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現實,相隔有多遠?
這是我們眼前的現實:
這,是拍攝於一萬公里外的電影畫面:
母親為討薪,不惜往自己身上潑汽油。
汽油在身上燃燒,母親一動不動。
她會死嗎?
她能把錢討回來嗎?
最重要的問題是。
電影,能幫我們打破現實的壁壘嗎……
一個父親的尋子之路
Father
塞爾維亞出品電影。
對於每天都在期待疫情結束的我們來說,只需要記住:
四個對中國免籤的歐洲國家之一。
這部塞爾維亞電影聚焦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側面。
一位塞爾維亞父親,步行300公里,奪回屬於自己的正義。
有人說,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早期張藝謀”。
又被叫作塞爾維亞版的《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
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電影。
到底哪裡像了?
要Sir說,它有中國電影久違的一份樸實。
01
電影開場,一位母親在吶喊。
這女人拉著她的兩個孩子,跑到工廠。
討薪,否則自焚。
“我的孩子都在捱餓,我們活不下去了。”
這裡的人都見慣了,沒說話。
母親下了最後通牒:
“我是認真的。”
“再不給錢我就點火了。”
呵呵,誰信啊。
直到她真的拿出汽油。
倒在身上,點火,雙手張開——
大家才忙著過來撲火。
終於引起老闆注意,討到錢了嗎?
NO.
打零工的丈夫接到警察局電話,趕了過來。
警察先是遞給他一份檔案,讓他簽字。
接著問了他幾個問題。
“你是否曾鼓動她做出這種舉動?”
“她最近的行為有什麼異常嗎?”
但,從頭到尾都沒問——
為什麼?
噩耗連連。
福利中心的人把他的兩個孩子帶走了。
他們認為尼古拉太窮,不具備足夠的能力撫養孩子。
幸好,給了他幾天時間達到撫養條件。
聽著還很人性?
等尼古拉按要求整改自己的房子時,他們又提出很多額外要求。
“你為什麼不買熱水器,用爐子燒水洗澡?”
“你的孩子就只有這些玩具嗎?”
“都21世紀了還沒有電腦?”
但是,尼古拉下崗很久了,一直找不到正式工作。
每天都在到處靠打零工養活一家人。
一些細節足夠看出。
尼古拉一家雖然窮,但真心愛著孩子。
簡陋的櫥窗裡貼著孩子的照片,房間裡擺放著可愛的毛絨玩具。
福利中心還是駁回了尼古拉的請求。
下面這番對話,聽上去讓人覺得可笑又心酸。
福利中心大boss說,“你沒有一份全職工作,怎麼讓我們相信你?”
尼古拉困惑地說:
現在很難找到一份全職工作啊
唉,這人怎麼就不開竅呢。
連獄警都忍不住要跳出來“點撥”他。
一個人盡皆知的黑幕:
福利中心大boss其實和寄養家庭形成一條產業鏈。
他從每個孩子身上拿百分之三十的錢
其實大家都知道
但都怕他
可尼古拉明顯是一個好脾氣、隱忍的老實人。
被拖欠工資,不吵不鬧;
妻子和孩子被帶走,始終認真配合程式,不罵一句粗。
反抗的方式,是默默坐在福利中心,“絕食抗議”。
面對欺辱,也只是紅著眼圈說:
“你憑什麼這樣對我?”
諷刺極了——
越底層的人越老實。
越虛偽的位高權重者,也越喜歡“得體”。
因為一旦你不“老實”了,就會說:
“你為什麼非得搞這麼難看?”
是啊,為什麼非得弄得大家難堪?
為什麼不體體面面就好了呢?
02
尼古拉就像《一個也不能少》裡的高老師,《秋菊打官司》裡的秋菊。
都有著“一根筋”的執著。
他決定揹著一包乾糧和一瓶水,步行到300公里外的貝爾格萊德政府部門上訴,把信親自交給部長。
之所以選擇這樣做。
一,他沒有搭車的錢。
二,他想用這種方式讓執法人員看到誠意。
△ 《一個也不能少》《秋菊打官司》《一個父親的尋子之路》
一路上,都是荒廢景象。
人去樓空的工廠、廢棄的加油站、餓狼出沒的荒野。
一路上,都是墮落的人。
邊境偷渡的移民;
乘尼古拉睡著時行竊的小偷;
被欺辱的便利店員;
路上有這樣一幕。
尼古拉在一間廢棄的屋子前等雨,一隻狗也過來避雨。
這個情景,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句話:
“他好像一條狗啊。”
儘管自己也沒什麼吃的,但他仍是掰了一小塊給這隻流浪狗。
第二天早晨,尼古拉打算和這隻狗告別。
沒想到它被車撞死在路邊。
撫摸它後,尼古拉找來一塊塑膠布,安葬了它。
一種“人間荒誕”——
人和狗都能相互體恤,那人和人呢?
又或者說——
這是一種來自同為“底層”,相互的善意。
尼古拉到達首都後。
一路上的景象和首都形成鮮明對比:
底層人民VS西裝革履的政府人員;
衰敗荒蕪VS光鮮的政府大廈。
一路上的荒野,和這裡的繁榮。
彷彿路上的破敗,在這裡都是被摺疊的世界。
03
一直沉默寡言的尼古拉,第一次崩潰了。
一個人聽說他的事後,來到政府大樓門口送給他吃的。
等他走後,尼古拉迅速拿過來吃了。
越吃越心酸。
越吃越崩潰。
讓尼古拉見到部長的契機。
不是因為他為了要回孩子步行300公里而被感動。
而是——
這件事被媒體曝光了。
越來越多的媒體採訪後,他們坐不住了。
尼古拉終於被請到了部長辦公室。
一切都好像迎來了轉機。
部長看了尼古拉的上訴信後,怒斥道:
“純屬愚蠢的官僚主義,我們馬上為你解決。”
面談福利中心的頭兒,給福利中心的建議信,統統安排上。
當然,還不忘拍一張合照,上傳推特。
或許是及時向媒體表示:
“這件事我們完美解決了。”
呵呵,尼古拉果然還是沒開竅。
他以為自己終於“伸張正義”。
實則,捅了更大的簍子。
回來後,福利中心的頭兒卻不認賬。
反而激怒了他。
坦率講 我是想幫你的
但你一直在出洋相
溜達到貝爾格萊德
上電視接受採訪
最重要的是,他說:“法院剛好有我熟人。”
他大發善心的,僅僅是讓尼古拉和孩子見一面。
轉過頭,仍然堅定地對孩子們說:
我很快就會帶你們走。
更讓Sir覺得魔幻的,還在後頭。
不是來自政府,而是尼古拉的村民。
回到家的尼古拉發現家裡被一洗而空。
原來,村民以為他再也不回來了,就把他家裡的東西都搬走了。
老實人尼古拉,只是默默地到一戶戶人家裡。
靜靜地拿走屬於自己的玩具,電視,碗碟........
真的魔幻嗎?
太現實了——
當腐敗,滲入一個足夠龐大的體制後。
最可怕的,還不是至上而下的剝削。
而是更普遍,更無聲的底層相殘。
這便是《一個父親》真正樸實的地方:
它沒有急於展現直白的衝突——強與弱,高與低,真與假。
反而,沉穩地臨摹著那些微弱的哀嚎,隱秘的荒誕。
再說得通俗點——
以“溫水煮蛙”的方式,控訴我們身邊“溫水煮蛙”的環境。
電影結尾意味深長。
一個完全沒有臺詞,卻十足心酸的鏡頭:
尼古拉回到家中。
坐在餐桌前,拿出一塊麵包,自個兒默默地吃了起來。
儘管家裡的東西被偷得七零八落。
餐桌上的四張椅子,還是擺放得整整齊齊。
尼古拉最終可以要回孩子,一家人重新團聚嗎?
電影中,似乎給了一個比較光明的答案。
福利中心的助理良心發現,愧疚地對他說:
我想要幫你。
尼古拉只是點了點頭,冷淡地說了一句。
“好的”。
注意他說出這句話之後的眼神:
迴避、厭倦,和一如既往的“老實”。
並非尼古拉不願相信希望。
而是在兜兜轉轉之後,這個世界終於讓尼古拉作出了選擇。
加入他們。
或者。
當一個永遠不開竅的“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