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底線何在?不論是感情還是事業,一旦突破了自己底線,誰又敢保證不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呢?習慣性的思考,對一個人的意義很大!
當我二刷《調音師》後,又給了我不一樣的驚喜,所在驚喜之處,大多數都是驚嚇居多。《調音師》片長僅13分鐘,獲得第3屆豆瓣電影金像獎中的最佳短片,屬於高分力作,足以見得其優秀程度。
世界上不是偷窺狂就是暴露狂《調音師》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天賦異稟的鋼琴師,在一次夢想中的鋼琴大賽上失利後,感到人生墜入低谷,從而搖身一變成為了盲人調音師,透過裝盲來博取他人的同情,探知他人的秘密。影片雖簡短,但劇情緊湊、扣人心絃,全程充滿緊張感和細節性。
自圓其說很重要,尤其是在電影中,不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要有奇思妙想,既要引起觀眾們的注意,又要處理得很巧妙。影片中的調音師把自己偽裝成盲人,在獲取他人同情之際,也在發掘別人生活中的隱私與不幸,以透過墨鏡偷窺別人的秘密來獲得久違的快樂,儘管這種快樂是畸形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音師按響門鈴時,鏡頭是從貓眼處展現的畫面,婦人開門與調音師談話的過程中,對面的鄰居也開啟門檢視。可知,鄰居也是一個偷窺狂,在暗處偷窺著別人的生活,細思極恐。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眼睛看不到的時候,那些美好的風景都遺憾地錯過了。眼盲不可怕,因為比起眼盲的,其實是心盲,一旦心靈被遮上了一層霧紗,很多時候都是處於絕望的,而這種絕望是我們無法媲及的。
假裝失去,不會讓你變得堅強影片中引入了泰姬陵的故事,調音師津津樂道地和老闆講述著泰姬陵之所以如此聞名,是因為建築師失去了最愛的妻子。他認為失去會讓人更敏感,於是他偽裝成盲人,“失去”視力,而獲得更多現在得不到的東西。
實則,這也是欺騙自己的手段,一心撲在自己所打造的謊言之中,殊不知謊言說的久了之後,自己都會相信是真實。以至於他在最後演奏鋼琴時,還在催眠自己沒有人能發現這個謊言,要把盲人的身份繼續演繹下去,卻也將自己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但是每個人活的方式都不一樣,取決於自己的人生規劃。過著自欺欺人的日子,往往最後害的都是自己,我想說的是,每一天與其很悲傷地活著,還不如開心地度過每一天,豈不是更好?
“別再吃糖了”調音師的老闆奉勸他說,他卻說“可是有很多好處”。糖,代表著誘惑,人們往往為了所謂的利益禁不住誘惑,不願放掉手中的糖。調音師在意識到自己口袋中的本子可能會被婦人發現時,仍不想放棄誘惑,若他能夠抵制誘惑,便不會執著地非要進到婦人家中,也不會自我欺騙、掩耳盜鈴。
“糖”固然能帶給人短暫的快樂,然而若沒有剋制的能力,最後只能會被慾望所吞噬,喪失理性思考和審時度勢,墜入無盡的深淵中,一如調音師一般將自己置於險境而不自救。心態崩潰了,任由誰都無法挽救回來,不是嗎?
成敗皆反轉影片最耐人尋味的是開放式的結局設定,影片結束觀眾也不知道調音師是生是死,引發了無數的猜想。影片開頭採用倒敘的敘事方式,將結尾部分預先呈現在觀眾眼前,增強了影片的懸念,伴隨著悠揚的鋼琴聲,幾處特寫鏡頭更是引起觀眾的好奇心,“砰”的一聲,鋼琴聲戛然而止。
不明真相的開頭,讓觀眾不由得走進劇情中探索背後的事實,隨著情節的推移,結局處的情景再次出現,鏡頭移到調音師背後的鏡面上,一位手持釘槍的婦人對準了調音師的後腦,調音師額頭冒出的汗珠及無法控制的顫抖雙腿暴露了他此刻內心的緊張。
到了此時,他仍在說服自己婦人不知實情,自己可以逃離,“砰”的聲響不知是釘槍聲還是關門聲,耐人尋味。此時很想唱一句“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人生的窘困何嘗不是這樣呢?
蒙太奇手法是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手段之一,配合畫面和鏡頭的運用,揭示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內心世界。鋼琴大賽失利後,鏡頭轉換到調音師頹靡的畫面,內心獨白加上背後虛化的女友離開,展現了他此刻的境遇,以及為何會成為調音師的心理活動,充當影片敘事的連線點,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影片。
有時男主是社會中縮影的一部分,欺軟怕硬的人,在生活中也許是最常見的,他們的心思是細膩的,到什麼樣的程度?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這也許是這部短片高階之處。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成敗皆反轉。
在調音師與餐館服務員對話的劇情中,此刻運用聲畫分離的手法縮短敘事時間,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時間推移,加快影片的節奏感。影片最後多組鏡頭的結合,加上調音師的內心獨白的三聲“說點什麼”,跳動著的琴鍵和一步步的走路聲都能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加了緊張感。
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什麼是事情的真相?有時真的會撲朔迷離,從而找不到想要的答案,而這就是人生。在利益當頭的社會中,其實所有人都是盲人,因為心不乾淨。
生活中常常面臨著許多誘惑,若不能適可而止,最終也會被誘惑的漩渦帶入深不見底的黑暗中,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才能在萬花漸欲迷人眼的社會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