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作弊,廣大考生想必是恨得咬牙切齒,家長們對這樣的行為也不會有好臉色。但偏偏有這樣一部電影,把作弊拍出了新高度,每場考試都像一場小型戰爭,讓人大呼過癮。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電影:《天才槍手》。
這部來自泰國的電影,改編自2014年轟動世界的亞洲考場作弊案,講述了琳和班克兩位出身普通家庭的天才,為了賺取鉅額報酬而幫富二代同學作弊,結果被抓,再次迴歸寒門生活的故事。
與以往的青春主題不同,電影立足懸疑和犯罪題材,主角雖然也是學生,卻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的體驗。
電影一經上映,就斬獲了包括第12屆亞洲電影大獎在內的各大榮譽,豆瓣上至今都是8.2的高分。
這部從小題材切入的影片,依舊拍出了大的格局。學生時代,依舊能接觸到社會的不公與黑暗,接下來,我將從影片的敘事場景、人物形象及其主題表達入手,挖掘影片中展現的“金錢摧毀公平”的社會悲劇。
一、敘事場景:玩轉元素,在角色代入時強化社會環境一場考試所有的要素,不過是紙、筆、手錶,以及監考老師。
而《天才槍手》透過閃回式敘事,交叉式蒙太奇的剪輯,以及大量近景鏡頭的運用,讓一場場考試,瞬間變成學生的戰場,在激起觀眾共鳴的同時,還讓社會只關注成績的險惡嘴臉無處遁形。
1.閃回式敘事
電影從頭至尾,就沒有離開“考試”二字。一開場,就直入主題,介紹了“STIC”考試作弊案件,在後續每個人物的出場中,都會接上一段“審問詞”。
當你還在感嘆這群少年太不值得時,他們卻在歡呼慶祝:這只是他們一起排練的一場戲,以防自己在考試中被抓,什麼也說不出來。
這些審問的片段,被切成碎片化的句子,混著影片的一段段情節,慢慢呈現出來。
情節時空的混亂,並沒有讓影片變得晦澀難懂,反而讓影片的節奏十分緊湊,需要觀影者時時刻刻繃緊神經,緊跟電影,看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這正是懸疑片的風格:用電影本身,主宰觀眾的情緒和思考。
2.交叉式蒙太奇
天才少女琳發現幫助富二代可以賺回不少學費後,便透過手勢傳遞的方式,將生意越做越大。
在全年級統考的考場上,即使出了兩套完全不同的卷子,同一班級的人被打散,也絲毫沒有干擾他們的配合。
打電報音效配上手勢變化,多層線人同時進行多方資訊傳遞,利用交卷時間一葉障目……當自動鉛筆成為武器,答題卡成為陣地,你完全無法想象,一場考試中,學生們為了高分,可以做到何種程度。
記得監考老師常說一句話:“你們在下面做什麼我都知道,這裡看得很清楚。”而電影則透過一次次交叉蒙太奇剪接,全方位還原了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考生們的行為,讓所有人體驗了一把“監考老師視角”。
當然,這裡說的“監考老師”,不包括電影中那些總是攤在桌子上,眼神到處亂晃,自始至終被矇在鼓裡的老師們。
3.近景的大量運用
《天才槍手》中大量的鏡頭,都是“懟臉拍”。
一場考試,你能看到考生額頭密佈的汗珠,能看到女孩因為做不出題而落下的眼淚,能看到考生爭分奪秒換筆芯的抓狂模樣。
甚至每段關鍵對話,電影鏡頭也隨著說話的主體轉換著。
當角色的臉佔據大部分鏡頭,觀眾能更好地察覺到他們細微的情緒變化。當產生美的這段距離被鏡頭打破,角色所有的小心思,都一覽無餘。
這讓作為旁觀者的觀眾,更有了看戲的爽感。
二、人物形象:頂罪的寒門天才,暗偷的貴族子弟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對比鮮明,充滿諷刺意味:天才出身寒門,貴族子女腦袋裡如同灌了漿糊。可天才只能替後者開路,甚至受罰,貴族不過是在花天酒地之餘,對前者曾經的犧牲表示一下懷念。
1.琳:當作弊成為一種共贏
作為天才,又想當老師的琳,“作弊”在她的人生詞典中,是從來不存在的。剛開始,她寧肯盡心盡力輔導別人,也不肯用錢換分。
但隨著自己見到的黑暗面越來越多:老師靠補課賺錢,學校胡亂收費,琳對學校的態度,開始轉變了。
她對所謂教育公平的看法,轟然坍塌。
於是她開始一次又一次接下富二代的求助,在作弊被抓的邊緣鋌而走險。不是她不知道作弊有錯,而是她覺得,這樣既不傷人,自己又大賺一筆的行為,和其他的不公比起來,算不上什麼。
2.班克:從努力清高變成唯利是圖
很多人都說,影片扎心的片段,就是向來努力的班克,不僅被拉下了水,還沒能救回來,從好好學生徹底黑化成作弊機器。
班克的變化,琳和其他人的出現是一大誘因,但根本的原因,還是他的精明。這一點,從他敢在考試的關鍵時刻橫行勒索,在被抓後仍然想著靠作弊謀生,就能看出。
作弊一次,至少賺一千萬,即使被抓,也不會坐牢,反正自己也不能出國實現夢想了,用兩個小時腦袋就能換別人一年,甚至幾年的工資,這樣的收益比率,實在過於誘人。
社會的讀書有用論,給不了班克這樣寒門家庭安全感,只有精打細算,靠腦袋掙快錢才行。
3.富二代:毫髮無損地贏家
電影裡的富二代,沒有傳言中的架子,高傲、輕蔑、看不起人,相反,他們巴不得給別人送錢。尤其是給那些成績優秀的人。每道題目都是一口價成交,絕不還價。
因為父母不會關心自己成績怎麼來的,他們只需要知道分數夠不夠。只要夠了,手段、人際、資源一安排上,給孩子鍍金不成問題。
所以很多人都嘲笑說,富二代缺的,就是學歷,因為只要分數夠了,其他都不是問題。
於是,得到高分的他們,成了遊戲贏家。
而贏家擅長的,就是奪走失敗者引以為傲的東西:光明的未來。
這鐵板釘釘的事實,是電影裡富家子弟永遠不能迴避的。即使他們再友善,再大度,他們仍然赤裸裸地搶了不知多少人的前程。
三、主題表達:金錢定義的公平,既分立階層,又黑化人格《天才槍手》中,金錢和成績,達到了一種巧妙的統一:都是能掌控人命運的數字。它們之間,可以等價買賣,等價交換。
但恰恰是這種“表面公平”,讓階層分化愈發明顯,讓人性愈發墮落而不能自知。
影片中和“錢”相關的場景對話,從來不見半分鈔票的影子,而是赤裸裸的數字:影片開頭,琳從頭到腳給校長算了一遍學費;跟富二代交易時,講的都是包年23萬4千;開啟副業的琳的賬戶上,也全是沒法數清的0……
這些數字,對天才少年琳和班克來說,可能是一件新衣,一輛新的摩托車,或者自己的大餐;而對富二代來說,這是博取父母信任,換得自己持續快活的籌碼。
於是,兩方達成愉快的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可這些明碼標價的交易,讓寒門和貴族兩個階層的鴻溝又一次加深:寒門透過分數,換來了金錢的甜頭,但永遠無法像富二代一樣有貴族光環庇佑;貴子幾次施捨,就能讓自己走上更高的臺階,並且只需付款,無須擔責。
雙方都快樂,滿足,只是兩類生活都盡收眼底的我們,難免不自在。因為這預示著,越來越多出身平凡的人,不會再相信努力能換來希望,而是都去鑽研如何一夜暴富,如何讓自己和富人搭上關係。
人生軌跡,也許會被數字定義、決定,甚至改變。影片的慘淡收場,看似是好的結局,但也是對這一現狀的無奈。
寫在最後:明明拍的是考試作弊,《天才槍手》依舊憑藉其多樣化的敘事手法,把充滿青春元素的電影拍成了犯罪懸疑片。
電影塑造的,帶有強烈反差的人物,也讓人們深思寒門和貴子這兩類人的斷層。
成績金錢皆是數字,它們是否已經能像電影中那樣分化階層,讓人心的光芒泯滅?
電影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