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月初,看見#全國多地倡議就地過年#的新聞時,調皮的網友們就預測,今年春晚一定有一個節目叫《今年過年不回家》。
節目的劇情大概是這樣的:
回不了家的人在外地遇到了同樣不回家的年輕人,於是決定抱團取暖,在異地收穫了家一般的溫暖。
這個洞悉了近年春晚套路的“同人作品”,讓網友們大呼內行。
也讓許多人開始想念起曾經的老春晚。
那時的春晚,可以把時代難題擺在明面上,掰開給觀眾看。
1.趙本山和趙麗蓉的“難題”2000年的春晚小品《鐘點工》,講述了宋丹丹飾演的鐘點工被本山大叔的兒子僱來,陪他嘮嗑的故事。
被兒子接到城裡,原來還跟村頭扭秧歌呢,如今左右鄰居都不認識——
本山大叔的這番經歷,被宋丹丹精準地描述成“屋裡憋屈”型老年人。
有人會問了,那為什麼不讓老頭在老家待著呢?
從小品細節看,生活在這個屋子裡的除了趙本山,就剩條狗了。
也就是說,沒老伴兒,自己照顧自己不能讓兒子放心。
20年後再看這個小品,依然笑點滿滿。但卻發現,本山大叔曾經的煩惱,已經成了我們也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把獨自生活的老爹老媽接到自己身邊,是每一個獨生子女贍養老年人的一道坎。
而且這道坎,很難繞過去。
中國的老齡化趨勢難以阻擋。
根據聯合國資料,到2035年,每兩位老人僅僅有一個孩子。而在1975年,這個資料是每兩位老人有六個孩子。
如果這個孩子還要經受996折磨的話,更別提抽出時間來陪老年人了。
事實上,花錢找人陪家裡老爹嘮嗑這件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推進。
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家裡的老頭懷疑對方是騙錢的,連門都不給開。
再接著倒退八年,看看趙麗蓉老師在1992年春晚演的小品裡,早就對缺少陪伴這事兒表達不滿了:
“你啥時候真正的關心關心老人”?
問你呢,別躲
在小品《媽媽的今天》裡,趙麗蓉演了一名獨自生活的老太太。
當兒子的鞏漢林看見媽媽擦了“少女珍珠霜”時,認為老媽這是想找老伴了,因為“女為悅己者容”。
結果讓趙麗蓉一頓diss,趙麗蓉diss的不光是自己的兒子,而是這個時代對待老人態度的悲哀。
“我不擦少女我擦啥”?
“有多少我們老年人的化妝品啊”?
“有多少我們老年人穿的衣服啊”?
這“趙氏奪命三問”,至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問出了天下老年人的憤懣。
確實,資本總是在討好青年消費者。
他們為各種膚質的小姑娘提供不同價格等級的化妝品,為各種口味的小夥子提供了不同水平的電腦主機,為不同收入的社畜提供不同形式的養生產品。
但轉念一想,他們專門為老年人提供了什麼?
想了一圈,我唯一能想到的是足力健老人鞋。
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做著以為讓老人更幸福的事情,比如買吃的買穿的。
趙老師又diss了我們這個想法,要不怎麼說人家是中國最早的rap star呢?
拿她92年春晚舞臺上這句話,照樣能把2021年想拿吃吃喝喝就想敷衍爹媽的小崽子們懟得體無完膚:
“你以為我們老年人吃點好的、穿點好的,再找個老伴就幸福了?”。
話頭一轉,趙麗蓉就把李寧衛衣亮出來,能讓老人幸福當然不僅吃好喝好那樣。
李寧衛衣一穿上,巴黎時裝你亮相。
轉身就來了一段探戈solo,這節奏感,這肢體範兒,讓做廣播體操都順拐的我直接瑞思拜了。
不論是屋裡憋屈的趙本山還是老樹發新芽的趙麗蓉,他們在春晚舞臺上演老人,演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的老人。
宋丹丹在一個節目裡說過:
人老就是瞬間的,沒有人慢慢變老。突然有一天,你才發現,沒有人跟你葬在一起。
讓人後脊樑骨發涼的是,變老這一瞬間的事,曾經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父母也難逃此劫。
2.被困在網外的老人們二十多年後,春晚舞臺上的問題仍存於當代現實生活中。
疫情期間,不會使用手機掃健康碼的老年人自己出門無法乘坐公交。
看見電視上唾沫亂飛的購物廣告,還會撥打電話訂購;
線下忽悠老年人買萬元雞肋床墊的流動組織,還是會招搖過市。
以上種種,都能揭示老人群體被“孤立”的事實。
聚焦老年人的文章總是能夠引起無數人的共鳴,但儘管我們都知道這是個問題,卻往往無暇顧及並解決這些問題。
二十年後,我們又該如何對“屋裡憋屈”型的老年人進行“話療”?
宋丹丹當年就有言:“上網啊”!
而走在春風裡,準備跨世紀的本山大叔,當時顯然還沒有跟上時代潮流:“我都多少年不打漁了還哪兒有網啊?”
白雲大媽線上答疑
這在當年是本山大叔造的誤會梗,但現如今,在網上衝浪已經成了老年人的日常。
根據《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20年3月,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16.9%,人數達到了1.5億,也就是說差不多6個網民中就有1個。
所以老年群體並沒有固守傳統,對網際網路避而不談。
相反,他們願意以一種更開放的態度對待網路。
翻譯翻譯,啥叫精神追求
他們對網路有著跟年輕人基本相同的訴求,比如移動社交、檢視新聞資訊、刷短影片消遣時間。
然而,“數字鴻溝”的存在,讓老年網民們的衝浪之旅充滿艱難險阻。
鋪天蓋地,真假難辨的網路資訊,令老年人有更多的擔憂,比如怕自己的資訊洩露,怕上當受騙等等。
同時也存在諸多生理上的困難,比如眼神不好使、手不利索等,這都限制了他們自己上網衝浪的自由。
但教完就忘了、離得太遠教不了、壓根沒時間教等諸多問題,都在不斷將我們之間的“數字鴻溝”挖深。
攻克這些問題的過程也著實讓人崩潰。
而令我們崩潰的根源,其實就是趙麗蓉老師當年吐槽的“我不擦少女我擦啥”?——
許多網際網路產品都是針對25歲以下年輕人設計的。
讓比我們大三四十歲、甚至五六十歲的人玩轉網際網路產品無異於削足適履。
特別是在過年這個特殊時期,正是解決那些留守老人孤獨情感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