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就像這個世界上永遠是吃螃蟹的厲害,續集都要經歷魔咒。《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沒有第一季的觀感好。

如果第一季是蹚水過河,第二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關鍵點就在於,這一次的《浪姐》有了比較的樣本。所以有時候,摸得到石頭反而比摸不到更可怕。

即便我喜歡全部的姐姐,但整個初舞臺看下來的感覺,並不好。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

乘風破浪這件事,其實已經變成了偽命題。不管是抱著想紅的心,還是沒有想紅的心。

一方面,節目比去年更嚴苛,話說得更重,打分更不留情面,小明也不端水了。但另一方面,節目又在小心翼翼地力求打“安全牌”。給人的感覺,就特別擰巴。

嚴苛的層面,直接體現在分數和重話上。

比如直接給歌沒唱完的袁姍姍44分——

把跳舞忘動作的安又琪說哭——

直白講江映蓉太套路——

可是打安全牌的時候,也太明顯了。

應該是考慮到很難唱跳一起完成還開麥,這次不僅不全開麥,還專門把唱歌和跳舞的展示分開了。

難度直接就下降了好幾個等級不說,重點是這樣根本就沒有挑戰感。所謂的“乘風破浪”並不是讓觀眾來聽修過音的唱歌部分,看分開來依然划水的舞蹈。

那英跳舞是有網友說是當場作法,她自己都笑場了,這種真實很可愛,但她肯定不會拿低分的,這就是節目的現實之處——

乘風破浪描述的是從靜止不動到前行,潛藏意思是逆襲。

這就意味著節目必須要一開始就展示真實的姐姐們,但如果是考慮到保護藝人形象,而去對初舞臺表現做“精修”的處理,反而對人物的信任感和真實感是種傷害。

從節目播出後的好多CUT就能看出來,大家更喜歡的是真實的姐姐,像是去年唱歌跑調的張雨綺。

我個人也真實被安又琪感動到,她所展現出的是一種能力、預期與現狀不匹配的脆弱,那一刻我覺得她更接近普通女孩而不是第一屆超女冠軍。我們的話語場都太少允許明星展現脆弱的一面了。

張柏芝的部分是勾起回憶的,所以她跳舞划水大家也會覺得可愛,就跟看她發的那個化妝影片看了個寂寞一樣。

明星其實是木桶理論的反面。

她們並不會因為你有某一塊短板就流掉桶裡的水,相反,你有某個地方的木板越高,會越造成視盲效果,讓人看不見短板,甚至短板變成可愛。

張柏芝的顏霸簡直能讓人忽視一切好嗎,再說她也的確留下過深入人心的影視作品。

比如陳妍希,作為藝人來說上鏡確實看起來“胖”,但大家大多數也都是在說她的可愛,這是長相上的極度親和力帶來的。

去年我批評過節目打著女性的旗號販賣女性的外貌焦慮,也肯定過它在某些時候以其殘酷的真人秀賽制展現了女性的生存現狀。

但今年我甚至覺得,就算節目無心但在實質上展示了女性焦慮,都算是好事,因為它至少讓我們注意到了這個現實。

女性外貌、年齡、成功焦慮必然會伴隨這樣的節目,因為它的底色,就是女明星們想要在年齡、身份、外貌、紅度基於“娛樂圈標準”上突破自己,那其實她們始終就在被這樣的焦慮審視著,這是本身就存在的悖論。

所以這次想說另一個話題——

節目對展現真實的女性的樣子這件事,如履薄冰。或者說,整個輿論場,對接受女性真實樣子這回事,都有著微妙的態度。

印象很深的是楊鈺瑩被問到年齡的時候,她一直不願意說,然後又說自己不避諱談年齡,最終還是沒說數字,而說自己是1971年生人。

剛好50歲,但她並不願意說。

女性真實面對自己的年齡可能真的很難,我理解楊鈺瑩的欲言又止,在很多文化下,不問女士的年齡也是禮貌。

但在這檔節目的語境下,年齡、資歷、咖位、業務能力、紅度、婚姻、緋聞,都是被明碼標價的話題度,但依然有人不願意提及,或者顧左右而言他。

大概面對真實的自己真的很難吧。

比如我們說著不要女性外貌焦慮,但是陳妍希在初舞臺以後,發微博說不瘦十斤不換頭像。

這就是女明星必須面對的自己,高161的她重49.65公斤,我覺得她挺好的,但藝人走的是另一套標準,自然需要她減肥。

再像是阿蘭,出道即巔峰的她已經佛了這麼多年,但好像“佛”並不是一種能被接受的狀態,所以要來節目,但從狀態裡,能感受到她並不是那麼的想“乘風破浪”的。

大家喜歡的都是勵志的故事,“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的文化,並不會出現在被主流接受的聲音裡。

再像是容祖兒,她被問到說,來節目到底是自己的個人意願,還是霍汶希要求的,她說自己媽媽很喜歡《浪姐1》。

我覺得在一些閃現的瞬間裡我看到了這些女星們真實的樣子,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她們又被壓回必須“乘風破浪”的那個話語場中。

有的姐姐,可能真實需要這樣的話語場。

有的姐姐,從家庭事業和個人心態上來說,她們其實是並不需要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乘風破浪”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一方面,這些姐姐們要被塑造成一個要突破自我、三十而奕的形象;另一方面,她們又並非所有人都真正需要去、真正想這樣做。

然後,初舞臺的表現,就成了“表演”。

一方面,節目要“保護”這些姐姐的形象,所以在初舞臺的時候降低了難度,不開麥,把唱跳分開;另一方面,又在點評裡儘可能的嚴苛。

當然,這種嚴苛基本只是針對不紅的人的。於是初舞臺的考核,就成了“開卷考試”。

一方面,說要關注女性成長,打破桎梏,解除偏見;另一方面,女星又天然在這種審視裡,而節目又儘可能地在保護著她們作為女星的形象和標準。

於是,關於女性視角的部分,反而轉化成了桎梏。

《浪姐》第一季的成功,使得乘風破浪和姐姐這兩個詞,擁有了自己新的意義。當然它也帶來了讓姐姐們翻紅的附加結果,在一開始會有多少姐姐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參加這檔空降節目的?我想不多。

但如果第二季只是把自己“填空”到這兩個詞中,把附加結果轉化為初始驅動力,節目就會成為回鍋肉,那船,也是沒法開起來的。

因為對於並不需要博弈的女明星來說,人生的“浪”,根本就不存在。

接下來的《浪姐2》或許需要好好想想,除了翻紅以外,到底什麼才是女明星的“乘風破浪”。

8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瓜年”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