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導讀:

徐克作為香港久負盛名的全能電影人,在經歷了《七劍》之後的票房幾連撲之後,已經年過六十的他憑藉著一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為自己打開了事業的又一春,也讓投資商重新將目光聚集到他的身上,然而徐克的第二部《狄仁傑》突然對演員進行了大換血,雖然對於影片的整體評價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從劉德華到趙又廷,徐克這一波操作,不免讓人有些捉摸不透,‘狄仁傑系列’的這一番操作,恰恰映射出了當今電影市場對於電影選角背後的那些故事。

012011年,流量爭霸市場

11年的暑期檔,一部並不起眼的影片在國內上映,這部掛著讓人聞之色變的中國產恐怖片名頭的《孤島驚魂》,500萬的小成本製作,對於大多數影迷來說,並不覺得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影片。

與《孤島驚魂》同期上映的暑期檔影片既有《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等好萊塢年度鉅製,還包括像《建黨偉業》這樣的群星獻禮電影。

這樣一個前後夾擊的局面下,緊緊500萬成本的《孤島驚魂》在毫無口碑的情況下,回收票房超過9000萬,創造了當時中國產恐怖片的最高票房紀錄。

這9000萬的主要功勞都可以歸功於影片的女主演——楊冪,當時的楊冪剛剛通過《宮》在國內火速串紅,與其相關的網路視訊,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幾十萬,整部電影的宣發也著重於採用以楊冪為主的宣傳手段,以此促成了從影片開拍就獲得了無數楊冪粉絲的關注,主動聯絡出品方,積極參與到影片的網路宣傳,號召更多的粉絲隨時準備為《孤島驚魂》貢獻票房。

那正是那一年開始,投資方突然意識到了粉絲效應對於電影市場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了影片投資方對於所有演職員自身“扛”票房體質的需求。

到了郭敬明的《小時代》這種現象可以說已經到了巔峰,從未參與過電影拍攝的郭敬明,集結了當時兩岸三地大部分具有龐大粉絲基礎的年輕演員,儘管影片口碑極差,卻絲毫不影響幾位主演的影迷以及郭敬明自己的書迷,一次次為影片奉獻過億的票房收入。

即便到了現在,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鹿晗已經無法單純靠粉絲基礎扛起一部影片的票房,但是一眾實力派演員,也可以靠著自己優秀的作品來帶動影片的票房,而徐崢,黃渤,王寶強,吳京等知名演員都是這一類實力派演員典型代表。

這一切都充分說明,在對於演員的選擇上,票房的號召力早已經是約定俗成的首要考慮,兩個同樣量級的演員,甚至是兩個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的演員,人們都會更傾向於選擇更具備口碑和粉絲基礎的那個。

02投資方手中的話語權

由此不難看出,一部影視作品的演員敲定,背後牽扯眾多,遠非一個人能夠所左右。

徐克導演在拍攝《狄仁傑》之前剛剛經歷了票房三連撲,加上自己擔任監製的幾部影片也都沒有造成良好的市場效應,此時的徐克對於演員的選擇已經沒有了他生涯巔峰期的話語權。

一部電影真正出錢的並不是導演,而是投資方,手裡握著鈔票的投資方更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夠將這筆投資賺回來,國內一部電影最後能回到資方手裡的只有票房的28%左右,所以像《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這樣高達1.2億投資的影片,即使達到了3億的票房收入,投資方最多能收回8400多萬,這麼來看的話,這部影片對於投資方來說無異於是失敗的。

徐克雖然拍攝了許多各種型別的電影,但是從他兩次重拍《蜀山》來看,徐克對於特效的追求一直都十分執著,不甘於落後,也導致了他的作品一旦開拍就基本同步開啟了燒錢模式,這也是他不同於其他一些知名導演的地方,他需要的是能拿出最多錢的投資方。

看過《桃姐》的人們可能應該會記得這麼一個畫面,徐克和洪金寶真人出演,跟劉德華一起演了一齣戲想讓投資方增加預算,之後幾個人在一家羊蠍子店吃飯,徐克還對著劉德華大吐苦水。

這裡面或多或少,還是有一些真實成分的吧,投資人拿錢,他拍攝《狄仁傑通天帝國》,演員全部採用最好的,劉德華,鄧超,李冰冰,特效該砸錢就砸錢,最後卻換來一個賠錢的局面,但是該片憑藉著自身的品質,在電影市場也得到了一定量的好口碑。

這些好的市場反應,讓投資方還願意繼續投資給徐克來進行跟進拍攝,而這個時候投資人就要考慮,市場上對於徐克電影的好口碑大多數來源於影片的視覺效果,那投資人就會優先考慮在特效製作上繼續追加投入,而演員方面可以進行一下成本壓縮,優先考慮那些年輕化,具備一定粉絲基礎的演員。

趙又廷出道就是男主,本身就是被力捧的新人,自帶一定的投資屬性,再加上這幾年各類影視劇的積累,本身還具備一定的粉絲基礎,很容易成為比較熱門的第一選擇。

反過來看,徐克這幾年在其他幾部片子中熱衷於選擇林更新來擔任影片的主演,也有一部分這樣的原因,尤其是在和周星馳合作《西遊:伏妖》的時候,巨大的特效投資背後,肯定要考量選擇什麼樣的演員可以扛起票房,不會讓自己的投資打水漂。

03:被潛移默化影響的創作環境

在演員配置上進行了一番縮水的《神都龍王》總投資達到了2億,這其中,更多的資金被投入到特效製作上,最後拿到了6億的票房,人們好像並不在意演員的交替,依舊將注意力放在了整部影片的視覺效果之上,《神都龍王》可以說僅靠電影票房的分賬就可以達到回本的效果。

可是這樣的現象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近幾年,隨著電影市場的持續走高,人們對於一部電影好壞的最直觀反應基本都對映在了該部影片的票房表現之上。早在02年開始中國內地電影圈就有著一個約定俗成的“億元票房俱樂部”,特指那些能夠憑藉單部影片拿到過億票房的導演,那時候能夠拿到億元票房,幾乎可以證明這是一部可以滿足大多數觀眾口味的影片。

在總票房兩年高速增長得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導演,各種各樣的影片開始邁入億元俱樂部的行列,單單去年就有88部電影過億。

票房號召力成為了電影的第一考量,粉絲基數就代表著資源,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票房連年走高,優秀的電影卻越來越少,在《寄生蟲》可以同時攻下戛納和奧斯卡的時候,我們的電影這幾年卻已經鮮有邁出國門之作。

這樣著力於票房表現的創作環境,不禁讓人擔憂。

結語:

2019年,鹿晗的新電影《上海堡壘》遭遇了全面的冷遇,在此之前《我不是藥神》憑藉著自己的優良品質拿下了30.7億元的票房表現,對於影迷來說,這或許是一種希望,觀眾已經越來越理性,更願意去為那些真正優秀的影片去買單,當片方選角的時候,更願意去選擇那些能夠提高影片品質的保障,或許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重溫《霸王別姬》:女人婚姻的不幸,是對人性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