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21年1月,買下1.5億豪宅並宣佈“要獨立”的鄭爽,做夢也不會想到,僅僅幾天以後,她無比“真性情”的那句“打都打不掉,TMD煩死我了”,會讓她一夜間如娛樂圈下過的一場“流星雨”,徹底涼涼了。

如果說鄭爽被封殺,是其“咎由自取的結果”,那麼因鄭爽“代孕事件”而被網友們舊事重提的徐靜蕾,恐怕多少還是會有點始料未及吧。

2017年,43歲的徐靜蕾在《圓桌派》的一期特別節目上,承認自己2013年就已經在美國凍卵。

她說,這只不過是給自己預留的“萬一可能”想有小孩的機會。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徐靜蕾在《將愛情進行到底》中塑造的“初戀愛情“太過美好,以至於我對徐靜蕾”凍卵“這件事的第一反應卻是:

徐靜蕾這樣一個,被高曉松當作”女神“、讓馬東”驚為天人“的演藝圈真正意義上的“才女”,為什麼會不想要孩子,而只是把“凍卵”作為一個心理安慰的手段呢?

直到我看到一個訪談節目,好像明白了些什麼。

節目中專門介紹了徐靜蕾在書法方面的成就:

不僅北京“賽特商場”等幾處牌匾都是她在十幾歲時題寫的,而且方正的中文字型檔中,還專門有“靜蕾體”可供下載。

這當然離不開徐靜蕾的父親從她三歲開始就對她進行書法方面的培養。

徐靜蕾的父親讓她學習書法的原因是:“讓你學寫字,是為了將來找不到工作,好歹還能有個手藝”。

之前徐靜蕾一直是個乖乖女,按照父母的設定長大。

徐靜蕾在訪談中說,因為這樣的話聽得太多,直到三十多歲時,她還是會下意識地在父親面前犯怵:“總有個聲音對我說,你別嘚瑟”。

不走尋常的結婚生子路線,而選擇去凍卵,或許是對於30多年“別嘚瑟”的反抗;這三個字的背後所反映出的,或許還有徐靜蕾對進入婚姻與親子關係的不自信。

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視角,就會發現,像徐靜蕾父親這樣,總讓孩子“別嘚瑟”的父母,往往是被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所認可的,”愛之深、責之切“的好父母。

然而,在《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格雷絲.勒博與芭芭拉.凱恩看來,“別嘚瑟”還有另外一個更具普遍性的叫法——“潑冷水”。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在美國工作已經超過30年的臨床社工師,有著非常豐富的老人看護經驗,也面對過很多讓子女們覺得難以相處的父母。

他們總結出六大類“難以相處”的父母中,“潑冷水型父母“不僅所佔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令子女們感到“最為頭痛”的父母。

為方便闡述,我根據作者歸納出的該型別父母的八大具體行為特徵,將其分為了以下兩種。

01持續性的“潑冷水型父母”:子女做什麼都不對。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父母做過哪些讓你感到崩潰的事?

有一個匿名的回答是:

“只要是我想做的事,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哪怕我就是高高興興地想拿個好吃的東西給我媽,我媽永遠都是先挑刺,永遠永遠都是打擊,永遠永遠都是給我潑冷水。”

還有一個更為戳心的回答是:

“總是被父母潑冷水,並不像口頭上說的懷疑人生那麼可愛,而是會讓你覺得自己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廢物,什麼都做不好,甚至覺得呼吸都是在浪費空氣。”

事實上,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父母,其實大都不太擅長用語言去正面表揚和鼓勵自己的孩子。

所以,從來沒被父母“潑冷水”的孩子,絕對是“鳳毛麟角”。

據心理學家統計,僅在“言語打擊”這一項中,父母迴應0-8歲孩子的話,就有44%都是在否定孩子。

這些從孩子記事起,就一直在否定與貶低孩子的父母,就是持續性的“潑冷水型父母”。

要命的是,這些父母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持續性潑冷水行為”有什麼不對。

至於他們為什麼會如此“自信”?

原因其實頗有一些“無奈”:

這類父母的成長經歷,導致他們批判與挑剔的負面性格,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早已根深蒂固,非常難以改變。

表現在行為上,這類父母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總是負能量爆棚,滿腔怨言,容易爆怒、不講理。2、總要別人讓步,對別人極度挑剔,自己卻無法承受別人的責難。3、自己老是愛發脾氣,看什麼事都不順眼,卻對與自己同樣性格的人毫不留情地批評。

我們可以看出,知乎上的那兩個匿名使用者的父母,就是屬於這種一眼就能識別出的“持續性的潑冷水型父母”。

但其實,這類父母還有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不太容易被“識別”。

臺灣藝人任容萱(Selina的妹妹)因為父親的一句“我女兒的眼光很差”,錯失了自己深愛的初戀男友,至今都沒有找到好的物件。

在《女兒們的戀愛》節目中,她的父親才說出實話:

“其實我和你媽媽都很喜歡你的初戀男友。當初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怕物件不夠穩定,不夠好,害怕女兒太單純而受到傷害。”

任容萱父親的這段話,恰好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持續性的潑冷水型父母”的另外一個“隱藏特點”:疑神疑鬼,對人對事都充滿戒心。

正是由於他對旁人的不信任,或者對女兒的過度保護,最終,他還是以“持續性的潑冷水”的方式,摧毀了女兒對戀愛與婚姻的信心。

02 間歇性的“潑冷水型父母”:只愛自己理想中的子女。

持續性的“潑冷水型父母”固然讓人崩潰,卻也並不意味著,間歇性的“潑冷水型父母”就會讓子女們的日子好過。

書中有一個真實的求助案例。

求助者史蒂夫是家中唯一的兒子,也是四個孩子中唯一獲得母親喜愛的。然而,情況卻在他結婚幾年後發生了變化。

史蒂夫在跳槽進入一家大公司後,由於起薪較低,他的母親建議他們夫妻倆搬來和她一起住,以省下一筆房租。

史蒂夫搬回去後,發現母親突然對他態度大變,總是對他諸多不滿意,還不斷念叨他的妻子是個“自私的女人”,最後他們兩人只能搬走。

史蒂夫完全弄不明白他的母親怎麼會一下子就變得對他判若兩人:“昨天我還是全世界最捧的兒子,今天卻成了個‘沒心肝的東西’。”

史蒂夫的母親完全就是“間歇性的潑冷水型父母”的典型代表。

這類父母的最大行為特點是:看人不是極好,便是極壞。同一個人可以今天什麼都好,明天卻什麼都不對。

這種“非黑即白”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分裂”,其產生的根源大多是緣於小時候的一種“被拋棄感”。

有這種心理的人,只擅長處理一對一的關係,當同時面對兩人時,則必然會有“好壞”之分。

史蒂夫的離開,無疑是喚起了母親曾經“被拋棄”的記憶,同時,兒子老婆的加入,也進一步激化了母親的“間歇性潑冷水”反應。

03.面對難以相處的潑冷水型父母,子女們的終極解決法究竟是什麼 ?

作為一本由臨床專業人士撰寫的指南,書中針對此類父母,專門給出了超實用的“終極解決法”。

第一,面對持續性的“潑冷水型父母”,我們需要牢記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先別急著動怒。

如前文所說,這類父母之所以會給子女“潑冷水”,其實是緣於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如果子女也用同樣的方式予以反擊的話,必然會喚起父母痛苦經歷的回憶,加深父母的自卑。

所以,子女正確的應對方法是:先做好最壞的打算,設想每次碰面,父母就會對你出言不遜,並根據以往的經驗假設一個情境,然後揣摩你將如何迴應。

比如,想象母親對你說:“你這條領帶和西裝完全不配,你是色盲嗎”?你以前的應對方式可能是:“我覺得這條領帶很適合我呀”。

現在,你可以這樣說:“媽,也許你說得對,回家後我該把臥室燈光調亮一點”。

當然,你也可以轉移焦點,這樣說:“哦,好像是有點不太搭,對了媽,我覺得你今天這件衣服看起來很不錯,你在哪裡買的喲?”

只要你在面對父母“潑冷水”時,不要用立刻予以反擊,而採用溫和的方式讓父母獲得自信,他們自然就會“放你一馬”了。

第二,面對間歇性的“潑冷水型父母”,我們需要牢記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同理父母的處境。

這類父母給子女“潑冷水”的原因,如前文所說,是因為他們心理上的“分裂”。而子女們常常採取的應對方法,要麼是“抽離”;要麼就是“百依百順”。

這兩種方式說明你其實是在效仿父母,換言之,你也在“分裂”。

避免落入這一陷阱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要和父母去“講道理”,而要去“認可父母的感受”。

我們來看一個正確應對的例子:

母親:你是不是覺得你弟弟搬出去了都是因為我的錯?是我活該?

女兒:我沒有,我只是很瞭解那讓你有多難過。(認可母親的感受)

母親:你根本不瞭解你弟弟對我有多糟。

女兒:這真是讓你不好過,媽。(沒有選邊站)

母親:我做了什麼要得到這種報應?

女兒:媽,你別難過了。(付出同情)。

只要你對父母的言談內容不表明立場,並做到以同情的迴應來認同父母的感受,父母就不會一再地對你“潑冷水”了。

想起一行禪師的一段話:

“理解是愛的別名,如果不能理解,你也就失去了愛的能力。給予理解意味著給予愛。缺失理解的愛,愛之愈深,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愈甚。”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書中的這句話:“無論父母還是子女,他們需要的,從來都是被理解,而不是被解決”。

1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回憶的美好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