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電影《興風作浪3》正版影片平臺上映。該片由趙本山老師擔任藝術指導,遼寧民間藝術團出品,楊樹林、關婷娜和眾多本山大叔的弟子們聯合主演。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便是:全是倫理梗,頗有一些小劇場東北二人轉的味道。這是一部用電影的方式呈現二人轉喜劇包袱的作品。
在這部電影作品當中,男主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一家老小,媳婦孩子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本來很幸福。不過,倫理梗馬上就要來了喲。這家的爺爺經常帶著上小學的孫子逛街,可街坊鄰居總是說,孫子和爺爺長得不像,和他的父親長得也不像,是“野種”。這話太傷人,這個爺爺最終動了“歪心思”,竟然自己悄悄帶著孫子做親子鑑定去了。
倫理梗繼續上演,醫院給出鑑定結果,爺爺和孫子沒有血緣上的任何關係。一下子,這個家庭開始炸鍋了。爺爺和奶奶非常氣憤,並且“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楊樹林飾演的男主,和關婷娜飾演的女主,這對兒夫妻,突然顯得非常被動了。兒子在父親的威脅下,竟然找自己媳婦要一個說法。這種倫理梗設計,讓觀眾免不得浮想聯翩。
最終女主和男主竟然也帶著孩子去了醫院,做了親子鑑定。觀眾以為,到這裡,倫理梗也就結束了,誰知,遠沒有呢。親子鑑定的結果是,這個孩子,就是夫妻生養的,有親子關係。繼而,可以反向證明,男主和自己的父親沒有親子關係了。倫理梗內容更加亂騰,開始難受的,則是爺爺和奶奶了。
至此,爺爺開始懷疑奶奶當年有問題,奶奶則是有口難辯。如果影迷覺得這還不夠折騰的話,更猛的橋段依舊持續上演。這位爺爺,竟然去孫寡婦的商店尋求安慰,竟然希望和孫寡婦“開整”,尋求對妻子的報復等等。這一家子是真亂套的。眼看著鬧劇非常,最終,是男主的岳父出面,憑藉自己在刑警隊的關係,試圖幫助這一家子人搞明白真實的狀況。
最終,全部親子鑑定的結果是,孫子是男主和女主生的,但男主和自己的父母,沒有任何關係。奶奶這邊,算是洗清了。可是,男主怎麼就不是親生的了呢?倫理梗到這裡,依舊沒有結束。一家人來到當年生產的醫院,找結果,最終得到的答覆是,抱錯了。可是,爺爺和奶奶當年親生的孩子是誰呢?
一番折騰,岳父的兒子,竟然是和女婿同日出生的,當時倆人在醫院被抱錯了。這個時候,整部電視劇來到最頂峰的倫理梗當中。姐夫和小舅子“身份互換”,分別屬於兩家的。但是,這意味著,男主和女主,竟然是姐弟關係了。這個倫理大梗,可是挑戰了影迷們的認知底線了。不過,好在,該片的編劇能夠“自我審查”。最終的結局是,這個姐姐,是岳父當年緝毒時候救下的女嬰,一直當自己的親閨女養。
其實,這類倫理梗,無外乎是魯迅先生所言的白臂膀之後的聯想力罷了,就是利用影迷唯獨在這方面有著廣泛的想象力的狀態。拿這個找哏,也似乎並不高明。但是,無論是東北二人轉還是這部電影作品,把倫理梗密集使用,也都可以起到較為不錯的喜劇效果——就是要在人生的侷促當中看到喜劇的效果。
可能很多影迷會說,這類倫理梗,也只有東北喜劇才會用。這話也不假。這類倫理梗,似乎還真的是東北喜劇在用。不過,類似內容,可是不分南北的。韓少功老師在《馬橋詞典》當中寫到,古代的時候,湖南部分地區找媳婦的時候,喜歡找肚子大的,甚至於是已經懷孕的,認為這樣的,證明能夠有生育能力,可以傳宗接代。
不過,韓少功老師在《馬橋詞典》當中也寫到,古代湖南的部分地區,對長子是仇視的,甚至於是要殺掉的,就是因為長子可能不是自己親生的。有些母親,為了避免長子被殺,只能把孩子放在小船上,順流而下,期待被人撿去等等。這其實就是古人在傳宗接代和親生骨血之間的矛盾心態使然。
像《興風作浪3》這樣的倫理梗喜劇,時至今日,我們也就是當作俚俗喜劇哈哈一笑罷了。顯然,時代是進步了,這類內容,亦已經不是傷感的事情了。像《馬橋詞典》當中寫的這些倫理內容,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