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和畢福劍、小瀋陽合作的小品《不差錢》深入人心,小瀋陽說,人不能把錢看得太重,錢乃身外之物,人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人死了,錢沒花了。而趙本山說,人最最痛苦的卻是錢花光了,人還在。
這兩句話一時間成為了大家的笑談,其實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兩種不同的人生。第一種就是太看重錢財,最後只剩下錢。而第二種就是太享受生活,最後沒錢了。其實這兩種生活方式都有弊端。
今年62歲的郭阿姨就屬於把錢看的太重的那一型別,可是如今她後悔了,我們來具體看看吧!
郭阿姨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姐妹十人就靠父母種點地。別說新衣服玩具了,就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有時候一個玉米麵餅能吃一天。艱苦的生活環境,讓郭阿姨從小就很節儉。
工作中,她努力勤奮,生活中卻異常的艱苦。同齡人都開始打扮自己的時候,郭阿姨還是穿著縫縫補補的衣服,長期以往也造就了她膽小自卑的性格。
結婚後,她還是一貫的把錢看的特別重要。自己不但省吃儉用,還要求丈夫孩子也和自己一樣。她給孩子們灌輸的思想就是生活要靠節省,這種觀念也讓孩子們生活的很累。
她們不敢要錢去買零食,不敢要數去買心愛的玩具,更不會去亂花一分錢。哪怕夏天又饞又渴,也是默默地舔著嘴唇看著別的孩子吃雪糕。
郭阿姨吃飯節儉,穿衣節儉,連生病也節儉。只要能扛過去就是一碗薑糖水打發了,實在堅持不住了也是用最便宜的藥。一時身體看不出來變化,時間久了身體也就慢慢在變垮。
孩子們長大後,無一例外的選擇遠離她。唯獨剩下守在她身邊的丈夫,可是後來還不幸得了絕症。
醫生說如果全力救治的話,會有五分之一的機率成功。可是全力救治需要一大筆錢,這些錢對於郭阿姨來說簡直就是命,她不想拿這些來賭一個不確定的結果,所以最終放棄了救治,不久丈夫去世了。
轉眼郭阿姨也退休了,按說有退休金也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她又找了份兼職去做保姆,她說自己不掙錢就會感覺心慌。儘管累一點,但是活的踏實。
期間孫子出生了,她只照顧了幾天就去工作了,為此兒媳婦和她結下了月子仇。女兒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忙不過來,想要郭阿姨來幫忙,也被郭阿姨拒絕了,她一門心思地沉寂在掙錢養老的道路上。
兒女們勸她說,現在幫幫兒女,以後兒女們能更好地為她養老。可是她覺得養老必須靠自己,自己掙錢自己攢錢自己花錢最踏實。
朋友勸她說歲數越來越大了,還是多幫幫子女們,以後養老還得靠兒女們呢!但是郭阿姨依舊堅持著自己攢錢的原則,她說她不能看著自己的積蓄慢慢減少,養老的事情以後再說。
可是現實來的就是這麼快,郭阿姨突發闌尾炎住院了。這時候兒女們都不願意來伺候她,她堅持的以錢養老似乎不那麼奏效,因為很多事情是用錢換不來的,哪怕她現在手裡拿著大把靠節省換來的錢,也沒什麼用。
這時候郭阿姨才明白:把錢看的太重要,真的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
結束語:看了郭阿姨的多半生,其實還是挺委屈的。年輕時家裡窮,造就了省吃儉用的習慣。結婚後,又把這種習慣傳染給了家裡人,讓家裡人都跟著自己過苦日子。
哪怕是丈夫在生死麵前,她的天平在感情和金錢面前,還是選擇了金錢。她堅信攢錢活的有底氣,哪怕是傷了親情她覺得也無妨,可是最後明白的卻太晚了。
人活著有緊迫感是對的,但是卻不能活的太累了。因為人生是一種奮鬥,也是一種享受。奮鬥和享受是相輔相成的,不能人在錢沒花完,更不能錢花完了人還在,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努力該努力的,享受該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