一個個唇槍舌劍、骨骼清奇、腦回路異於常人,是當之無愧的“奇葩”。

這些年,節目不光將辯論帶成一股社會潮流,影響年輕人獨立思考,還貢獻了“愛上人工智慧算愛情嗎?”“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我該支援還是反對?”“高學歷女生做全職太太是浪費嗎”等太多引起大眾深思的社會熱點話題。

到了第七季,辯手漸行漸遠,段子手越來越多,節目向偶像化、低齡化發展的趨勢明顯,玩梗玩得比隔壁《吐槽大會》還精彩,就是辯論的選題和深度都不能再現往日巔峰時刻的輝煌。

四宗罪:人才枯竭

郭德綱曾經說“還是先搞笑吧,相聲要是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喜劇類節目當然也是如此,但就連郭德綱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他歷任主持人、觀察員、召集人的《歡樂喜劇人》系列的確越來越不歡樂了。

《歡樂喜劇人》如今已經播到第七季,評分也從第一季的8.3分,一路下滑到現在的4.2分,這檔節目一開始是個香餑餑,大家都追著看,做著做著成了雞肋,然後成為味同嚼蠟的“蠟”。

2015年節目剛開播的時候,以沈騰為代表的開心麻花團隊在舞臺上大放異彩,隨後的“喜劇之王”岳雲鵬也是人見人愛,但是喜劇真的不好做,到了第三季觀眾就實在啃不動了,郭德綱自己也感嘆,人才都已經被挖盡了。

人才枯竭的窘境不光是《歡樂喜劇人》的一道坎,太多綜藝續集乏力,實際上都是難以解決“人才”的問題。

五宗罪:同類太多

作為大眾娛樂的綜藝節目,本身門檻要求並不高,除了《奇葩說》這類壁壘較高的節目,其他的更多是靠模式、嘉賓出圈,因為技術含量不高,所以大家互相模仿起來也並不難,於是每當市場上一檔新型別節目火了,很快就有一大批同類型節目跟上,快速把觀眾拉向審美疲勞。

前幾年唱歌類節目很火,《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我是歌手》等節目一下子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爸爸去哪兒》火了,就馬上跟進《爸爸回來了》等等,一時間明星爸爸和孩子都不夠用了,觀眾也看懵了。

《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之後,乘著女性題材之風,接下來有一大波“姐姐”類節目都已經整裝待發。

“搭便車”是業界常態,只是真正成為爆款,能夠被觀眾牢牢記住的,往往是靠“笨辦法”另闢蹊徑、推陳出新的節目。

六宗罪:明星划水

坊間有一種不成文的叫法,把明星們劃分為“電影咖”“劇咖”“綜藝咖”,以前大家都削尖了腦袋往“電影咖”上湊,感覺那是更高階的存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上綜藝成為明星們趨之若鶩的目標。尤其在這兩年電影市場不景氣、電視劇變化多端的情況下,明星更喜歡上綜藝刷臉、攢人氣了。

過去幾年,一些優質的綜藝節目確實幫助明星拉了不少人氣和好感,比如《奔跑吧兄弟》中,鄧超、楊穎、鄭愷、李晨、陳赫、王祖藍等人,憑藉在節目中的精彩表現,事業更上一層樓。

但是還有不少明星既想透過綜藝出圈,又難以卸下偶像包袱,或者只是把上綜藝當作一個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混在裡面摸魚划水。

而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可以划水,我可以換臺啊。

七宗罪:洗白大會

要說“洗白”功夫哪家強?那必須是《吐槽大會》。

2016年,王思聰以嘉賓身份亮相一檔全新節目《吐槽大會》,可惜首期節目內容太過勁爆,只播了一期就被下架了。

重新整改播出後,《吐槽大會》逐漸變成明星們的花式洗白大會,發起人李誕也發愁節目到底能做到哪一天?他知道《吐槽大會》的確一季不如一季好看了,他也知道節目早就違背了原來的初衷,變成“洗白大會”。

其實觀眾也明白,明星們沒有人真的是來找罵的,他們目的很明確,靠“自黑”以及“他黑”起到翻紅的目的,這沒問題,問題是他們願意讓人吐槽的點是越來越少了。

就以最新的《吐槽大會5》來說,主咖黃奕的槽點只有前夫,馬思純的槽點繫結周冬雨,馬蘇是交友不慎,秦昊是萬年不變的“嫁對娘”,難怪伊能靜都忍不住發文,別光拿人家年齡開玩笑,請尊重尊重女性。

當大家“洗白”都洗的這麼敷衍,觀眾還能有多少耐心呢?

以前電視時代的綜藝節目基本都不分季,像《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都是每週一期固定時間播出,觀眾的選擇範圍有限,隨著網路平臺的興起,季播的概念和方式開始流行,觀眾可選內容更豐富了,而綜藝節目的製作團隊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當下很多節目都有這樣一個生命週期,第一季出圈,第二季走向成熟,第三季要是無法突破,牢牢把握觀眾,那麼接下來就是走向滑坡,面臨快速被砍掉的命運。

如果追求長久太難做到,或許如何在有限生命週期內將一個IP的價值最大化,才是很多幕後製作團隊的目的。

—END—

8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TVB老戲骨下班後去買菜為家人下廚 與妻子“分居”仍照顧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