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 | 牛角尖

國慶長假行至第五日,國慶檔票房之爭進入白熱化。目前,排在首位的是七位導演執導的故事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國》,票房累計突破20億;緊隨其後的《中國機長》,則以相差不到2億的票房戰績,牢牢坐穩國慶檔亞軍位置。排在最後的《攀登者》則以破7億的票房成績,位居第三。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此前被觀眾寄予厚望,並被業內預測為最具冠軍相的《攀登者》卻意外“掉隊”。反而是之前在預售、排片上都相對劣勢的《中國機長》迎來“拐點”。目前該電影已連續5日蟬聯單日票房亞軍,昨晚更是在接近凌晨之際,以單日2.4億的票房成績逆襲《我和我的祖國》,成為當天票房冠軍。這讓原本格局初定的國慶檔,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中國機長》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主旋律題材。作為國慶獻禮三巨頭之一,該片在演員陣容上,雖不如前兩部陣容強大,卻也請來了張涵予、歐豪、杜江、袁泉、李沁、張天愛等一眾明星主演,前來客串的演員也都是李現、楊穎、關曉彤這樣的當紅偶像,可以說是一部“星味十足”的獻禮作品。

從型別創作來看,《中國機長》雖為主旋律題材創作,但其本質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災難型別片。它最為福斯津津樂道的便是,這是一次主旋律與型別片的完美結合——其可取之處就在於將文學創作中的“非虛構”手法搬置於影像當中,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航空遇難”景象。

《中國機長》:“非虛構”創作下的主旋律型別片

國內有關主旋律題材創作的作品數量,不在少數。但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而成的主旋律型別片,並不算多。不過,在這點上,博納影業的確開了不少“先例”,且都取得過不錯成就。

如2014年博納出品的《智取威虎山》是取自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2016年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則是改編自有名的“10.5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2018年的《紅海行動》則是根據2015年社會上發生的“葉門撤僑"事件改編而成。

即便是在今年,也有《烈火英雄》這樣根據長篇記錄報告改編而成的主旋律大片,以及《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這樣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競爭者。

從文學創作來看,這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創作,全部可統稱為“非虛構”創作。《中國機長》便是這批“非虛構”創作中為數不多發生在近兩年的主旋律型別片。該片的故事原型是一個發生在“機艙內”的空中遇難事件,整個事件從發生到飛機平安落地,共計用時34分鐘。

成片後的《中國機長》,則在故事原型的基礎上將其加工為一部長達119分鐘的主旋律商業型別片。從當前影片呈現及市場反饋來看,這是一部較為合格的主旋律型別創作。導演劉偉強除了生動還原“劇組遇難”的真實情景外,還在主題刻畫上加入了機組人員與乘客、與親人、與朋友之間的緊密聯絡。從“獻禮”角度來看,影片並未有過多問題,並且起到了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正面導向。

但若從影片自身架構來看,這卻是一部優缺點十分明顯的商業型別片。優點在於整部影片張弛有度、全視角的刻畫了全機組遇難的全過程;缺點則是影片除了給到觀眾直觀的視覺衝擊以外,並無更深層次的人性解讀與表達,甚至連故事原型中的偉大機長“劉傳建”的光輝形象,都並未刻畫深化,反而被袁泉飾演的乘務組組長形象取代。

至於影片中的過多副線陳述,乍一看頗為亮眼,但若細細追究下去,大部分乘客視角闡述的劇情,都未能進一步闡明其內在用意。尤其是關曉彤飾演的中國航空愛好者這條支線,在網上被諸多網友評價為“多餘劇情”。

在豆瓣上,有一條排名靠前、點贊數量為1463的短評寫道,“《中國機長》是一部災難片,沒有劇情,沒有深度,除了特效什麼都沒有”。言論或許有些過於誇張,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影片除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災難危機”外,並無過多更深次的人性闡述或價值觀表達。對比去年國內上映的《薩利機長》,高低立見分曉。

不過,這一切並不妨礙《中國機長》當前所持有的一切成就。貓眼、淘票票評分機構顯示,該片當前的福斯評分分別為9.4和9.3分,豆瓣評分近日略有所下滑,但好在維持在7分以內。而該片的票房走勢,基本以每日破億的速率增長,目前累計票房已達到17億,昨晚更是逆襲至單日票房冠軍。後續能否反超《我和我的祖國》,也未必不是一件“不可能”之事。

究其原因,除了是一部合格的商業型別片之外,還有“非虛構”創作的推波助瀾。

“非虛構”創作會是電影市場中的一座富礦嗎?

國內有關“非虛構”題材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並不在少數。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國機長》,以及《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等一系列主旋律創作之外,這類創作手法在其他型別領域中也頗為常見。如2014年內地上映的《親愛的》,是改編自社會中發生的一則“尋子案件”,隨後同類型題材創作《失孤》《找到你》《寶貝兒》也都有故事原型支撐。

2015年劉德華、劉燁領銜主演的《解救吾先生》,是改編自當年轟動一時的“明星綁架案件”;2018年徐崢、王傳君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則改編自“白血病患者陸勇”的真實事件;類似的還有獲得過臺灣馬獎的《嘉年華》和香港金像獎的《踏雪尋梅》等其他作品。

從這些作品身上不難發現一個共同趨勢,即他們都在票房與口碑上各有著不錯的收入,甚至部分影片還是“名利雙收”的獲利者。如去年創下暑期檔票房冠軍的《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高達9分的同時,票房收入突破31億;春節檔上映的《紅海行動》,則打破了春節檔維持多年的“老規矩”,以破33億的票房戰績橫掃同檔期喜劇片。類似的還有趙薇主演的《親愛的》、博納影業出品的《湄公河行動》,均在票房與口碑上有著傑出成就。

《好萊塢報道者》曾在一篇總結“非虛構”創作的電影趨勢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大部分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其故事原型本就具有震撼場面、曲折劇情和感情充沛等優勢”。言下之意,似乎也道出了這批電影取得成功的內在原因,即在特定命題下,有規律、有思想的創作文字,起碼不至於會淪為“爛片”。

而從社會傳播角度來看,“真實事件改編”六個大字遠比編劇自創的故事更具說服力與傳播力度,因此在電影宣發層面,也達到了“免費預熱”的效果。

(《中國機長》有關“真實事件改編”宣傳的相關通稿)

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對“非虛構”電影創作,散發出濃厚的改編興趣。已知的專案中,已經有春節檔即將上映的兩部作品《中國女排》和《緊急救援》,分別是改編自著名歷史人物和海上救援事件。而在影視劇領域,明兩年也將陸續迎來超16部“非虛構”題材創作,如即將上線的《覺醒年代》,正處於製作中的《獵狐》《貓與鼠》等等,都已經被出品方買下改編版權。

值得注意的是,非虛構改編作品雖為電影富礦,但其存在的部分問題,也曾引起多方爭議。好比《親愛的》中進行藝術加工的“陪睡、下跪”等情節,就曾引發了原型人物的諸多控訴;《我不是藥神》中的故事原型陸勇則直接走上“維權”之路,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非虛構”題材的創作空間。

“非虛構”創作也與IP改編相類似——是把雙刃劍。劍的正面是其他電影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然宣發熱度,和更具說服力的情感共鳴。可一旦改編崩塌,其所需承擔的不單單是原型人物的維權宣告,還將會遭遇來自四面八方的輿論爭議。所幸,目前國內尚未出現一部這樣具有“口碑坍塌”性質的“非虛構”電影創作。《中國機長》雖略有瑕疵,卻始終是瑕不掩瑜。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7天拿下28億,擊敗黃渤和沈騰,吳京成首位“150億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