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不久前,由古天樂主演的《犯罪現場》正式宣佈定檔,儘管看起來有些誇張,但這的確是古天樂今年主演的第6部電影,而在這6部電影之外,古仔手上甚至還有兩部尚未正式定檔的作品,“勞模”是觀眾對於古天樂的暱稱,但在這一暱稱的背後,是否也代表著香港演員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我們看到在近年的港產片(或者香港大陸合拍片)中,主力軍仍然是古天樂、劉德華、周潤發這些老牌香港演員,相反,香港電影裡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少,而當這群已經過了當打之年的演員宣告退休後,是否意味著香港電影會徹底面臨無人可用的情況?

近十年金像影帝平均年齡50歲,新生代演員全面斷層

《無雙》裡的周潤發、郭富城,《廉政風雲》裡的劉青雲、張家輝,《追龍2》裡的梁家輝、古天樂,《掃毒2》裡的劉德華、古天樂,《使徒行者2》裡的張家輝、吳鎮宇……回顧過去一年內地市場上出現的香港電影,眼前出現的都是這些熟悉的名字,而這一個個名字就如排列組合一般,佔據了絕大多數香港電影的主演名單。對於觀眾來講,看到這些熟悉的面孔能夠繼續活躍在大銀幕上當然是幸福的,但從長期來看,新鮮面孔的缺乏,是整個香港電影工業體系造血能力下降的表現。

在今年4月份的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期間,最佳男主角的五位候選人成為了全場的話題焦點,吳鎮宇、黃秋生、周潤發、郭富城、姜皓文,儘管大家外表看上去都要比實際年齡小不少,但這也掩蓋不了五個人平均年齡已經超過57歲的事實,而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影帝提名者姜皓文今年也已經53歲了,看著撐起整個香港電影的仍是這群年過半百的演員,相信每一個觀眾心中都難免五味雜陳。

有人用“暮氣沉沉”來形容今年的香港金像獎影帝候選者陣營,實際上不止是今年,通過統計過往香港金像獎的入圍名單和得獎名單我們不難發現,40-60歲的演員佔了絕大多數,而代表新生代的20-40歲演員幾乎全面斷層。以過去十年的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得主為例,在最佳男主角一欄,除了30屆的謝霆鋒尚屬年輕演員外,其餘的獲獎者年齡均在50歲左右,近十年沒有出現30歲以下的獲獎者。

男演員青黃不接,女演員也同樣面臨尷尬局面,香港女演員斷層嚴重是眾所周知的現狀,不少人對香港女演員的記憶還停留在已宣告息影十年之久的張曼玉身上,香港年輕女演員極度匱乏,以至於近年內地女演員在金像獎上屢有拿獎,近十年來,除去春夏、趙薇、章子怡、曾美慧孜4位內地演員外,其餘幾位來自香港的影后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3歲,在20-40歲年齡段同樣斷層嚴重。

產量下降題材受限,新人出頭難

今年的香港金像獎上,1985年出生的《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獲獎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從小看香港電影長大,我的知識有一半來自香港電影。”的確,曾經如日中天的香港電影養育了一大批忠實觀眾,也構成了不少年輕導演的迷影情結,從成龍的功夫片到徐克的武俠片,再到吳宇森、杜琪峰的警匪片,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香港電影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精品,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最輝煌時期一年甚至產出了400部電影,一度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然而,現在的香港電影年產量卻逐年下降,2018年,香港電影的年產量已經下降至不到50部。

香港本土電影產量的下降,與香港導演、演員的普遍北上不無關係,現在合拍片成為市場主流,而大部分香港創作者也已經放棄了本土市場,北上拍片後造成港產人才流失,如陳可辛、林超賢等導演基本已經不再進行本土港片的製作,而像陳偉霆、鍾漢良、余文樂這些新生代、中生代演員近年也將發展重心放在了內地,一些內地公司牽頭製作的電影、電視劇中常有他們的身影,雖然也會偶有參加香港本土電影的拍攝,但對於現在的香港電影來講仍是難以止血的。

既有人才的流失造成了香港電影產量的下降,而與此同時,現有的香港電影還面臨著題材缺乏創新的問題,以2018年的香港電影為例,在這不到50部的電影中,半數以上也都是警匪、動作題材,而愛情、喜劇、武俠等香港電影曾經引以為傲的型別越來越少,題材的雷同化,直接導致了每年可供年輕演員登臺的機會越來越少。

不僅如此,對於現在的香港電影來講在題材方面還有著另一個限制:在這不到50部的電影中,絕大多數也都是以男性主演為主。對於女性演員來講,每年為她們量身打造、可由她們發揮的作品可能不到5部,因此只有極少數香港年輕女演員有機會可以在寥寥無幾的影片中登臺亮相,作品少了,演員便自然會跟著減少,在金像影后惠英紅看來,“平時很多既勤奮又有熱情的年輕人,但苦無平臺,香港不是沒有演員,缺乏的是機會。”

另一方面,專業演藝學院的缺乏也是造成香港電影演員青黃不接的一個主要原因,相較於內地擁有中戲、上戲等藝術學院對演員進行專業培養,香港電影的人才培養模式則顯得粗放得多,演員們大多出身於草根,在片場實戰中完成自己的電影教育,而即使是曾經培養出周潤發、劉德華等一眾港星的無線藝員訓練班,現在也早已沒有了昔日輝煌,能夠從中完成演藝培訓並獨當一面的年輕演員屈指可數,在有限的資源面前,這群演藝界新生想要出頭便更加難上加難。

未來出路:藝術商業兩手抓,扶持本土人才

香港電影產量的持續下降,導致年輕演員機會少、出頭難,而為了扭轉這一局面,香港政府和一些有使命感的香港本土電影人也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1999年,由香港特區政府出資的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成立,截止2019年,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已經累計為30餘部電影提供融資,其中半數以上的電影主創都是由首次出道的新人演員和新人導演擔任,這些電影不僅題材更多樣化,同時優先啟用本土年輕演員的策略也能夠讓新演員真正獲得表演的機會。

由知名演員古天樂成立的“天下一”公司近年也致力於製作和發行本土作品,以資金來扶持本土新人導演和新人演員,由“天下一”製作的本土電影《死開啲啦》《同班同學》就啟用了來自香港本土的全新面孔主演。

與此同時,一直都注重培養電影界後輩的著名導演杜琪峰,在2005年牽頭髮起“鮮浪潮”,成了香港青年創作者和年輕演員的另一個平臺,每年“鮮浪潮”的參賽影片都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等高校的學生拍攝完成,演員也大都來自這些學院,對於其中優秀的參賽者,“鮮浪潮”組委會還會特別安排培訓和專業的指導,已經舉辦了14屆的“鮮浪潮”,也為香港電影輸出了不少年輕的血液。

在上述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近年香港電影出現了不少中小成本佳作,也湧現出了一些讓觀眾眼前一亮的新面孔,以《狂舞派》《踏血尋梅》《29+1》《哪一天我們會飛》為例,這些影片的商業屬性並不高,也沒有多少大牌明星坐鎮,而這一批港產片之所以能面市,其中一個主要目的便是為了發掘電影界的新人,《狂舞派》中的顏卓靈,《踏血尋梅》裡的白只,《哪一天我們會飛》中的顏學修……這些新演員均是通過上述影片獲得表演機會,也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發展基金和電影界的知名人士外,一些香港電影公司也會有意識地培養新人,英皇、安樂、寰亞等香港本土電影公司每年都會針對性地進行本土電影的製作,併為旗下藝人提供量身定製的作品,比如英皇、寰亞旗下的藝人公司每年都會製作中小成本電影以推廣年輕演員,如英皇公司的蔡卓妍、周柏豪、陳偉霆,寰亞公司的楊千嬅、余文樂等等,這些演員近些年拍的本土作品如《原諒他77次》《春嬌與志明》等,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成績,很好的達到了明星與藝人公司雙贏的局面。

結語

香港電影曾經歷了一段輝煌的發展歷程,而在這其中,作為代表香港電影名片的演員、明星功不可沒,而只有源源不斷地輸出新鮮血液,才能夠支撐香港電影工業體系的持續良性運作,正如金像獎影后惠英紅在領獎時所說的:“香港電影要百花齊放,一定要有後生(年輕人),希望可以見到香港電影可以像我當初出道那樣,出現各式各樣的電影,出現更多的後生(年輕人)。”

— THE END —

作者 | 邁克李

編輯 | 都欣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從“豬八戒”到《奪冠》,徐崢到底經歷了什麼?他才是最大的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