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年春節檔,熱鬧一如既往。

春節檔大IP《唐人街探案3》,預售已破3.7億,斷層領跑春節檔。

賈玲首部導演作品,紀念母親的《你好,李煥英》,為了心中過不去的那個坎。

雙雪濤小說改編的《刺殺小說家》與《陰陽師》遊戲改編的《侍神令》,是春節檔的兩部視效大片。

還有2018年大黑馬《無名之輩》導演饒曉志的喜劇翻拍新作《人潮洶湧》,劉德華+肖央+萬茜,演員陣容強大。

以及賽博朋克版哪吒《哪吒重生》,國漫佳作《白蛇緣起》團隊的新作品。

正常觀眾很難會像我們這樣,每一部都要去看、去判斷,所以觀眾到底因何選擇一部電影,成了所有片方宣傳思考的核心。

但當我在自己一條春節檔展望的微博下,發現大家聊更多的是“因為XX我不想看XX”,我決定逆向思維一下,藉著這個春節檔,來聊聊大家拒絕一部電影的理由。

1 有討厭的演員?不看!

這是最為顯著也最容易引發爭吵的理由:“有XX,就不看。”

討厭的演員出現在想看的電影主創名單裡,是忍耐,還是乾脆捨棄?

說句廢話:那要看有多討厭,以及你有多想看。

討厭的理由可以很廣泛,但能引發普遍抵制的,大抵是這幾類:

大眾普遍認知的演技差、個人生活醜聞的責任方、政治問題觸線的言論者。

今年春節檔,在這方面最顯著的是《你好,李煥英》。吃瓜群眾對這部電影猶豫的第一原因就是:有陳赫,不太想看。

離婚事件後,陳赫表面看資源還在,《跑男》、《五哈》這樣S+的大綜藝依然上著,《瞄準》、《李煥英》這樣有質感的影視劇依然能演,但聲望與口碑卻一落千丈。

尤其這兩年,女性意識抬頭。同樣是出軌醜聞纏身的李小璐、白百合等人,要麼被封殺,要麼資源斷崖式下降,陳赫的待遇對比起來,就更引發了女性觀眾的逆反。

所以迄今《李煥英》的所有宣傳,都儘量淡化陳赫,即使這樣還有大量傳聞說陳赫是實際上的主角(其實沒有,戲份不多)而抵制聲一片。

另一部比較顯著的是《刺殺小說家》。這部電影的陣容是雷佳音+董子健+於和偉+郭京飛,看著真是讓人放心。等等,番位排第二的楊冪是怎麼回事?

一群讓人放心的演員中間,出現了這位爆火後沒有一個角色演技過得去的85花。更要命的是,導演路陽+演員楊冪這個組合的上一部電影《繡春刀2》,就是一眾正經演員裡插了個楊冪,那效果真是要多糟心,有多糟心。

這足以讓對楊冪演技心知肚明的吃瓜群眾、以及被《繡春刀2》狠狠傷害過的觀眾,對這部電影打個問號。

這樣說,並不是否定楊冪的票房號召力,但她的基本盤與《刺殺小說家》電影的基本盤,其實是衝突的,這一點我很早就寫過,不贅述了。

相對隱性的《侍神令》,裡面有自《流浪地球》後就醜聞不斷的屈楚蕭。

觀眾拒絕自己討厭的演員,這其實不是新問題。但片方面臨的新問題是,吃瓜群眾討厭一個人的閾值越來越低,不確定性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放棄變得越來越容易。

而能在社交平臺上掀起“抵制”聲量的吃瓜群眾,到底能撬動多少票房大盤?譬如陳赫,女性觀眾的抵制聲不絕於耳,男性觀眾對他的好感度卻居高不下,下沉市場更是根本不知道或者不在乎什麼離婚醜聞。那麼,用他還是不用他,宣傳他還是不宣傳他,就需要反覆衡量、精細操作。

2 題材不符合檔期調性?不看!

檔期紅利,人人都想吃,但是否吃得到,要看調性匹配程度。

去年七夕,《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這部豆瓣評分不及格的小體量言情片,因為檔期空曠+調性匹配,拿下了令人矚目的五個億票房。

往前數,《地球最後一個夜晚》的錯位營銷雖然引發嚴重後果,但不得不說,能把上億票房騙到手,完全是因為“一吻跨年”的宣傳與跨年賀歲檔期完美契合。

那麼回到春節檔,觀眾想在春節檔看到什麼樣的電影呢?

熱熱鬧鬧的,嘻嘻哈哈的,閤家歡的,不堵心的。

所以《唐探1》獲得巨大成功後,陳思誠當機立斷把《唐探2》挪到春節檔,電影整體氛圍上也消減了一些暗黑與驚悚,增加了無數春節元素,讓它更匹配春節這個檔期,也拿下了爆炸式增長的票房。

這也是《李煥英》片方在努力規避“催淚”標籤的原因。

很多人都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看過小品《李煥英》,也都知道這部電影是賈玲紀念亡母的誠摯之作,但畢竟是過年,不少人表示:想看,但想避過這七天。

大過年的哭哭啼啼畢竟不太吉利,所以片方在努力澄清:前100分鐘真的很歡樂,後20分鐘雖然催淚但也治癒。好在他們有沈騰有賈玲有張小斐,這仨組合在一起,說很歡樂,還是有說服力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紅海行動》,按理說,打打殺殺與春節檔也不大匹配,不過這就仰賴林超賢的特性了,《紅海行動》場面戲燃爆,大家在一片轟炸聲中得到腎上腺素的滿足,文戲相對很弱,沒塑造出什麼個體的悲劇命運催觀眾的淚,反而規避了這個檔期的忌諱,所以反超《唐探2》,逆襲成了當年春節檔票房冠軍。

今年的春節檔裡,論題材匹配無人能與《唐探3》匹敵,《李煥英》若能以歡樂和治癒打響口碑,尚有一戰之力。

除了題材匹配調性,演員也有隱性的調性匹配,王寶強、賈玲、沈騰這些名字,看到就讓人有一種馬上要捧腹的歡快感,這種心理自然也會體現在預售票房上。

至於我一直不提的《熊出沒》,以極其穩定的票房基本盤常駐春節檔,是釘子戶一樣的存在——咋地?誰家還沒個要看“熊大熊二光頭強”的熊孩子呢?

3 特效是減分項?

這幾年,國產特效大片在中國的奏效程度,一路走低。

這不單是水平問題,也是觀眾多年來被國產“特效大片”這幾個字,騙得有了記性。

尤其是帶有奇幻色彩的各種特效大片,言必稱好萊塢、韓國特效團隊,成本過億隻是門檻,宣傳期瘋狂打視覺效果,絕口不提自己故事稀爛。

我還可以一直數下去。

它們的視效確實如宣傳的那樣,接近甚至已經達到國際頂尖水準,但它們用糟心的故事給觀眾帶來的傷害,慢慢累積,最後轉化為國內觀眾對“特效大片”四個字的不信任。

《刺殺小說家》從原著到導演再到演員,都呈現出明顯的正劇氣息,結果幾億成本燒出來的特效反而讓很多有記性的觀眾望而卻步:你這樣大搞特效,是不是故事不行?

所以路陽才會在採訪中說:

特效只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為了特效而特效就失去了拍攝意義,電影還是拍人的。

希望他說到做到。

而對於《侍神令》,大家初始期待更低,雖然是陳坤+周迅,但遊戲改編影視的故事本來就容易走向空泛,且迄今為止片方的所有宣傳也都在強調視效,這足以令非基本盤觀眾猶豫再三。

雖然下沉市場還有比較頑固的“買電影票起碼要看個熱鬧”的購票傾向,但特效大片意味著成本高企,回本的壓力陡增。在2021年的當下,是花大價錢去堆砌一個市場不一定買單的花團錦簇,還是沉下心把故事做好再想噱頭,可能需要每一個想在片子里加段特效的片方好好思考。

就說你呢,《動物世界》

4 前作口碑垮,不影響?

很多人問,《唐探2》口碑垮掉,當年就被《紅海行動》反超,為什麼《唐探3》預售還是這麼好?

如果說是今年競爭不夠激烈,2020年春節檔在疫情爆發取消前,《唐探3》的預售成績也是最好的。難道前作口碑對系列電影的票房毫無影響嗎?

還是有的,但有一定滯後性。

《唐探2》雖然故事講得不太行,還鬧出抄襲等爭議,但在熱鬧賀歲這個方向也算做足了文章。大家對於王寶強+劉昊然這對經典搭檔,對於推理+喜劇+賀歲這種獨特的組合,還願意付出一些期待,再給這個系列一部電影的觀望機會。

《唐探3》再拉垮下去,估計紅利就徹底耗光了。

除開口碑,有前作的情況下,更重要的東西決定了預售票房。

那就是關於“能在《唐探3》裡看到什麼故事、得到什麼觀影體驗”觀眾心裡有十足的預期。

那就比其他電影先勝一局。

而預售票房一直不理想的《人潮洶湧》,很大程度上就輸在了這裡。

你要講一個什麼故事?人設是什麼?調性是什麼?喜劇還是正劇?喜劇的話黑色還是有笑有淚?

在前期的宣傳中,片方一直沒能給觀眾勾勒出故事的大概模樣,也在刻意淡化翻拍(原作也不是多熱門的日韓電影)觀眾對於走進電影院能看到什麼毫無概念。如果劉德華、肖央和饒曉志這些名字對他們沒有形成強刺激,那購票時自然把它排在後面。

所以,前作足夠紅火、特點足夠鮮明的《唐探3》,當然會拿下最高的預售票房,而《李煥英》也有大火出圈的小品幫助觀眾瞭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回到過去看父母的愛情故事”這種一句話能講明白的劇情,也對觀眾買票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電影票不便宜,選擇又太多,如果不知道會看到什麼,大多數人會選擇等待、觀望,或者乾脆用別的電影滿足娛樂需求。

如今,拒絕一部電影的理由,與選擇一部電影的理由同樣重要,同樣需要片方重視。

影視作品的創作週期較長,有些故事梗、有些技術、有些演員,也許選用的時候還被認為是優勢,待面世時就成了尷尬的存在。

如果很難規避,不如一切從創作本身出發,考慮“什麼對這個故事適合”,而不是“什麼能把觀眾騙進電影院”。

最怕的是,很多片方自以為是地堆砌“賣座”元素,卻堆砌出觀眾拒絕的理由。

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拒絕套路情人節,跟著王大陸、陳立農表達愛,送ta走心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