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探索》是詹姆斯格雷導演,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部太空科幻片,目前這部電影已經在國內的各個視訊平臺上映。作為一部製作成本高達8750萬美金的大製作,又是名導演加名主角的黃金組合,上映之前備受期待。
然而電影上映後口碑大跌,票房也上不去,用一個非常俗氣的詞形容這部電影,就是“撲街”了。電影的豆瓣評分只有可憐的6.8,完全配不上這樣的大製作,這部電影到底怎麼了?
其實這部電影踩了所有失敗的科幻片最容易踩的坑,科學嚴謹度出了問題:世界觀與時間發展脫節!
作為一部科幻片,格雷還是找來了NASA和SpaceX的專家做技術支援這電影幾乎被科幻迷吐槽得體無完膚,但是導演格雷並不是一點功課都沒做的,電影還是找來了航天專家做技術支援,但是為什麼還是踩坑了呢?
這個鍋還是得導演背!
從之前格雷接受訪問的資料裡看來,他犯了一個非常核心的技術性問題,他把航天專家給他的一些現在的科學資訊,用在了未來的世界裡。
舉兩個例子:
1、比如在電影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羅伊要去火星,需要去月球乘坐飛船
這裡導演是諮詢過專家的,據說是因為月球的引力比較小,從月球軌道起飛,比較節省資源,不需要用大火箭。
然而格雷忘了一件事情,當世界發展到了那個階段,人們可以去月球進行商務旅行,在月球建立殖民地,在火星地下也有基地的時代,我們的飛船居然還是火箭?而且是和現代幾乎無差別的火箭?
按照那個時代,但凡有點想象力,都知道我們完全有能力直接做遠距離的星際旅行,而不是如此的艱難。
2、再比如火星的基地為什麼在地下?
據說是專家指出,火星的地下存在熔岩隧道,可以成為現成的居所。
估計這個專家是SpaceX的,因為之前該公司就提出過在火星建立人類居所,必須在火星上挖掘地下隧道。而對於在火星建立人類城市的初期,在地下居住是比較集中的共識,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大型居住空間的代價太大。
但是還是那個問題,缺乏時間的發展性,如果星際旅行已經成為常態,在月球都已經建立殖民地,那麼把今天的科學猜想用上去,就顯得過時。
對比一下經典科幻片《星際穿越》
其實《星際穿越》裡的世界也被吐槽的不少,特別是穿越黑洞的一幕,廣受爭議。但是這部電影同樣為了裡面的科學性找來了專家做顧問,後來那位顧問還得了諾貝爾獎,不過這個是題外話。
同樣是科學顧問,有什麼不一樣呢?《星際穿越》找來的是物理學的頂尖科學家,顧問的是對未知領域的可能性的思考,而不是問他月球上的地心引力有多大之類的無腦問題。
這就是兩部影片在這個問題上最核心的差異。
好的科幻片所營造的世界觀,必須要和設定的時間相匹配,這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最基本的要求!而《星際探索》恰恰踩了這個坑。
除了用現代的眼光看未來的變化,格雷還忽略了很多基本的常識1、地球和海王星的距離超過4光時,而羅伊從火星只飛了79天就到達
人類曾經對海王星進行過一次探索,結果那個探索器飛了12年才到達目的地。而羅伊坐著火箭,只花了79天就到達了海王星,匪夷所思。
一般來說在電影裡,人類進行長途星際旅行都有兩種手段,要不就是穿越蟲洞,要不就是進行休眠旅行,比如電影《太空旅客》,要不然到達目的地人就已經老了。再或者就是基因醫學成功讓人長生不老也都是合理的。
但是《星際探索》處理得非常簡單粗暴,一飛就到。按照這個速度,意味著火箭的速度達到了160萬公里/小時,人都散架了,就算不散架,這個速度要是被一塊小石頭打中,也完蛋了。
2、結局的時候羅伊依靠核彈爆炸的推力回到地球,想象力又過了
這個設定實在有點好笑,羅伊最後是從海王星被一個核彈炸屁股,被彈回地球的,這麼遠的距離,如果彈歪了一度,不知道羅伊去了哪裡。
至於飛船的堅固程度就更不用說了,這一幕的設定導演的想象力忽然又有了,但是又太過了。
其實《星際穿越》是一部文藝片最初以為《星際穿越》是科幻片,後來看著看著發現是典型的美國英雄片,一個人拯救世界,再看著看著發現氣氛壓抑,其實這是一部文藝片。
很多人不喜歡這部電影,觀眾的描述,都是看睡著了。如果你抱著看商業片的心思來看這部電影,睡著是一種常態。因為這根本不是商業片,就是一部披著科幻片外表的文藝片。
電影其實講述了一個特別特別簡單的故事,羅伊小時候,父親去太空尋找外星生命,從此一去不復返。20多年後,地球收到了羅伊父親的資訊,發現他沒死,但是他切斷了飛船上的部分生命維持系統,殺死了其他船員,一個人繼續任務。地球受到毀滅性的“電湧”來自於羅伊父親的飛船。後來羅伊劫持飛船去到了海王星找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最終選擇了葬身太空,羅伊則回到地球,想起了要珍惜眼前人。
羅伊從小沒有父親,父親為了人類探索探空奉獻了一切。羅伊成為了一個軍人,但是為人冷漠,冷漠的背後藏著一種無法發洩的憤怒。
而羅伊的父親,為了太空事業奉獻了一切,最終並沒有找到所謂的外星生命,世界上其實只有你和我,沒有外星人。為了這個讓人沮喪的結果,他拋妻棄子,獨自一人走向星空,所以最後可以回地球的時候他放棄了。他的生命早就已經和任務連為一體,他已經沒法再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他選擇了自己在太空中做最後的無止境的漫遊。
但是坦率地說,如果把這部電影作為一部文藝片來看,似乎深度又相當有限,很多東西都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的挖掘。
對於外星社會的一些思考,還是沒有擺脫現有的意識慣性在月球上,我們有看到了三個字“殖民地”,殖民地是戰爭年代的產物,帶有被剝奪的意味,已經過時了。
可以想像未來如果人類真的開啟太空移民計劃,難道又會重複歷史嗎?個人覺得不會,因為世界已經不是那樣的了。
打個比方,A國家和B國家在月球上佔領了一片土地,他們會因為月球上的土地爭奪開戰嗎?顯然很難打起來,因為地球的大本營還在,如果月球上打起來,地球上估計也得開戰,這是不符合利益選擇的,所以最終會以協商的形式解決問題。
所以如果真的有人類的月球基地,應該不是那個樣子的。在電影裡無論是月球基地還是火星基地,感覺就像人類舊社會的樣子,完全不符合未來的發展觀。
至於月球海盜的設定更是覺得有點可笑,幾輛月球車的較量像玩的一樣,關鍵是也不知道他們想打劫什麼,另外這些劫匪難道有自己建立月球基地的能力?
國內的科幻片之路才剛剛開始,一定要引以為戒《流浪地球》拉開了中國的科幻電影的大幕,然而後續跟進的電影屈指可數。後來出了一部爭議很大的電影作品《上海堡壘》,其實就是踩了《星際探索》幾乎一樣的坑。
《上海堡壘》裡的未來世界,更像日本漫畫裡的未來世界,那些商業寫字樓和現在幾乎一樣,士兵帶著幾個無人機就成了未來戰士,從科幻片的角度,簡直兒戲,甚至有很多觀眾表示看到了奧特曼的即視感,坦率地說裡面的戰鬥機真的挺像。
結語《星際探索》其實劇本核心還是很有看頭的,完全可以做成科幻大片,可惜格雷沒有做到。作為一部科幻片,電影的嚴謹度不足,作為一部文藝片,電影的深度又不足,兩頭不著邊,遭遇滑鐵盧不奇怪。
科幻片其實是一個很特別的電影類別,對未來世界的世界觀的構建還是有要求的,至少要保持基本的一致性。所以科幻片是需要被敬畏的,如果隨便套上科幻的外套,卻不用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影片失敗幾乎就會成為定數。
-
1 #
-
2 #
最大的bug其實是海王星地球人自己的飛船,居然能發出足以毀滅地球的電磁波,開什麼玩笑,這距離比太陽都遠多了,地球人有這技術就進入戴森球二級文明了
-
3 #
千萬別看,浪費時間
-
4 #
這部片子難看的一比,就是懵逼去找爹,爹又懵逼自殺的故事。
星際穿越最大敗筆就是對四維空間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