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要說去年夏天最火爆的電視節目,綜藝要數《乘風破浪的姐姐》,而電視劇方面則要數大火的《隱秘的角落》。

這部沒有流量加持,導演也是新人的懸疑網劇,憑藉著自身的優秀,爆紅全網,不僅再次帶紅了秦昊、張頌文等老戲骨,也讓觀眾們看到了一種小演員們優秀的業務能力(流量們難道就不臉紅嗎?)

如果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的大門,那麼《隱秘的角落》就是打開了中國懸疑劇的大門。它告訴我們,懸疑故事不是非要和警察、和成年人有關,也不是畫面黑乎乎的才能渲染懸疑氛圍,甚至懸疑故事裡都不用出現非常直白地,刺激人眼球的場面,也能達到驚悚的效果。

《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豆瓣評分),不過對內容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編。比較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原作粉絲對《隱秘》感到遺憾也只是覺得電視劇沒有拍出小說的暗黑結局,而對於電視劇對小說情節的豐富、人設的改動並沒有多大的異議,甚至還覺得改得好。

我們不知道最後童話般的結局到底是為過審還是導演真的心中有光,關於結局到底是“童話”還是“真實”,網上的分析已經非常多了。

其實我認為在這裡爭一個“真相”並沒有什麼意義,一個優秀的作品就是要有多樣的解讀才有魅力。

至於人設,我也是認為劇版優於原版。一般來說,文字其實更能傳達細膩的情感,因為它可以直白地寫出來去一次讓觀眾理解。但在影視作品中就只能靠眼神、微表情、小動作去傳達,如果不幸遇上沒演技的演員那就完了,用旁白那更是一種拙劣的手法。

但實際上《壞小孩》的原作並沒有怎麼觸及主角們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張東昇、朱朝陽還是普普、丁浩(劇中的嚴良),他們的形象都特別浮於表面,這可能是作者紫金陳文筆的一塊短板。

不得不說,作為在三個小時內就讀完一整本書的人來說,紫金陳講故事的功力是有的,真的做到了一開始就“停不下來”。

就我的個人讀後感來說,我看完後會驚呼於小孩子內心世界的複雜,但很難像看完電視劇後那樣與任何一個角色產生共情。

比如張東昇,在劇中,尤其是後半段與普普的相處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有掙扎的,只是那時候他已經走錯了路,回不了頭了。

即使知道他做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事,也不由得讓人發出嘆息,會忍不住幻想如果他沒做這些事,是不是一切都會不一樣。

而小說裡的張東昇則不會讓我有這樣的感慨,他從頭到尾都有一個牢固的形象——壞人。他的心裡沒有一點點溫情,沒有一點點善。

他最後的死是在意料之中,但也僅限於此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反面角色”。

同樣地,三個小孩的形象也遠沒有網劇裡那樣生動複雜。朱朝陽作為當之無愧的第一主角,前面還有過些微的思想掙扎,到了後期就直接摒棄了所有善念,為了自保寧願讓丁浩、普普也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普普在小說中給人的感覺也是“有心計”,但沒劇裡那樣深刻的表現,只是單純的“心狠”;丁浩則是一個“傻大個兒”一樣的存在,是三人組裡存在感最弱的。

人設上的敗筆讓讀者在看到他們報復其他令人討厭的角色時固然會覺得很爽,但也對他們最後的“死亡”沒有情緒波動。

一個成功的角色,即使他是虛擬的也可以引起讀者們的共情,比如《哈利·波特》中的斯內普和鄧布利多。

網劇中,三小隻無論做了哪些事,“善”是他們的底色,所以他們總能引起觀眾的同情;而原作中,“惡”是他們的底色,而且作者並沒有細緻描寫他們的惡從而來,也許是作者想強調他們的“惡”是天生的,就像荀子的性惡論一樣。

只可惜,即使是寫天生的“壞種”,作者也沒有寫好,三個小孩的壞非常低階,只是單純地宣洩著自己對於身邊一切的不滿。

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人,但這樣單薄的人物形象在文藝作品裡就顯得“非常無聊”,就像很多人討厭“毫無缺點的偉光正人物”一樣,這種“壞得毫無道理”的人物形象也是會讓許多人反感的。

劇版就非常聰明地改掉了這一點,使得觀眾能力會到他們的無奈,甚至在最後期待他們不要被抓住。

經常看到有些營銷號抓住一個結尾不放,說劇的結尾比不上原作等等。確實,原作結局比劇版黑暗一百倍,但那是建立在“主角全員壞種”的基礎上的。

劇版既然更改了人物形象,自然就不能再按照原版來拍(即使不求過審也不行,那樣會造成人物形象的崩壞),而且也不用抓著一個“黑暗”來大做文章,“致鬱”的故事誰沒聽過?真沒必要搞這樣的噱頭,真要看“黑暗”,現實裡那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哪個不比作品描寫得慘烈?

一個好的作品,真不是靠著“硬凹出來的深度和黑暗”取勝的,最重要的還是在劇情和人物上下功夫,無論是小說、漫畫、電視劇還是其他體裁,這一點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3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張柏芝神顏依舊,初舞臺表現不佳惹爭議,那英:我沒給你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