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讓天王級別的劉德華進入下沉市場?
答:讓他宣傳自己的電影。
目前網路上出現了一種趨勢,就是電影上映前要去某短影片平臺聯動預熱一番。比如去年年末上映的《赤狐書生》,在某音上的陣仗那可是不小,聯動了近百位網紅給電影造勢。
雖然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口碑滑鐵盧,但也確實給後來的許多電影都提供了一個思路,即利用短影片平臺搶佔下沉市場,也先別管後續口碑如何,先在預售期多賣點票再說。
春節檔也有電影這麼幹,比如賈玲自導自演的《你好,李煥英》,以及劉德華、肖央主演的《人潮洶湧》。
其他諸如《刺殺小說家》、《侍神令》等雖與某音沒有合作但也在其他平臺上利用網紅效應預熱。唯一頭鐵的可能就只有《唐人街探案3》了。
之前我們已經分析過《唐探》、《李煥英》、《刺殺》三部作品在春節檔可能的表現以及他們的優勢和短板。
今天就來聊聊我在春節的期待的最後一部電影《人潮洶湧》。
比起之前的三位,《人潮洶湧》的預售表現可謂“慘淡”(相較於其他影片來說),在真人電影中墊底。
事實上,劉德華在某音上的宣傳可謂是相當賣力,但無奈預售票房就是上不去。
其實《人潮洶湧》賣相不錯,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它是一部翻拍製作,所以天然就有一部分觀眾牴觸它。
不過說到“缺陷”,春節檔裡的每一部真人電影其實都“賣了雷”,要麼是導演問題,要麼是演員問題,《人潮洶湧》反而是五部真人電影中唯一一部從導演到演員都說得過去的(至少從導演到演員都沒有出軌、家暴、演技稀碎等負面新聞)。
如果真要說一說《人潮洶湧》為何預售慘淡,可能要從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核心競爭力弱有人說“有劉德華還不夠嗎?”可能還真的不夠。
劉德華的口碑我們確實有目共睹,在短影片平臺上與網民們的互動也很熱鬧,看起來反饋不少,但恕我直言,這些網友也僅限於“互動”而已。
喜歡劉德華並不能成為他們買票的動力,他們也許會喜歡和劉德華互動,但並不代表會願意花那個錢。
說得再直白一點,那就是互動人數的多少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等價的商業價值。資料注水的、看熱鬧的不知道有多少。
有的人就是看到劉德華來了,跑來湊個熱鬧,熱鬧沒了,他就走了,這類人無法支撐起資料盤,而他們在某音中又佔了絕大多數。
而相比較而言,其他幾部片子對他們的吸引力又太大了:《唐探3》大IP;《李煥英》是可以帶父母去看的閤家歡電影;《刺殺》有大場面;《侍神令》有天然的遊戲受眾。
相比之下《人潮洶湧》的核心競爭力並不高。劉德華、肖央、萬茜都是好演員不假,但其他幾部也不是沒有好演員,而除了演員他們還有其他吸引人的特點加持。相比較而言就顯得《人潮》有些勢單力薄了。
觀眾對翻拍電影的情緒牴觸《人潮洶湧》還有一個天然的短板就是“改編”的帽子。它改編自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日版可以說是日本非常經典的喜劇電影,而且在之前已經被多次翻拍過,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對翻拍就是天然地不看好。
我個人對翻拍沒有任何意見,畢竟有《誤殺》、《大贏家》珠玉在前,說明了只要本土化做得好,翻拍電影一樣有人買賬。
只可惜很多網民依然對翻拍劇有偏見,不過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真的是資本喂屎喂得多了。“翻拍多爛片”幾乎成了所有人心中預設的事情。
如何逆襲?質量取勝那麼《人潮洶湧》就真的一點贏面都沒有了嗎?那也未必。
之前幾年,也不乏有預售時反響平平,上映後卻靠著電影本身質量取勝的例子:《流浪地球》、《紅海行動》,都是從題材到演員都不出挑(吳京的《戰狼》系列雖然票房很高,但那時候他也在網上因為謠言而被罵得很慘),但上映後卻靠著口碑硬生生實現逆襲的典範。
《誤殺》也曾因為是翻拍電影而被詬病,但上映後口碑卻發生逆轉。
從賣相上看,《人潮洶湧》其實還蠻穩的:導演靠譜,《無名之輩》已經展現了實力;演員靠譜——劉德華、肖央、萬茜都是有演技有口碑的演員。
最最重要的,就是看故事本身如何了。其實《人潮洶湧》還是很有機會的,他各方面不突出,但各方面都很穩,最後只要等電影上映看其故事質量,如果真的不俗,那麼網友一定會自發安利。
結尾一部電影,無論前期宣傳形勢如何天花亂墜,最終還是要落到實處——靠質量取勝。
《人潮洶湧》,能否逆襲,就看自身給不給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