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初聽這個電影名字以為它屬於恐怖片,初看這個電影以為它在講述死亡,但看完之後卻不是這樣,它反而像勵志片一般,能夠讓你在其中尋找重新生活的勇氣。再者從事這個職業是需要勇氣的,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最後的熱愛,這何嘗不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對待生命充滿敬意,同時對待死亡也無需畏懼,當你能夠直視死亡之時,也是你找到生命意義價值所在之時,在未知生,焉知死的當下,活著就是最好的詮釋。

《入殮師》改編自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講述的是失業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成為一名入殮師後,生活中發生的變化以及自己對於生命的感悟。

當導演透過影片來表達自己對於死亡的理解,觀眾也在用自己的思維理解著死亡的意義。

入殮師便是傳統意義上對死者進行梳妝打扮的職業,這份職業工資高任務簡單,但卻很少有人會選擇從事。死亡一詞對於人們來說是禁忌,入殮師這一與死亡相關的職業必然也不會受人青睞。

周圍的親人朋友會對這一職業產生抗拒,甚至對從事這一職業的人產生厭惡,在大眾看來,與死者接觸的人的手是骯髒的,因為他們並不能知道這一職業背後的神聖意義。

從影片中小林大悟從事這一行業初期對於屍體的嘔吐來看,很真實地把大眾的心理描繪了出來,人們會怕屍體正是因為陰陽學說,陰間與陽間,鬼魂與地獄會充斥在人的頭腦中,從而產生想象,會有害怕的感覺。但當大悟心存敬畏地為死者上妝時,他應該已經悟道了死亡的真諦,那是對於一個生命的尊重。

無論一個人生前多麼地光輝亮麗,死後的儀態都是千姿百態的,因為屍僵而有不同的面部表情,但對於每一位死者給予尊重是入殮師這個職業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就像是怎樣來的世界就要怎樣離開,有始有終,不留遺憾,從影片中對於大悟動作的細節描述也可看出日本這個民族對於喪葬儀式的重視,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生死觀。

活在世俗中,人們往往會被各種外物所矇蔽,或堅定、或迷茫、或愉悅、或沮喪,小林大悟的樂隊解散,他失業了,陷入了迷茫期。而當他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後,丟掉了自己喜愛的大提琴,這裡可以看成是他對自己心的解鎖,丟開夢想的束縛,追求心中的嚮往。

生和死總被人們看作完全對立的兩面,若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確實如此,但影片所要告訴觀眾的是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生死觀。死亡是一座大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踏入了新的旅程。按照佛家觀點來看,人會經歷輪迴大限,這就意味著生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命的起點,前生今世來回往復。

若生之痛苦何不以死解脫,早日踏入新的旅程,探尋全新的未來。每個人都是感情動物,有七情六慾便會有無盡的煩惱和憂愁,全世界一天就會有成百上千人因為各種原因死亡,死亡發生在每時每刻。

入殮師這一職業讓他見到了各種生死離別的場景,對於死亡有了全新的理解,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與其糾結於眼下的生活不如痛快釋放內心的感受。無論怎樣活著,或是露宿街頭,或是家財萬貫,最終也是進入棺材長埋地底,並無所差。小林大悟並不在意旁人對他職業的指指點點,遵循本心就好,逃離世俗的束縛,將心解鎖。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得知曾拋下自己和母親的父親去世時,他原諒了父親的欺騙,打開了自己的心結。逝者已矣,前世的羈絆已如過眼雲煙,將心解鎖放下所謂的痛恨、不甘,重新生活,何嘗不是一種自己的重生。恩怨情仇終究不是生命的全部,時間有限,又何必浪費在這無謂的小事上,當看透了生死,或許才會真正明白生的意義。

生死觀不同,自然選擇便會不同。有人崇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生命不是唯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意義,有意義的人生才不至於枉來人間走一遭;而有人則崇尚好死不如賴活著,死了便什麼都不復存在了,活著才有明天和希望。

影片並未選擇支援其中的任何一方觀點,而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訴人們,死亡並不可怕,死後會有新的階段,這何嘗不是帶給人們一種希望,畢竟誰都不知道死後會發生什麼。

其實在我內心而言,始終認為死亡這一話題屬於偽命題,人確實會離去,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甚至於很多人在很長時間裡都會陷入這個話題,何為生死以及人生的意義何在?

在我看來這兩個問題都是在提醒我們,當世俗的眼光能夠影響到你的內心時,你應該學著改變自己的心態,一味地在意他人所說,只會讓你無所適從,更多的時候應尋找其中的價值所在,當自己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你會有重獲新生般的感覺,這是對待生命應有的尊重。

借用一句臧克家的一句話:“有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還活著”,自己屬於哪一種,可能內心最為清楚。

導演以入殮師這一職業出發,向觀眾表達了他所認同的生死觀,帶給了觀眾對於生命全新的思考,值得回味。

6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華晨宇頭靠頭與關曉彤聊天,腳尖還不停試探,網友:你可當爸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