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代孕”事件,姑且不論“代孕”這件事本身的對錯,鄭爽出道多年,原生家庭的問題也不是最近才發現,可是“代孕”時間發酵至今,網上有多少短影片、文章是關於她往年的各種“問題”各種“作”的,數不勝數!都如事後諸葛亮,似乎早已預料到今天的“代孕”事件會發生一樣。
在“代孕”事件爆出之前,憑著超高的顏值,直爽的個性,各大品牌紛紛找鄭爽代言,哪怕直播帶貨翻車,她也憑藉千萬粉絲,為她解釋和正名,名利無損,現在牆倒眾人推,棄之如敝屣。
這個時代從來就不缺錦上添花的人,更不缺落盡下石的人,往往這兩個群體是同一撥人。今天與大家一起共讀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作者是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
古斯塔夫.勒龐是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戴高樂、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等都受到他的深刻影響。
出版的幾十部著作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本書《烏合之眾》了,本書出版了以後,書中的“暴民理論”顛覆了人們對群體的常識認知,被佛洛依德讚譽為“當之無愧的名著”。
下面主要從三方面來介紹本書:群體的性格、群體的思想觀念、群體的分類及特點。
一、 群體的性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性格,如東方人往往含蓄內斂,拉美人熱情奔放,歐美人崇尚個性自由。
“群體”一詞的含義並不相同,積聚的原因不同,也不需要個體同時出現在一個地點,群體成員的思想感情相互統一,個體心理消失出現群體心理。群體就像一個虛擬的生命體,形成統一的性格。有時,國家也可能會變成一個群體。
群體具有鮮明的特點:當個體融入以後,無論個體差異如何大,都會被群體的性格所影響,思維和行為模式變得與個體狀態下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僅僅因為進入了群體。
群體意識往往受無意識地影響,無意識會在群體裡執行。群體意識中,個體的理智降低,個性被削弱,無意識取得主導地位。
群體出現這些特點,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個體群聚以後變強大了,使個體敢於發洩本能,當個體行動時往往會壓抑這些慾望,在群體中則會變得無責任感,不想約束自己。
2、 傳染性影響。群體的行為特徵和行為傾向,容易出現傳染性,類似催眠一樣,情緒和行為都會傳染,個人容易受群體影響,往往會為了群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
3、 最重要的一點,受暗示性。個體進入群體後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傳染性也往往受暗示性的影響。
有些邪教組織,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當個人進入邪教組織以後,就被這種組織所控制,個人意識被洗腦、催眠受暗示後,變得狂熱文明程度下降,個人修養和行為完全被改變。
群體比單獨的個體更容易犯罪,也更為大膽或勇敢。相比個人,群體容易被鼓動,會出現一些英雄行為也可能出現暴動。
群體往往沒有判斷性,幾乎無法區分主觀和客觀,把聯想的畫面當真,發生集體幻覺。暗示的起點往往是一些模糊的幻覺,被傳染暗示給其他人後,會讓他人達成共識,然後相互影響,使判斷力癱瘓。
作者勒龐認為,目擊證人最多的事一定最可疑,往往與事實相反。認為歷史書經常是以想象力描述觀察有誤的事實,再發揮個人想象和解釋。人類歷史上偉人的生活、事蹟,都是傳說中的樣子。深入人心的都是英雄的神話,而非英雄本人。
對於各種神話以及人物形象,受到民族原因的影響,也在不斷地修正中。就像古印度傳來的神話佛陀的形象,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中華以後,形象受到儒家和道家影響,包括繪畫的服裝、人物塑像也都變得更適應我國民族的喜好。
群體的情感比較簡單,比較極端,不是完全接受就是完全否定,不是真理就是絕對錯誤,不是囂張跋扈就是卑躬屈膝。群體的道德水平非常低,犯罪是常態。打著維護和平、公正的牌子游行的群體,最後往往可能會演變成打砸搶的暴力事件。
群體是如何獲得思想的?
在歷史長河中,民族大義紮根於民族性格中,歷史大變革都是根本思想的變化導致的。思想深入人心需要時間,拔出一種思想也要很長時間。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變更,都是群體的想象力受到了強烈影響,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的。統治階層往往掌握了啟用群體想象的藝術,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如古代歷史上的“君權神授”,只要當朝帝王提供一些預兆或者“夜觀星象”之說,引發老百姓的聯想,就能得到天權神授的“正統”,以便實施統治。
漢高祖劉邦,早年就是沛縣的一個無賴,終日遊蕩鄉里,後因參加農民起義,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為了鞏固其正統地位,很快坊間就出現了,他出生時異觀天相,說其母夢見於神人相遇,待產時出現雷電交加,天地昏暗中有蛟龍出現,盤旋產床上,然後劉邦誕生的故事。
類似劉邦稱帝的傳說不勝列舉。為何如此之多,無非應驗了本書說寫的,統治者需要啟用群體想象力,達到方便統治的目的罷了。
群體信念往往有盲目崇拜,強烈排他以及狂熱的擴散性。這些特性是否與宗教信仰很相似呢?確實如此。群體特性的“宗教熱忱”,就是群體需要“神”甚於其他。只有類似宗教形式,群體的理念才會深入人心。
二、 群體的思想觀念。
影響群體思想形成的因素有間接和直接兩種。
直接因素主要是一些關鍵的詞、套話和形象,還有群體的幻想、經驗教訓和情感因素。
間接因素能讓群體接受某些信念而排斥其他因素。本書裡舉的例子——法國大革命。其間接因素就包括了哲學主張、貴族的壓迫,以及科技思想的進步等。間接因素主要包括民族、傳統、時間、制度和教育5個因素。
間接因素中的教育因素讓人印象深刻,哪怕至今聽來也是振聾發聵,具有前瞻性。
當代主流的教育觀點是,教育一定能改造人提升人,甚至使人平等。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認可的理念,如同信念一樣深入人心。
但是赫伯特.斯賓塞等大哲學家卻認為目前的教育不會使人高尚或者幸福。義務教育在很多國家取代了以前的學徒制度。
但本書作者認為,目前的教育方針是牢記課本作為能力的判斷,這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是完全錯誤的。這種制度下,學校全力以赴灌溉課本,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死記硬背,導致個人的能動性失去了發揮的作用。對學生來說上學就是聽話和背誦、默寫,盲目地以老師的絕對權威為前提,而這會讓學生變得自卑和無能。
生活中成功的條件,是擁有判斷力、進取精神、能思考、會創新等,這些東西是灌輸教育所缺乏的。被動的接受和主動的思考所培養出來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認為職業教育為目的,對提高人的能力,遠超傳統灌輸教育。只有在正常的自然條件下才能形成。年輕人需要去車間、法庭、事務所、建築長所、醫院等場所去見到客戶、工人和各種工作場景,體驗成功和失敗,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獲取到很多的細節,去感受會思考,這樣心智才會慢慢成熟。與此同時,在實踐基礎上,學習各種專業課來提高自己,積累經驗的同時,理論知識同步跟進。
在最具有創造力的年齡,被剝奪直接的體驗,不去學習不可或缺的直接經驗,而被七八年關在學校裡疲於應付各種考試,去獲取各類文憑,小半輩子的時間在學習書本知識,而很多知識已經過時了。
能力下降,成長的力量乾涸了,此時精力也被榨乾,等長大成人安頓下來後,在單位裡順服,侷限在自己的職能裡。雖然有人的確乾的不錯,但是也僅僅如此而已。
群體總是容易被有氣場、會斷言的群體領袖所掌控。氣場強大的人會麻痺群體的判斷力,最具鮮明代表的人物就有阿道夫.希特勒,擁有強大的氣場,讓德國納粹分子瘋狂盲從,在二戰中殘害了大批猶太人。群體思想的信念產生後,會有催眠的效果,對人的潛意識進行統治,往往群體裡的人們無法抗拒。
三、 群體的分類及特點。
群體分為異質性群體和同質性群體。
異質性群體分為匿名群體(街頭遊行的群眾);實名群體(陪審團、議會等)。特點是群體成員的職業、才智程度很分散。
同質性群體分為黨派(政黨、宗教派別等)、階層(軍界、宗教界、娛樂圈等)、階級(中產階級、農民階級等)。
《烏合之眾》這本書不厚,但值得反覆閱讀和思考,結合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瞭解各個事件背後群體行為產生的原因,瞭解民族性格、群體性格,群體的無意識,看到群體的“簡單粗暴”,瞭解群體的易受蠱惑,易受暗示性和群體內的傳染性,才能更加理解各種社會現象,認識這個世界。
馮唐說,“人這一生,反覆讀幾本書就行,不要求多……《烏合之眾》也許是真值得讀的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