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以“小”見“大”的主旋律電影

​2019年10月1日這天,舉國都沉浸在熱鬧的氣氛中。

​10月1日上午,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舉國慶祝迎國慶,閱兵儀式後電影院也迎來了一波國慶觀影潮。《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國慶“三雄”在閱兵後繼續為主旋律推波助瀾。

​10月1日晚,國慶檔首日影院票房超過7.95億元,比30日票房高出1.21億元。為什麼假期當天能和前一天差距如此之小?實際上今年國慶檔幾部電影之爭早已開始,至9月28日點映場開始,三部影片就正式進入票房決戰。資料顯示,三部影片於9月30日上映,當天三部影片的總票房就超過6.6億元,打破了歷史記錄。現在三部影片的分水嶺也已顯現,孰勝孰負,票房上能知曉,但主旋律電影的意義都是一致且積極向上的。

​在以往的認知中,主旋律電影不好拍,比如以前的《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都是一流的明星配上超豪華的團隊,在主旋律的襯托下,票房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今年三部主旋律齊上陣就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以主旋律為基調,打造出了高品質的商業大片。

​《我和我的祖國》,截止6號晚累計票房20.27億元,目前還在以每日2億的票房增長。

從這部電影片名來說,“我”是一個很小的個體,“祖國”是一個大集體。一大一小,就像大手拉著小手,這裡的“大”和“小”當然是理論意義上的,“大”的是真情實感,也可以是家國情、親情、友情,只要把真情實感表達好了,就是好電影。同樣真情實感的表達是會引起老百姓共鳴的,不僅拉近主旋律和群眾的距離,還能讓主旋律真正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中。

相反不好的電影,那就一定是沒有表達出真情實感的電影。它們也有“情”,但是,要麼是故弄玄虛的情,要麼就根本沒有情。這樣的電影,肯定不會被老百姓喜歡。

​《我和我的祖國》雖然用了如此巨集大的主題,但是劇情上卻沒有那麼高高在上,不是動不動就是家國大事,國與國的博弈,也沒有高昂的口號和宣傳,而是用了7個小故事以及一系列的人物,以小見大來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我和我的祖國》的高票房是對主旋律電影加商業大片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近幾年從印度引入的電影不難看出,引入一部成功一部,不僅高票房還有好口碑,即使國情不同,但仍然有那麼多國人喜歡,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為什麼?還是在一個“情”上,引進的每一部印度電影都具有濃烈的真情,比如說《廁所英雄》這個片名,如果是中國產片的話肯定不會這麼起,但哪怕就是為了在家裡建一個廁所,這樣的一件看起來非常“小”的事情,拍出來的電影,也讓人感觸頗深。

​我們為什麼拍不出來這種片,是我們缺少好的劇本還是好的演員?在我看來都不是,我們擁有著世界第二大國土面積、第一大的人口國家,拿文化來相比,在世界上我們都不比任何人差。其實,如果深入去觀察我們的電影市場就能看到,我們的電影太拜金了,追求來錢快跑的快,簡直如同快餐一般,不僅故事粗製濫造,情感更是造作擰巴,中國的電影觀眾早不是以前張嘴就吃飯了,我們也懂得選擇也懂得欣賞。

國慶檔的三部主旋律電影,不僅僅是給觀眾帶來一次情感的觸動,更是對我們老百姓心靈上的一次洗禮。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社會裡的拜金拜物現象日益嚴重,人們活著的目的,彷彿就是賺錢和獲取物質享受,社會的成功評價標準彷彿也在金錢化和物質化。社會由此浮躁而喧囂。

​社會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需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電影,是宣示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好的武器。為什麼那麼多的觀眾,在觀看三部主旋律電影的時候,會感動會流淚,在電影放完了以後,還情不自禁的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國》這就說明,人民心底裡的責任感、自豪感、價值觀被激發出來了。

國慶節三部主旋律電影,也是對社會人心的一次大洗禮,讓大家明白,在金錢之外,還有更為偉大的責任和更崇高的感情。

中國電影需要新的型別,還需要去開拓,每一個新的型別就可以讓中國的觀眾或者中國的市場多一個型別的片,多一條支線出來。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這是當下需要做的事情,主旋律來了,期待以後有更多的“旋律”走出來。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蔣欣愈發的圓潤,連腰身都變成了一條直線,沒有任何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