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花木蘭》熱度持續高漲,無論是劉亦菲在首映禮上金光閃閃的鳳凰裙還是受訪時流利的英語都讓大家津津樂道。作為迪士尼的首位東方公主,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登場便一時聲名大噪,併成為許多小孩童年當中的經典,現在二十二年過去了,“花木蘭”的真人版電影即將上映,並且由中國演員擔綱主演,在這背後,除了經典重塑帶來的激動和神仙姐姐備受西方世界稱讚外,也能夠看出好萊塢對於中國文化認知升級所帶來的一系列態度及傾向的變化。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雖然中國也有不少木蘭題材的影視作品,但是讓“花木蘭”這一形象真正揚名世界的無疑是1998年迪士尼拍攝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彼時也正是好萊塢迎來“中國熱”的時期,尤其在多部主打或涉及中國文化及元素的影片取得成功以後,更加刺激好萊塢世界內“中國熱”潮流的盛行。
多年來,中國文化及相關元素都是好萊塢電影中的“常客”,但更多都是以配角身份出現,但在此次真人版《花木蘭》當中,一部好萊塢A級大片首次啟用中國演員擔任主演,同時片中多位重要角色也由中國或華裔演員出演,這在好萊塢歷史上亦是首次。從19世紀的“傅滿洲”“陳查理”到現在的“花木蘭”,近一百年裡中國文化及元素在好萊塢電影當中有怎樣的轉變與升級呢?
過去一百年,好萊塢電影如何演繹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在好萊塢電影當中的體現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從人物塑造、民風民俗、獨特景觀到服裝飲食等,從現階段的發展來說,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文化最集中與典型的表達的成功代表作有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當然這樣的判別標準是站在中國人角度來看待的。
回看九十多年前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文化的初探,“傅滿洲”“陳查理”這兩個人物形象算是好萊塢電影世界中最早出現的華人形象,不過這兩個人所代表的華人形象都是片面且更有惡意醜化意味的,例如殘暴成性、詭計多端、總在策劃種種邪惡勾當的傅滿洲博士,是好萊塢電影最早塑造的華人形象。他本是英國通俗小說作家薩克斯·洛莫爾創作的系列小說的主人公,第一部為《傅滿洲博士之謎》(1913年),在1923年的電影《傅滿洲之謎》中這個形象首次出現在銀幕上,此後好萊塢連續拍攝了數十部以傅滿洲為主角的電影。而“傅滿洲”系列電影的發展也造成或加深了許多西方觀眾最初對於東方世界以及華人的偏見。
▲《傅滿洲的面具》
到1937年電影《大地》上映,中國在好萊塢電影當中的樣子有了轉變。《大地》改編自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同名小說(1931年),影片以中國清末民初為故事背景,講述了農民龍王在那個動盪年代的故事。導演西德尼·富蘭克林為了還原中國農村樣貌,還在加利福尼亞州租了五百英畝土地,佈置了中國特色的山水風景,並修建中式村舍、農田與水晶,還隔山跨水運來了水牛和水車,塑造了一副中國鄉村圖,不過影片主角仍舊都是由美國人來演繹的。這部電影還拿下了第1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攝影兩個獎項。在《大地》當中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創作者改變了對待中國文化及元素呈現的方式,無論從異國風貌的還原與打造,還是對於東方人物的塑造與呈現,都有了很大發展,當時《紐約先驅論壇報》也曾發表評價表示:“《大地》在一個純樸的農民的故事裡,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中國民族的心靈。”
▲《大地》
時間來到19世紀六十年代,李小龍離開香港赴美髮展,開創了“截拳道”同時通過主演一系列功夫電影,將中國文化以積極正面的形象廣播海外。1973年華納與李小龍合作的第一部好萊塢功夫片《龍爭虎鬥》取得空前成功,李小龍所代表的中國功夫、華人形象也在好萊塢電影世界影響深遠,李小龍亦成為無數美國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李小龍英年早逝,未在好萊塢留下更多作品,1992年其子李國豪子承父業受邀擔任好萊塢電影《龍霸天下》的男主角,不幸的是,之後李國豪又在另外一部電影的拍攝中因事故去世。
▲《龍爭虎鬥》
1995年和1998年,成龍和李連杰分別來到好萊塢,推出《紅番區》《尖峰時刻》《致命武器4》等作品。同時,中國以及華裔女打星同樣走紅好萊塢,如憑藉《霹靂嬌娃》系列電影大紅大紫的劉玉玲,曾擔任“邦女郎”的楊紫瓊。
由此可見,“中國功夫”作為最早輸入好萊塢電影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不僅深入人心同時業績頗豐,後來的許多好萊塢電影中依然重視“中國功夫”的借鑑與表達,例如《刀鋒戰士》《黑客帝國》《殺死比爾》等影片中都有對於中國功夫的精彩展現。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走進好萊塢,除上文中提及的幾位,還有周潤髮、章子怡、鞏俐、周迅、甄子丹、李冰冰等,其實在進入好萊塢之前,這些演員已經在本土市場成為人盡皆知的大明星,好萊塢自然也樂見中國明星效應對於自家電影的助力。不過中國演員加入好萊塢電影也分不同情況,其一是起到關鍵作用的角色,其二則是添磚加瓦借用其“星光”的配角,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案例以及《藝伎回憶錄》中的章子怡和鞏俐,《雲圖》中的周迅等,另外還有以“加盟”性質露臉的如《生化危機5》中的李冰冰、《鋼鐵俠3》當中的范冰冰、《環太平洋2》當中的景甜以及《獨立日2》當中的Angelababy等。
1998年迪士尼推出動畫版《花木蘭》,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完全以中國文化為題材,根據中國歷史上的女性人物花木蘭進行電影改編創作,雖然模糊了時代背景,但是中國當時的歷史文化環境與人民生活狀態等在片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現,當然這部電影也非對於中國原版故事的還原,不過其在對於中國文化的嘗試挖掘與體現方面,已經呈現與此前電影的不同。
▲《花木蘭》
與《花木蘭》類似的還有2008年登場的《功夫熊貓》,這部電影無疑是好萊塢創作者對於中國文化的學習與再創作之後交出的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其中無論是極具東方韻味的山水畫場景、古代建築群還是中國飲食文化當中的麵條、包子,亦或是中國文化中的代表動物熊貓、猴子、老虎、螳螂、蛇以及丹頂鶴與中國功夫的結合,還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運用,無一不讓中國觀眾感到滿意、外國觀眾感到驚喜。而這部電影在全球市場都收穫不俗的成績,至今依然是好萊塢電影創作中學習和運用東方文化的成功典範。
▲《功夫熊貓》
迴歸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與實踐過程,中國風景也是好萊塢電影越來越青睞的一個方面,如《功夫之王》《木乃伊3》《伯爵夫人》《面紗》《碟中諜3》《蝙蝠俠前傳2》等都在中國進行取景拍攝,展現了中國自然風景與城市景觀的千姿百態,甚至《阿凡達》當中潘多拉星球的高山原型還取自中國黃山,可以看到,大量好萊塢電影的重要場景往往會選擇東方的獨特景觀或人文風貌以吸引受眾,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現在在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製片當中,來中國取景也成為時髦的一件事。
與風景展現類似的,中國服飾與美食也在好萊塢電影中有著多樣展現,如《蜘蛛俠2》當中克里斯汀·鄧斯特的中國紅旗袍,《殺死比爾2》當中烏瑪·瑟曼和大衛·卡拉爾的唐裝,《十三羅漢》裡馬特·達蒙還穿上了中山裝。而在《功夫熊貓》當中,則對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進行了更全面的展現。
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文化及相關元素的認知和運用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早期獵奇性的皮毛借鑑到後來的嘗試性創作,例如在後來的一些電影中,中國文化當中的一些思想與理念也在電影中有不同角度的體現,如在2010的《最後的風之子》當中化用了中國五行,在2016年的《奇異博士》中古一法師精通中國哲學,以及在後來的《功夫熊貓2》當中,阿寶尋找親生父親、對於仇人的憐憫之心等,都是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體現。
▲《奇異博士》
現在的好萊塢電影創作,更會把中國元素設定為關鍵性的一筆,例如《2012》的重頭戲放在了喜馬拉雅山上,《環太平洋》中一個三頭六臂的戰甲是由中國重工業製造重鎮江蘇常州生產的,《地心引力》當中倖存女宇航員脫險返回地球時藉助中國天宮號飛船完成的,這些情節的設定無疑不體現了好萊塢電影創作對於中國的重視與示好。
▲《地心引力》
現在,以中國歷史故事為藍本、中國歷史人物為主角、啟用中國演員作為主演的《花木蘭》即將上映,這或許也意味著,好萊塢與中國文化的合作更進了一步。
熱愛中國文化,還是從自己做起吧
作為領先於世界的電影創作體系,曾一度擁有電影市場霸權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重視對於中國文化的學習和運用,並在近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乎完全改變了對待中國的態度,近年來更頻頻表現出對於中國市場的親近與示好,其背後的核心原因自然是中國市場的崛起與壯大,對於志在發展全球市場的好萊塢電影而言,中國這塊蛋糕自然甜美無比。
過往一百年中的早期,中國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受到西方國家的歧視,因而在其電影創作當中,中國人的形象也一度被醜化。但經過數年發展,中國的崛起速度遠超西方世界的想象,也引發了他們對於這個東方國度的好奇,更多人想要了解中國的真實樣貌,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由此促進了更多中外交流,更多涉及中國元素的電影開始出現。
尤其在2008年歐美陷入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發展更加成為西方主流文化討論的熱門話題,中國電影與中國電影市場在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與擴張更吸引全球市場的關注。去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經突破600億,並且在第一季度還超越北美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在觀眾基數、消費水平等的持續發展之下,中國這片市場的潛力也正在一次次被激發。
▲《阿凡達》
好萊塢電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推行全球化戰略,現在在其全球化戰略的推進過程中,中國無疑是重要市場。而親近乃至奪下這個市場,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影片中大打中國牌,無論是中國風景、中國明星還是中國服飾乃至被大家吐槽的“中國特供”,無一不是好萊塢電影嘗試討好中國觀眾的方式。在好萊塢電影中加入中國元素,即可以在保持自身創作體系的前提下向中國觀眾伸出友好親切的橄欖枝,也會讓眾多中國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看到熟悉的元素或情節感到受到尊重或驕傲而增加對電影的好感,而這些最終都會導向票房收入的增加。
▲《生化危機5》
當然,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表示,好萊塢電影當中對於中國文化的體現是一種文化侵略的手段,在全球化程序不斷加快的今天,美國新的文化侵略方式表現為利用和改造各國本土文化,從歐洲、拉美、非洲再到亞洲文化,好萊塢相容幷蓄。從一些含有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當中可以看到,許多中國元素都是經過好萊塢重新解構、帶有美國人價值觀、充值著娛樂化和商業性的,並不是對中國形象最本質的呈現,而是經過好萊塢包裝過的中國文化再以好萊塢出品的方式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於無形中影響中國一代代年輕受眾。(摘自《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元素之我見》譚熠)
歸根結底來說,好萊塢電影出自美國,自然是以美國人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為出發點的,而其電影創作的根本在於好萊塢的文化語境與創作體系,儘管對於中國有明顯傾向性,但好萊塢電影永遠不會是中國的,也不可能真正地變成中國電影。過去近一百年的時間中,好萊塢對於中國的認知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觀,對於中國文化、中國觀眾和中國市場的態度也與之前判若兩人,而這對於注重商業價值、市場性極強的好萊塢電影來說,本質也不過是利益驅使。
自然,眼下大家都好奇好萊塢最新推出的《花木蘭》又會是什麼模樣,今日《花木蘭》首映禮後,從影片的社交媒體口碑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美國媒體對影片給予了影片積極或高度評價,如有人表示“最棒的迪士尼經典動畫改編真人電影之一”,也有人說“電影提醒著你:要忠於真正的自我,小女孩們將會崇拜劉亦菲”,還有人稱“我沒想到自己會那麼喜歡真人版《花木蘭》,非常壯觀,動作戲激動人心,它力求在深度和美感上達到你意想不到的高度”,在這些稱讚聲當中,我們暫且可以看出《花木蘭》在美國市場受到了較為熱烈的歡迎,但這僅是來自美國市場的聲音,是美國人所期待的花木蘭實現了。
而中國人所期待的“花木蘭”呢?還是靠自己吧。
參考資料:
《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發展歷程淺析》 於一可
《試論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牟筱瑾
《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元素之我見》譚熠
《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形象與元素》張慧瑜
《從文化傳播角度剖析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張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