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 and shells she sells on the seashore are seashells, I am sure. If she sells shells at the seashore,the shells she sells are seashells for sure.
這段“賣石頭的小女孩兒”和《菊石》,都在說同一個人——瑪麗·安寧,英國早期的化石收集者與古生物學家。
還好《菊石》並沒有詳細闡述小女孩兒賣石頭的細節,而是講了這麼一個被迫相處的女主們,在相處之後逐漸產生情愫從而建立起了親密關係的故事 。
這樣的劇情去年在《燃燒女子的肖像》中已經上演過了,所以在看的時候我也不自覺地拿兩部片子進行對比。
與《燃燒女子的肖像》不同的,也是很多人看完《菊石》之後詬病的地方就是——在描繪兩個女性之間親密關係時,Francis相對明顯的粗糙和簡略,不如因此讓人產生一種故事體系不可靠的感覺。
然而其實Francis並沒有刻意地想要去描述兩個主角之間的感情,儘管的確很多人是衝著這個情節來看的。
就兩位女性的背景來看,這樣粗糙和簡略的感情經過在我看來是邏輯自洽的。
你不能企圖要求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較為清苦的人滿腦子想的都是風花雪月和陽春白雪,她可能更熱愛自己的科學和喜歡簡單的人際關係。
作為考古學家的Mary身上的那股理性以及極強的自尊心,以致於當她知道Charlotte給她安排住處之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將成為一個上流社會所把玩的一件器物。
我妄自揣測使理性的 Mary情緒失控的緣由是在兩人見面之前,她發現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客戶”毫不避諱地竊取,那個竊取者恰巧正是Charlotte的丈夫。
在那個時代,擁有女性的身份,具備再強的科研能力也不見得能夠被認識到。
時代的問題自然交由時代去解決。更何況,時代的問題能不能解決,本身就還是一個問題。
希望一部分人正在努力的撕掉女性身份上標籤的同時,另一部分人不要一昧的認為女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就一定是充滿著細膩以及隱忍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