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摘要: 《雙子殺手》是一場高成本豪賭,賭博電影技術的未來。

“我現在都還有點害怕。”

肉搏、槍戰、追車、爆炸……20分鐘的片段震撼了來客。讓他們驚訝的並不是動作場面有多華麗,而是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一切都近在咫尺,真實得伸手可及。

這是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這部電影採用了最頂尖的影像規格:120幀、4K、3D。簡單來說,這樣的規格下,電影的清晰度是一般電影的四倍,流暢度則是五倍,加上3D的立體效果,更接近人眼所見的真實。

用流行的說法,這是一部VR電影。

但李安清楚:只要有一個鏡頭不對,觀眾就會出戲。他帶領500人的技術團隊,已經忙活了兩年。沒到上映,誰都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65歲的他,早已不是那個拍《臥虎藏龍》《斷背山》《色戒》的李安。

過去十年,這位拿遍奧斯卡、金熊、金獅的大導演彷彿變了一個人,和電影界最先進的影像技術槓上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初嘗3D,《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體驗了前所未有的120幀,這部《雙子殺手》又要用上最先進的特效,完全用電腦生成一個20歲出頭的威爾·史密斯。

“我已經不在戲劇的世界裡了,我更希望電影看起來有意思。現在每拍一部電影,我都在嘗試遠離戲劇,用視覺講故事。”

三年前《比利·林恩》問世時,李安說出了讓不少粉絲可能會傷心的話。然而這部技術上劃時代的影片,最終成了一場失敗的實驗——全世界沒有幾家影院能滿足放映要求,大部分觀眾都沒機會感受電影的革命性在哪。

李安很清楚。對3D、120幀的嘗試,讓他有了超凡感悟:以後的電影真的不一樣了,過去電影人積累的經驗,未來可能排不上用場。

三年後,他帶著更大投資、更大場面、更大牌的《雙子殺手》迴歸了。如果取得成功,這部電影會載入史冊,其意義不亞於默片變有聲,黑白變彩色。

如果失敗呢?

高處不勝寒。敢於像李安一樣挑戰觀眾的大導演,鳳毛麟角:彼得·傑克遜失敗了,他的《霍位元人》才把幀數翻了一倍,觀眾就抱怨像在看電視;詹姆斯·卡梅隆成功了,《阿凡達》足以名垂青史,續集甚至要嘗試裸眼3D。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只是未來是怎樣,我們還不知道。”李安說。

李安的第二次機會

《雙子殺手》的故事看起來並不複雜——

一位年近退休的特工意外遭到一名神祕殺手的追殺,在激烈較量過程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20多歲的自己。一場自我對決旋即展開,而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在好萊塢已經流轉了20多年。迪士尼、首任“007”肖恩·康納利、梅爾·吉普森、尼古拉斯·凱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壯志凌雲》導演託尼·斯科特….半個好萊塢都和這個專案產生過聯絡。

真正考驗人的是技術。要想讓同一個人以相差近三十歲的狀態同時出現,要麼是用化妝來回切換,要麼用電腦特效抹去皺紋,但化妝不適合大量動作戲,特效又意味著鉅額成本。幾度籌備,專案最終都不了了之。

在李安接手的同時,威爾·史密斯也同意加盟扮演主角。素有“大片推手”之稱的著名製作人傑瑞·布魯克海默也跟了過來,《雙子殺手》這個專案在他手裡已經捂了十幾年。

李安和威爾·史密斯在《雙子殺手》片場

外界對這個組合並不是很感冒。《焦點》《震盪效應》《附屬美麗》接連撲街,重創了威爾·史密斯的票房號召力。布魯克海默點石成金的魔力也消失了:《加勒比海盜》系列一部不如一部,《獨行俠》大失所望,和迪士尼20多年的合作也畫上了句號。

李安自己,剛剛從職業生涯的一場豪賭中緩過來。

耗費三年打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全世界第一部採用120幀、4K、3D全套高規格的電影,故事講述了一名參加伊戰的美國士兵意外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在回國接受表彰過程中感受到光怪陸離。

這場豪賭以慘敗收場。除了中國觀眾不吝好評,耗資4000萬美元的《比利·林恩》,在全世界幾乎都遭到了冷遇,尤其在美國,票房只有區區170多萬。

“當時評價確實很狠(brutal),不是很公正。”三年後聊起《比利·林恩》的反響,李安依然倍感遺憾。

他之所以遺憾,是因為大部分觀眾都體會不到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

電影《比利·林恩》海報

“男主殺人時,我彷彿就在現場。”

然而2016年《比利·林恩》問世時,全世界只有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臺北的五家影院能按最高規格的120幀來放映這部影片。改造一個影廳,成本要幾百萬。

在中國,萬達等院線推出了60幀的版本以解影迷之渴,雖然畫面流暢度下降了一半,但至少是李安親自除錯的版本。更多的影院放不了60幀,甚至也沒有4K的高清裝置。

這原本是片方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阿凡達》上映前一年,全中國3D銀幕不到一百塊。為了迎接《阿凡達》,各地影院在短短三個月內匆忙上馬了300多塊3D銀幕,最後還是一票難求。

然而對於120幀的《比利·林恩》,片方卻很猶豫:技術雖然頂尖,但電影不夠商業。

“當時電影公司也不知道該拿這部電影怎麼辦,他們態度很搖擺。”李安回憶。

得到阿里、復星支援

《雙子殺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商業大片。這一次,他得到了各方的支援。

在美國,發行方派拉蒙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遊說各大院線升級裝置。在中國,華夏電影甚至推出了一套新的影院系統,以滿足120幀的放映需求。阿里影業、復星影業,中國的明星企業爭相站到了影片背後。

有了威爾·史密斯挑大樑,電影的宣傳也更容易做了。更何況這一次《雙子殺手》裡還有兩個他:51歲的特工亨利,和23歲的克隆人Junior。

商業片並非李安的強項。30年來,他名下只有一部《綠巨人》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

但《雙子殺手》面臨的技術難題,恰恰勾起了他的興趣:威爾·史密斯“扮演”的克隆人Junior,實際上是一個完全由電腦生成的角色。

“特效減齡”在好萊塢蔚然成風,為了角色需要,“年輕”了20歲的小羅伯特·唐尼、約翰尼·德普先後在《美國隊長3》《加勒比海的5》裡閃亮登場,但效果像是用了美圖秀秀。

特效打造出的年輕版德普

《雙子殺手》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電影的特效方維塔數碼,參考了二十多年前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六度分離》《絕地戰警》《獨立日》等片,然後花了整整兩年時間用電腦復原了他20多歲時的臉,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條血管。

“我們把CG做的Junior放到了《絕地戰警》的一個場景裡,和原片一起放,結果觀眾根本看不出區別。”李安說。

大量面部特效與李安堅持的120幀疊加,結果“不堪設想”:片中一個兩分半的長鏡頭,一共有1萬4千多幀畫面,特效量超過了一些電影的全片。常規電影一秒是24幀畫面,120幀意味著特效量至少是五倍。

前所未有的新技術全都集合到了一起,讓李安和特效團隊都很頭大。

為了拍兩個威爾·史密斯對打,他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反覆調整優化。在120幀的條件下,觀眾從畫面中得到的資訊量成倍增長,演員的表演不能多,只能少。

“我跟威爾·史密斯說,你不要演那麼好(act less good)。”李安開玩笑說。

“20歲”的威爾·史密斯

因為特效工作量巨大,一直到三個月前李安才第一次看到克隆人Junior的成品。要知道,這部電影最後能不能成,完全取決於這個虛擬角色。

從這些意義上來說,《雙子殺手》的確是劃時代的:面對全新的影像模式,臺前幕後的電影人都只能拋棄以往的經驗,從頭摸索出一套新的技法。正如一百年前的默片,現在來看誇張得看不下去。

看破24幀的謊言

技術終將改變電影的未來。李安在拍《少年派》時領悟到了這一點。

李安對技術是“門外漢”:他很少用電子郵件,iPhone只會拿來打電話。和電腦特效認真打過交道的一次,還是七八年前的《綠巨人》。

他很早前就想把暢銷小說《少年派》搬上銀幕,但他一直以為那些文字描述的場面拍不出來,找不到工具下手。

幸運的是,《阿凡達》橫空出世,3D技術真正成為了講故事的手段,而不再是衝出螢幕的小把戲。《阿凡達》在商業和技術上的雙重成功,為《少年派》鋪平了道路。

然而第一次嘗試3D,李安吃夠了苦頭。小孩,動物,大海,這部電影把三大好萊塢最害怕的元素都到了一起,難度係數翻倍。

電影《少年派》的拍攝現場

出演男主角少年派的蘇瑪是第一次拍電影,李安不得不親自扮演老虎給他對戲。為了分量很重的水上戲份,劇組回臺灣搭建了一個巨型造浪池,因為李安發現好萊塢片場裡的水池做出來的浪不夠真,“真正的海浪根本不是那個樣子”。

調教小演員、製造水浪、拍一隻電腦製作的老虎……這些對李安來說都不是難事。讓他最頭疼的地方在於,3D完全挑戰了他以往對電影的認知:那些在2D畫面下非常正常的佈景、機位,一換成3D鏡頭看起來就不對勁了,“越拍問題越多”。

這是因為,在傳統的2D電影裡,鏡頭一旦快速運動畫面就會模糊,但這類模糊對人眼是勉強可接受的,甚至被很多人當作電影感的一部分。然而一旦變成3D,任何模糊都非常扎眼。

李安只好小心翼翼地繞開陷阱。在《少年派》的開場,他巧妙地運用了一連串靜止鏡頭,既體現了3D的立體效果,又迴避了運動模糊的問題。

或許真的是李安所說的“運氣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為了《阿凡達》之後最成功的3D電影:美輪美奐的場景和隱喻重重的故事讓觀眾入了迷,全球票房出人意料賣過了6億美元,李安更是二度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然而《少年派》卻給他留下了巨大的“後遺症”:24幀的畫面,越來越看不下去了。

為什麼非得是24幀?李安以前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對於電影人來說,每秒24幀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已經沿用了百年。用李安的形容,“24幀像是天堂的籬笆,不能輕易跨出去。”

但事實上,電影每秒24幀,並不是因為藝術性必須,只是因為早期膠片要想有聲音,每秒幀率最低只能是24幀。

也並不是因為有什麼技術瓶頸——電視很早以前就是30幀,電子遊戲已經達到了每秒60幀。

數字影像還在不斷進步,以後電影怎麼辦?

“這已經不是電影”

“思想就是克服你不懂的東西才會產生的。”

少年派擺脫了對幻境的留戀,李安也擺脫了對24幀的迷信,接下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決定嘗試更高幀率。

一開始他心裡並沒有底,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猶豫到底要用多高的幀率。

挑戰觀眾是有代價的,憑《指環王》系列聞名的彼得·傑克遜已經領教過。在拍攝《霍位元人》時他大膽嘗試了48幀,結果觀眾抱怨“太流暢不像電影,清晰得有點過分”。沒辦法,後兩部《霍位元人》老老實實改回了24幀。

在李安看來,這並不是因為技術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過往的電影拍攝經驗並不適合新技術,包括他在內,都需要從頭學習。

這並不是自謙。李安拍完《比利·林恩》後感嘆自己像是重新回去讀了一遍電影學院,“以前拍電影的小竅門,全都沒用了”。

一開始,李安並沒有打算用120幀拍《比利·林恩》。保險起見,他最初只打算提高到60幀,這一幀率的畫面比一般電影要流暢2.5倍,對人眼來說已經是根本性的變化。

直到電影開拍前半個月,李安帶著技術團隊測試了120幀的片段,所有人看完都驚呆了,“這已經不是電影了。”

此時《比利·林恩》已經箭在弦上,但李安毅然決定改成120幀。

這樣一來,劇組很多準備工作都要從頭再來。為了適應高幀率,李安要求所有演員都不得化妝,因為化妝的痕跡會非常明顯,讓觀眾齣戲。

高幀率下,演員每個微表情、佈景裡每個物件都非常明顯

這樣的要求對演員來說可謂“殘忍”。高幀率畫面下,即便是影院最後一排的觀眾,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員臉上每一條皺紋。劇組的化妝指導變成了營養師,管起了演員的飲食起居,以免不上鏡。

資訊量幾何倍數增加,觀眾對演員表演的判斷也有了變化。一般電影裡融入背景的路人角色,在高幀率下異常扎眼,這意味著群眾演員也一點來不得馬虎。

高幀率對光線的要求也更高。為了滿足拍夜戲的要求,劇組不得不增加了一大批打光燈,燈具的閃爍頻率也必須調整到以120幀為準,才能保證亮度的穩定。用李安的話說,片場亮度堪比夜間的足球場。

劇組甚至找來了美國國防部用來看戰鬥機模擬的軍用放映機,改裝成了一整面螢幕牆,用來觀察鏡頭效果。

一向溫文爾雅的李安也成了技術團隊的噩夢,成天到晚都在提要求。他常常直白地告訴工作人員:你做得還不夠好。

李安“拋轉引玉”

大多數人不理解李安,這並不奇怪。《阿凡達》成功後,大批電影跟風轉成了3D,把向觀眾扔東西當作賣點,很少有人理解到新技術到底會給電影帶來多大改變。

“很多人把3D、高幀率當作視覺把戲,只是用來展現動作場面和視覺奇觀,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其實最可貴的是用來拍人的臉,因為能提供親密感。”李安認為。

也有人領悟到了他的苦心。有人將李安比作當代的達·芬奇,因為他會利用工具來實現藝術追求。

但用李安自謙的說法,他是“拋磚引玉”。

“我們一直都在模仿膠片,但數碼電影(digital cinema)和膠片電影(film)是不同的。我想發展新的美學、新的美感,這是屬於3D、屬於數碼電影的藝術。”李安說。

高幀率能不能像3D一樣,成為未來電影的主流?

不只是李安,卡梅隆也在潛心測試,希望把《阿凡達2》拍成高幀率。這部備受期待的影片原本希望嘗試60幀,但因為技術限制不得不改成48幀,上映時間也一再跳票。

但李安不想等下去了。“要知道高幀率到底如何,不花個大半年功夫是看不到成果的,但這個時候你半個人都已經陷進去了,回不了頭。”

他很清楚,相比《比利·林恩》,《雙子殺手》是一場成本更高的賭博,無論是威爾·史密斯,還是背後的派拉蒙、天舞、復星等投資方,都在陪他放手一搏(leap of faith)。

“我知道會有很多批評,可能在這條路上要孤獨很長時間,但我會一直探索下去,因為我想看看用新技術我們能講什麼故事。”

只不過這一次,他更多地聽取了意見。因為《比利·林恩》被批評太亮,《雙子殺手》改用了更多夜戲。

2016年上《十三邀》,李安被問到:“如果有一天你不拍了,你希望給電影史留下的遺產是什麼?”

“一個拍電影很努力的人吧。我對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就只是很喜歡拍電影。我希望在攪動人心上面有一些作用,攪動之後我希望有一點撫平的作用在裡面。”

這句話說完不到兩秒——“我收回,其實那些我也不管。我就是一個蠻喜歡拍電影的人。”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電影《攀登者》是一部好電影,沒有看的不要受到網路評價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