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寫一篇電影《攀登者》的觀後感。
《攀登者》從預告片開始,我就在關注這部電影,也一直在等待上映。這部電影恰好是吳京,也很巧也是關於祖國的題材,同時又是中國電影攀登題材的先河,所以我們又看到了很多網友的嘲笑,甚至在電影還未上映時就已經出現了差評。
無病呻吟也許說的就是他們。
以下是正文:
首先打個分,這部電影絕對是好電影,滿分10分,我給9.6分。
接下來分析一下故事情節處理。
這部電影整體故事,其實是一部記錄片,同時因為發生在新中國時代,電影角度處理起來會有很多的侷限性,不像古代史那樣有寬廣的表達空間,所以故事情節已經做到了極致,有些不足或許幾百年之後的後人可以彌補。
開篇的登山故事,也就是1960年中國首次登山,為後續發展的伏筆,在後續情節中多次提及,也是為什麼要再一次登山。一部相機,讓中國登山被認可推遲了15年,登山者的屍體也永遠埋在了冰雪下。
英雄人物方五洲也是在登山過程中正式成為故事的主角,仔細研究其實有《戰狼》的影子。
在山頂埋下的五星紅旗和帶下來的化石我認為是最合理的安排。收尾呼應,將個人情感和祖國榮耀完美融合,也體現了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登山隊解散,然後組合,這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了解中國當代史的人可能更加能夠體會,為什麼解散,以及很多人的命運變遷。
電影中有兩部分的情感內容,第一部分人方五洲和徐纓,幾乎是貫穿在整部影片中。倒是不像有些影評寫的那麼多餘,其實從一方面可以體現出為了祖國的利益,而自我犧牲的精神。
第二部分是李國棟和黑牡丹,他倆的感情心照不宣,屬於一見鍾情,但又含蓄委婉。從我的角度理解,這部分情感內容有些多餘,因為整部電影以登山為最終目標,情感戲份有一個足以。
而電影恰好有個缺失的內容,整部電影對於其他角色的表達偏少,導致有時候會思考那麼多人都是幹什麼?似乎只記住了大本營,氣象組和突擊隊。
在突擊隊登山過程中,方五洲受傷,李國棟請纓擔任隊長,所有的觀眾一定知道,此次登山一定會以失敗告終,最後的成功一定是方五洲。登山過程幾乎輕描淡寫,很容易到了第二階梯,前面部分沒有問題,所有的故事都是為了方五洲再次登山做準備。在意外事故導致登山失敗後,處理有些簡單,細節點在於保護了相機,但是卻沒有下文了,隨著李國棟的犧牲,此次登山就戛然而止。
隨後的松林和方五洲的情緒處理多了些內容,沒有發生在事件發生後,而是在拉回屍體之後,略微多餘。電影處理應該在第一時間去表達,可能給觀眾的衝擊度會和更大一些。
最後一次機會的出現,是主角的置死地而後生,是感情驅使的結果。我認為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臺詞和形式有些不符合實際,在這裡有一點點的偏離。
這也是前文提到的扣分原因。
結尾的重點其實不在登頂成功,而是藏在手電筒裡的國旗,以及那塊化石。此部分處理和開篇呼應,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在1975年登頂,升起1960年埋在這裡的國旗,向世界證明中國高度就在十五年前。
國旗是祖國的榮耀,化石是方五洲的故事。
和《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的票房相比,《攀登者》差了不少,會有很多的因素在裡面,但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是值得觀看的,同時也會是中國電影攀登題材的開始。
票房不代表全部,簡單的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只因為他是吳京。
“這是一個全新的型別,我經歷了這個過程。這種經歷才是最大的財富”
你攀登或者不攀登,山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