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16年,根據邁克爾·龐克(Michael Punke)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荒野獵人》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三個獎項,使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蟬聯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攝影師艾曼紐爾·盧貝茲基實現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三連冠,當然最重要的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終於結束了20年的“陪跑”生涯,首次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

《荒野獵人》以自然光、超廣角和長鏡頭塑造出的極致影像,展現出北美荒野的遼闊和冷冽。

電影情節則是基於美國西部拓荒時期的傳奇毛皮獵人休·格拉斯的真實經歷。

1823年,休·格拉斯受僱於落基山毛皮公司,參加一次深入蠻荒西部的捕獵。在一次外出偵察時,休·格拉斯遭到了一頭灰熊襲擊,雖然他奮力殺死了灰熊,但自己也重傷瀕死。遠征隊安排了兩名隊友留下來照顧格拉斯,並負責在他死後埋葬他,但這兩個人不久便將奄奄一息的格拉斯拋棄在荒野中,還帶走了他的槍支和財物。

但是休·格拉斯依靠強大的求生意志與豐富的野外生存技能活了下來併發起了史詩般的復仇……

《荒野獵人》的背景是1823年的美國密蘇里領地。電影一開始,格拉斯所在的獵人隊在密蘇里河上游採集河狸皮,突然間,他們遭到印第安人的攻擊,只能放棄大批的毛皮,沿河向下遊的基奧瓦貿易站撤退。

1812年至1816的密蘇里領地,1821年8月10日,該領地東南部分以密蘇里州名義加入聯邦

電影《荒野獵人》中基奧瓦貿易站

基奧瓦貿易站(Fort Kiowa)位於南達科他州,曾是毛皮貿易的重要據點。基奧瓦堡周邊地形複雜。它緊鄰密蘇里河,向西是高聳的落基山脈,向東是大平原。多樣的地理條件帶來了動植物的多樣性。電影中,河狸、野牛、鹿成群出沒,吸引來大批獵人。而暗中潛伏的灰熊和狼,則隨時可能威脅獵人的生命。此處機會與致命的危險並存,正是西部的魅力所在。

同一時期位於北達科他的Fort Floyd

在十九世紀,南達科他州是當時“邊境地帶”的一部分。所謂的“邊境地帶”是位於大平原西側的狹長走廊,北起加拿大邊境,南至墨西哥灣。1803年,美國用1500萬美元(8000萬法郎)的價格向拿破崙購買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大平原(214萬平方公里),將美國的疆域擴大了一倍(史稱路易斯安那購地,Louisana Purchasing)。對於美國來說,這筆買賣相當划算,每英畝土地的成交價只有3美分。更重要的是,拿破崙的軍隊從此撤出北美大陸,讓美國人鬆了口氣。而對於拿破崙來說,北美的領地雖然遼闊,但畢竟只是人煙稀少的荒地。拿破崙正忙於征服歐洲大陸,賣地的資金正好可以擴充軍費,同時向美國釋放善意,希望美國可以在此牽制自己的宿敵英國人。就這樣,作為購地的一部分,“邊境地帶”一起打包賣給了美國。

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的位置與面積

但這次購地也遺留了很多問題。早期的殖民者在地上插個旗幟、立個界石,就宣稱自己對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在這種情況下,北美的領土界定極為模糊,常常相互重疊。法國對中西部土地的控制力,不過是寥寥的幾個哨所。路易斯安那購地立即引發了美國與西班牙的爭端。從墨西哥向北擴張的西班牙,把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都當做自己的土地。認為法國無權轉賣,美國也無權購買。美西衝突1819年才算解決。除了西班牙,英國人同樣心懷不滿。美國人給拿破崙送錢的行為,惹惱了正在與拿破崙打仗的英國。與此同時,英國人也在加拿大向西擴張,與同期向西擴張的美國相互競爭。就連法國人自己建立的殖民點,也不太願意接受美國的管理,經常暗中製造麻煩。在電影中,法國人就暗中收購毛皮,支援阿里卡拉部落的印第安人與美國人的對抗。

於是,狂野的自然和不同人群間的暴力衝突,成了“邊境地帶”的標誌。

關於休·格拉斯故事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1825年。一名費城律師、業餘小說家James Hall在當地報紙The Port Folio 副刊上首次敘述了休·格拉斯的經歷:他是出生的賓夕法尼亞人,父母是愛爾蘭北部來的移民(因此他具有耐寒基因)。據說他在1816年被墨西哥灣的海盜俘虜並被迫做了兩年的海盜。後來他抓住機會成功逃出,卻在不久後又被波尼族部落抓獲,卻沒有被殺害,反而和部落裡的一個姑娘結了婚。1821年他帶著妻子獲准離開部落,遷居聖路易斯,後來還多次充當波尼族和美國聯邦政府談判的信使和翻譯。

休·格拉斯

1822年,落基山皮毛公司的建立者威廉·亨利·阿什利和安德魯·亨利(電影中的隊長)在報紙上刊登了廣告,打算招募一支由100名年輕探險者組成的隊伍,這支隊伍將在1到3年的時間內沿著密蘇里河探索併到達它的源頭,最後到達落基山,在此間期間這支隊伍的主要任務就是取得珍貴的河狸皮毛。

此時,已年過40的休·格拉斯早已是一名頗有名氣的皮毛狩獵者和探險家,在看到這則廣告後,決心加入這支隊伍。

在當時的世界貿易體系中,毛皮交易佔據了很大的比例。皮草製作的衣物一向受歐洲上流社會的歡迎。而河狸皮保暖性好,又柔軟舒適,是皮草中的珍品。英國紳士們愛戴的頂帽,就是用河狸皮製成的。正如當代奢侈品一樣,昂貴的河狸皮帽子還有許多吹捧出來的功效,例如能增強記憶、恢復聽力等等。即使排除迷信的說法,河狸皮帽子也確實可以彰顯穿戴者的身份地位。歐洲的河狸被大量捕殺,但還是無法滿足時尚需求。直到裁縫們看到遠洋漁夫們穿的河狸皮大衣,才知道對岸的北美同樣盛產河狸。一時之間,捕獵河狸成了美國中西部和加拿大最熱門的生意。法國人在美國中西部,以及英國人在加拿大的殖民地,都是為了控制河狸皮貿易。在英法的皮草出口中,河狸皮佔到了將近一半。

身著河狸皮大衣的著名段子手奧斯卡·王爾德

狹義上的北美毛皮貿易僅指獵取和交換品質優良的帶毛獸皮,尤其是海狸皮(beaver)的行為。當時海狸分佈在北美的絕大部分地區,數目估計在1,000萬到4,000萬隻之間;而廣義上的毛皮貿易還包括交換其他動物皮革的行為,如北美東南部的白尾鹿皮、西北地區的馴鹿皮和麇鹿皮、大草原上的野牛皮等。不過,海狸皮貿易是整個毛皮貿易的核心,在交換的過程中,其他動物的毛皮和交換的商品都要換算成海狸皮來計算。如1733年哈得遜灣公司在詹姆斯灣的麋鹿河毛皮站,1張上好的海狸皮可以兌換下列物品:1/2磅米色的珠子,3/4磅彩色的珠子,1只黃銅壺,1磅鉛彈,1.5磅火藥或2磅糖。

北美河狸

河狸是逐水而居的動物。電影中的探險隊之所以要沿河探索,正是為了尋找水邊的河狸。河狸號稱“大自然的水壩工程師”,會用樹枝在河流小溪上建水壩。河狸陸上活動能力和自衛能力很弱,又天性膽小,所以要靠刁鑽的辦法躲開陸上田地的襲擾。它們建起水壩,能保證水位高於河狸洞穴的某些洞口,成為相對安全的水下逃生出口。但河狸看似聰明的策略會被獵手利用。獵手們可以在水下出口設定陷阱,誘殺在驚慌中想要逃生的河狸。他們也可以堵住水下逃生口,再破壞洞穴,活捉河狸。對於熟練的獵手來說,一天捕獲幾十只河狸都不成問題。 早在1787年,光是加拿大出口的河狸皮就高達14萬張。在獵人的瘋狂捕殺下,一個地區的河狸會很快滅絕。獵人們只能不斷深入西部,尋找新的河狸棲息地。

用於捕獵河狸的陷阱

河狸獵人的足跡遍佈整個邊境地帶,一不小心成了探索先鋒,為其他人開啟西部的大門。新的經濟機會隨後出現:種植、畜牧、採礦、淘金…… 與此同時,河狸皮貿易本身卻在沒落。新的時尚潮流更加推崇絲質帽子,河狸皮帽子變得過時,歐洲對河狸皮的需求隨之衰退。

最初,歐洲人以及殖民地的白人並沒有親自參與到獵取毛皮的活動中,他們用火槍、火藥、刀以及其他一些日用品與印第安人交換毛皮。後來他們逐漸發現,這種方式難以滿足他們對毛皮巨大需求。

“山民”(Mountain Man),這一職業則應運而生的。他們風餐露宿,在常年人跡罕至的西部地區捕獵珍稀動物的毛皮,透過上一級的毛皮貿易公司銷往國外。他們是毛皮貿易業的一線民工, 1820年到1840年的鼎盛時期,活躍在落基山脈的山民數量達到3000-5000多人。

當時的山民

山民需要掌握荒野求生的技能,電影中的格拉斯就能在工具匱乏的條件下生火、捕魚、處理傷口。山民通常還掌握數種語言以及不同部落的方言,從而能與不同的族群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在危險的野外,山民需要提防野獸、匪徒和印第安只是戰士,所以必須有嫻熟的格鬥技巧。隨身的裝備中,刀、斧、槍械、火藥、子彈等武器是隨身裝備中最基本的部分。而如山一般硬朗強悍的精神,是山民對抗自然的最後武器,也是他們留給西部拓荒史的遺產。

當時的山民通常與當地的印第安人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19世紀著名的山民,Seth Kinman,據說其一生獵殺了大約800只灰熊

當時北美毛皮貿易有兩條路線,山民參與的一路沿落基山脈展開。他們結夥而行,以海狸為主要的獵物。捕獲的皮子在每年一次的專賣市集(rendezvous)上進行交易,再轉而銷往各大都市。

另一條毛皮貿易路線起自密蘇里河上游,主要依靠各個印第安原住民部落與白人貿易點的水牛皮交易,線路的終點是下游的聖路易斯城。兩條路線表面上看似涇渭分明,但利益衝突也時有發生。出於對地勢環境、資金耗費、印第安部落輿情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貿易公司會靈活呼叫手中的山民和印第安部落資源,以最大可能地獲取動物毛皮。

落基山脈

1823年夏天,休·格拉斯加入安德魯·亨利的探險隊,向密蘇里河上游探索。正如電影中描寫的,探險隊中途遭到印第安部落阿里卡拉人的伏擊,損失慘重。考慮到繼續行進,會遭遇更多襲擊,包括格拉斯在內的一部分隊員打算繞道內陸,向黃石河進發。

在隨後一次單獨勘探的任務中,格拉斯驚動了一頭護仔的母灰熊。成年雌性灰熊身長近兩米,體重近四百斤,格拉斯卻僅憑手中的匕首,奇蹟般地殺死了這隻灰熊。當隊友最終趕到現場,看到已經死亡的灰熊趴在半死的格拉斯身上,驚歎之餘也哀嘆格拉斯命不久矣。大部分隊員繼續進發,留下兩名志願者約翰·菲茲傑拉德與吉姆·布里傑看護格拉斯,並負責在他死後將其埋葬。誰料想三天之後格拉斯還是奄奄一息,絲毫沒有要死的跡象。兩位志願者迫於對印第安人追擊的恐懼,決定提前為格拉斯送終。他們給他披上一張熊皮,蓋上薄薄的一層樹葉,臨走前,還帶走了格拉斯的所有槍支裝備。

描述休·格拉斯與灰熊搏鬥的插圖

北美灰熊

格拉斯昏迷了不知多久,最終在危機四伏的印第安人地盤上孤零零地醒來了。儘管事件的真實發生時間是夏季,而非電影中描述的寒冬,但這並沒有降低太多的難度。此時,他的頭皮幾乎全被撕去,背上的肉徹底撕開,露出白花花的骨頭,喉嚨也被灰熊撕開,呼吸時傷口不時噴出血沫。而最近的支援在200英里以外的基奧瓦貿易站。但問題是,重傷的格拉斯腿也骨折了,站都站不起來。

此時,復仇的怨念驅使著格拉斯徒手爬上他的歸路。1823年9月9日,他出發南下,在經過兩個月100英里的匍匐爬行後,他到達了北達科他州的夏延河,之後他用落木做成漂流筏一路順流漂到了基奧瓦貿易站。數月的調養之後,格拉斯逐漸恢復如常。

根據敘述版本的不同,他的總行程從一百五十公里到三百二十公里上下變化。但所有版本都不約而同地讚歎格拉斯的頑強。他用樹枝和破布固定斷掉的骨頭,再任由蛆蟲吃掉自己傷口上的腐肉。由於缺乏裝備,他像在電影中一樣,以野果和樹根為生。他還用火把趕走狼,奪來一些牛肉生吃。一位印第安人途中幫了他,除了包紮傷口,印第安人還給了格拉斯食物和武器,讓他有能力最終抵達基奧瓦貿易站。

格拉斯繼續追蹤菲茲傑拉德和布里傑,他先找到了吉姆·布里傑,這個19歲的小夥子仍舊在毛皮貿易行業工作。面對著這麼一個充滿希望的年輕人,格拉斯原諒了他。布里傑後來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拓荒者(探索黃石地區和大鹽湖)之一。

吉姆·布里傑,活躍於1820年代至1840年代的美國西部拓荒時期探險家、陸軍嚮導、偵查員

而當格拉斯找到菲茲傑拉德的時候,後者已經參了軍。在當時無論何時何地出於什麼緣由,殺死軍人總是犯法的。無奈之下,格拉斯從菲茲傑拉德那裡拿回了自己的來復槍,也算是完成自己的“復仇”。

休·格拉斯紀念碑

休·格拉斯最後還是回到了密蘇里河上游,重操舊業,作為山民捕獵海狸毛皮。

1833年,休·格拉斯死於在一次與阿里卡拉印第安人的戰鬥中。

參考文獻:

Mountain Man, Wikipediahughglass. com

7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祝福時說恭喜發財!真正的財富到底是啥?電影《發財日記》告訴你